“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陽樓記》,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這句名言我們往往將它看作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修身養性的名言,但是它卻也是當代結構主義思想在古代的反映。得到或失去是人生的兩大基本狀態和哲學命題,如何處理得到和失去的關系是每一個人從小到大必須面對的難題。表面看來,我們在生活中的得到或失去,與個人的因素直接相關,例如努力程度、性格、品行等。但從現代結構主義觀視之,個人得到或失去很大程度上卻是由當時的大社會結構和小社會結構所決定的。大社會結構即是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小社會結構即是當時個人所被框定的人際網絡。這兩種結構基本決定了個人的際遇和機會,也決定了個人的得失。由此看來,對于生活中的得失問題,既然與個人關系不大,那么我們就應該泰然處之,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或喜或悲,把社會結構的陰影投射到我們自己身上,這是一種不明智的處世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