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清華北大是北京最頂級的大學,那么國子監、順天府學就是古代中國的“清華北大”,它們在考生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在明清時期,無數學子為了獲取功名,干出一番事業,寒窗苦讀數十載,就是為了可以到國子監、順天府學學習。當年的順天府學就位于如今北京的府學胡同內。
府學胡同位于繁華地段,胡同外車水馬龍,但胡同內卻十分幽靜。這條胡同歷史文化氣息濃厚。胡同呈東西走向,東起東四北大街,西至交道口南大街,南與中剪子巷相通,北與北剪子巷、文丞相胡同相通,全長681米。明代屬教忠坊,稱府學胡同,因胡同內順天府學而得名。清代屬鑲黃旗。民國稱府學胡同,一直沿用至今。
北京最高的學府順天府學
順天府學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65號,是明、清兩代順天府府屬學校和文廟。順天府學前身可以追溯至元末,前身為元代寺廟報恩寺。據《日下舊聞考》卷六十五載:“順天府學,故報恩寺也。元末有僧游湘潭,募造報恩寺,尚未安像。明師下燕,戎士卒毋得入孔圣廟。僧倉皇借宣圣木主置殿中,后不敢去,遂以為學。”同時在《重修順天文廟碑》上也元代報恩寺的詳細記載:“順天府庠文廟在那之東南教忠坊右。元末僧人募修報恩寺,未列像,適明兵定燕都,下令勿得擅人孔圣廟,僧人借孔子木主,設焉,是為大興縣學,永樂時改為府學。”這段話大概意思是指:就在明軍攻破元大都(北京)之前,有個和尚用募來的資金建了一座報恩寺,寺剛建好,還沒來得及安置佛像,明朝的軍隊就已經攻入了元大都。和尚怕剛建好的寺廟被明軍占領使用,就將一尊木質孔子像放置其中。明軍看到寺廟內供奉的是孔子像,就沒有占領寺廟,報恩寺就得以保全。
后來元朝滅亡,改朝換代,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將元大都改為北平(今北京),下設大興、宛平兩個縣。元朝國子監不再是國家官辦學校,改為北平府學,報恩寺作為大興縣學。
而后,明成祖朱棣把大興縣學改為順天府學。從此開始,一直到清末,500多年以來順天府學一直都是北京的地方最高學府。
隨著時代發展,改革的浪潮下,順天府學也經歷了一番創新。科舉制被廢除,舊式學堂逐漸被新式學堂所取代。到了清朝后期,一系列改革也提上了進程。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宣布教育改革,創辦新式學堂。順天府學的東半部被改為“順天府高等小學堂”。值得一提的是,這所學堂成為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近代小學之一。光緒三十一年(1905)學校更名為“左八旗小學堂”。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改名為“京師公立第十八小學校”,1934年改為“北平市市立府學胡同小學”。新中國成立后,曾改稱“北京市三區第一中心小學”,1958年為“東城區第一中心小學”,后改為“府學胡同小學”,1967年稱“繼紅小學”,1978年恢復“府學胡同小學”并沿用至今。
從古至今,順天府學可以說為中國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從《順天府儒學題名碑》上可以得知:明崇禎元年到七年間就有10名順天府學的學生考中進士,并且這些學生來自全國各地,遠至云南、四川等地,從側面反映出順天府學在當時的影響力之大。如今的府學胡同小學依然是北京頂級的小學之一,繼續為中國培養教育出新的人才。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丞相祠
文天祥祠又名文丞相祠,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63號,緊鄰順天府學。文丞相祠原為順天府學的一部分,明朝時期專門分割出來用于祭祀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整體建筑構造為明代風格。
先來介紹一下文天祥。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文天祥21歲進士及第,被理宗擢為狀元。景炎三年(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嶺遭遇元軍被俘,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就義于元大都(今北京)。世人對其印象最深的莫過于文天祥的愛國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以及那首《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更是成為傳世經典被人們所熟知。
回到文丞相祠。相傳府學胡同63號是文天祥當初被囚禁的監獄所在地,距今已有近700年歷史。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表揚文天祥的抗元事跡,宣揚他的愛國精神,下旨在順天府學的右側建造了文丞相祠,以供祭祀。明永樂六年(1408年),朱棣下令重修了祠廟,擴大祠堂規模,并將祭祀文天祥正式列入祀典,并由順天府尹主持祭祀。萬歷時期將文天祥祠由右側遷至左側,并進一步提高了祭祀規格,由府尹改為皇帝親自主持。清朝的康熙、乾隆以及民國初期的北京***都在這一基礎上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固和擴建。民國后期,社會動亂和戰爭頻發使祠堂受到了極大破壞,致使文丞相祠毀壞大半。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民***啟動了對文丞相祠的保護工作,并于1983年撥出專款重修,同年定為北京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文天祥祠坐南朝北,由大門、正廳、享殿等三部分組成,整體為磚木結構,建筑面積近600平方米。大門為牌樓式,上有一木匾,題有“文丞相祠”四個大字。正廳正中為文天祥坐像。在祠堂中,珍藏著許多文人墨客為紀念文天祥所留下的書法和石刻。前院立有《宋丞相信國公像碑》,正面刻有文天祥畫像,碑首刻著文天祥的《絕命詞》:“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東側的院墻上刻著文天祥所作,文徴明所書的《正氣歌》,與《絕命詞》相呼應。
文丞相祠中有一顆古棗樹。此棗樹位于享殿前東側,相傳是文天祥被囚禁于此時親手栽種的。因棗樹枝干自然傾斜指向南方,所以又被后人稱為“指南樹”。現如今棗樹枝干上掛滿了紅絲帶,成為了后人紀念文天祥之處。
府學胡同里的太妃府學胡同36號
在封建社會,奉行一夫多妻制,有錢有權的人家可以娶多位妻子,皇帝自然也不例外。據統計同治皇帝1861年即位,于1875年駕崩,他這短暫一生除了皇后之外,還另有4位皇貴妃。溥儀遜位之時,同治皇帝還有莊和皇貴妃、敬懿皇貴妃(皇太妃)和榮惠皇貴妃(皇太妃)這三位遺孀仍然存活于世。其中敬懿皇貴妃(皇太妃)和榮惠皇貴妃(皇太妃)在民國十三年(1924)起居住于府學胡同的36號,直到民國二十一年(1932)、民國二十二年(1933)先后去世。府學胡同36號院成了兩位清朝太妃最后的歸宿。
敬懿皇貴妃終年七十七歲,榮惠皇貴妃終年七十八歲,在當時可以算得上是長壽了。民國二十一年(1932)二月五日敬懿皇貴妃去世,二十五日舉行奉移禮。而這也成了北京人民最后一次目睹皇家葬禮。相傳當日萬人空巷,街道兩側商戶一律停業,不少市民涌上街頭,就為一睹皇家葬禮。當時的段祺瑞***派出大量的軍警部隊維持秩序,可以說是北京城少有的熱鬧景象。葬禮過后,棺槨暫存柏林寺。民國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榮惠皇貴妃去世,此時的她已經享受不到隆重的奉移禮了。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三月十四日寅時,榮惠皇貴妃的棺槨與敬懿皇貴妃棺槨一并奉安惠陵妃園寢。她們兩位也成為了清朝最后得以入葬皇家陵寢的人。
末代廚娘高曉菲飾敬懿皇貴妃劇照
光緒二十年正月晉封敬懿為瑜貴妃,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光緒皇帝剛死四天,宣統皇帝就尊封她為瑜皇貴妃。民國二年(1913)三月十二日(農歷二月初五),廢帝溥儀又尊封她為敬懿皇貴妃。滿洲國朝廷謚為獻哲皇貴妃。偽滿朝廷用專屬于皇后的“獻”、“哲”二字作一個太妃的謚號,就等于說已經把她當作皇太后來看待了。
末代廚娘胡杏兒飾榮惠皇貴妃劇照
直到今天府學胡同依然在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走進府學胡同,去看看順天府學的大門,腦海里浮現出了當年學子們魚貫而入的場景,耳畔好似回響起當年的朗朗讀書聲;往前走路過文丞相祠,看著門口的木匾,看看文天祥寫下的《正氣歌》;走過府學胡同36號,去探尋清宮太妃的晚年神秘生活。北京的胡同里隱藏著各種各樣的新鮮事和歷史故事,等待著有一天被人們挖掘出來,供世人了解。
引用:
宋惕冰.浩然正氣丞相祠[J].中華魂,2014,(02):46.
楊年豐.明清時期文天祥形象的記憶與認同[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3(01):51-56.
劉紅艷.文天祥祠的特色與價值[J].文物世界,2011,(05):48-50+15.
見世君.順天府文廟科舉學論叢,2016,2+95-97+100.
老阿工作室.026-府學胡同~(老阿帶您胡同游之二十六),個人圖書館,2020-08-13
本文所有圖片源于網絡
關于府學胡同,您還有哪些故事?
歡迎在留言區留言~
有興趣的老街坊可以后臺回復“老故事”,
進入“西城老故事群”。
您身邊如果有特別的人和事,
或者需要發布租房、尋人、尋物等信息,
都可以聯系我們。
.end.
什剎海畔這兩座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入選北京第一批革命文物
觀西城兩處國家級文保單位聽魯迅在京的“吶喊”
李大釗故居、國立蒙藏學院都曾留下中國革命“播火者”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