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11月5日起,我們開設“絕活亮出來”全媒體報道專欄,伴著悠揚古樸的木洞山歌、栩栩如生的木板年畫……我們從成千上百項本土非遺絕技中精選了八項與讀者和網友共賞,他們在重慶這片熱土上孕育、生根、傳承,承載著巴山渝水的匠人匠心。
截至今日,這一專欄將暫告一段落。
一招一式、一顰一笑,綻放在臺上,底蘊在臺下;一針一線、一器一物,千年技藝,手手相傳。巴渝大地上非遺的傳承,歷久彌新,世代相傳。
——編者
在南岸區江龍路桐君閣制藥廠車間,一條條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產線高速運轉,物料加工、真空傳送、機器人打包……各工序一氣呵成,不產塵、生產高效。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殷樹榮一雙眼睛猶如“雷達”,時刻監控著產品質量。一粒粒黑珍珠般的藥丸,他只需手一捏、嘴一咀,即知藥丸含水分多少、溶解時限多長,與***儀器檢測數據偏差微小。
“丸藥,是桐君閣的起家本領,質量不能出絲毫問題。”殷樹榮說。
丸劑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中藥劑型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藥以醫為用,醫以藥著名。重慶的地理環境造就豐富的動、植、礦物藥材資源,又因長江水道匯聚了云貴川藏道地藥材,而聞名醫藥商邦。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注釋大黃曰:“蜀以錦紋者佳”。
“桐君閣正是依托這些優勢資源發展起來的。”殷樹榮稱,1908年巴縣人許健安在渝中區太平門魚市口(現渝中區解放東路270號)新建大藥房。因仰慕中藥鼻祖“桐君”仁德醫術,將藥房命名為“桐君閣熟藥房”,實行“前門開店,后門制藥”的作坊式生產經營,桐君閣由此誕生。
其后,桐君閣人一直尊崇“修合雖無人見,誠心自由天知”的堂訓,選料認真,***精細,包裝講究。尤其是生產的丸藥,具有奇、秀、絕的特點,不但丸劑的劑型齊全,有水蜜丸、大蜜丸、微丸、濃縮丸、泛丸等,外觀也十分漂亮,各色藥丸中,粉紅如霞、烏黑發亮、淡黃如金、潔白如珍珠。最奇的是微丸,直徑只有1毫米左右,每克微丸平均能達到550粒。故民間稱道:“熊長泰的痧藥(眼藥),伍舒芳的膏藥,桐君閣的丸藥,壺中春的丹藥。”產品不僅行銷川渝,還遠銷日韓歐美及南洋。
抗戰時期,桐君閣不但未停產,還積極參與防空滅火和救治傷員。因而“老牌桐君閣,精制中成藥”的美譽廣為流傳。
創辦人許健安的高徒陳錫章更被藥界譽為“藥王”。之后,陳錫章將技藝傳授給藥師毛輯熙等人。上世紀末,桐君閣陸續招聘了一大批中藥學***的大專畢業生,如李顯偉、張少正、劉偉霞、殷樹榮等人,由此桐君閣傳統丸劑***技藝得到不斷傳承和弘揚。
“不過,丸劑***精細,對***人的技術要求非常高,涵蓋選材、凈制、切制、配料、碾粉、篩粉、混粉、起母、打丸、選丸等20多道工序,***時間長、要求高、難度大,不同技術水平的人做出的丸劑,從外觀到質量都可能截然不同。”殷樹榮稱。隨著社會的發展,純手工***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大規模的市場需求,需要運用現代化、自動化的制藥設備及工藝。
殷樹榮說,一般而言,藥粉越細吸收得越好,手工研磨、打粉的細膩程度不如機器***。過去,所有的工序都由人來加工和控制,質量水準會存在一定差異,而采用自動化、智能化的設備,加之規范科學的工藝技術質量標準,藥品質量就不存在差別。
“不論采用何種工藝,不論是手工還是機械,本質上來講是要保證藥品質量,促進藥效發揮。從這個角度來看,醫藥工業化、自動化、智能化對于丸劑的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在醫藥工業時代,高質量的設備是藥品質量的根本保證之一。”殷樹榮表示,目前,桐君閣生產的丸劑產品共80個,包括還少丹、安宮牛黃丸、六味地黃丸、烏雞白鳳丸、一粒止痛丸等。
殷樹榮表示,當前,中醫藥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與時代同行,師古不泥古、創新不離宗,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進一步講好中醫藥故事,是每一個中醫藥人和傳承人的應盡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