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我院推出“初心故事·風華正茂”人物特輯,邀請不同崗位、不同時期的順法人講述自己在平凡崗位堅守初心使命、守護公平正義的法律人生。
本期推出第二篇故事《孫立忠:一尺一書一生情》。
“和順義法院結緣三十年,和順義百姓交心三十年,雖平凡但無怨無憾,雖操勞卻無尚榮光,因為法官夢、法院情、法治路是我一生的熱愛和追求,只有踏踏實實為老百姓辦點兒實在事兒,才對得起那一聲‘人民法官’。”
——順義法院立案庭(訴訟服務中心)法官孫立忠
從1989年到順義法院參加工作至今,孫立忠的司法之路已走過整整30個春秋。經濟審判庭工作13年、李遂人民法庭工作12年、民一庭半年、立案庭速裁組工作兩年、立案庭(訴訟服務中心)一年半……親歷了順義法院審判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也見證了共和國法治進程的輝煌與成就,一把尺、一本書、一盞燈、一生情,30年風雨堅守,他用波瀾壯闊的流金歲月和不離不棄的魚水深情踐行著一名基層法官的初心與使命。
從鄉間路到調解室,還是那把尺的“刻度”
1989年剛從北京司法學校畢業的孫立忠來到順義法院經濟審判庭當起了書記員,一干就是13年,期間他考取了法律***學位,被調入李遂人民法庭,逐漸成長為一名審判員。
早期派出法庭工作條件相當艱苦,沒有***化的法庭和庭審設備,只有幾間簡陋的平房勉強用來辦公。在城市化建設的時代背景和農村鄉土地域背景下,法庭面臨的案件大多為土地承包、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等類型,這在旁人看來都是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小事兒,但對百姓來說卻是關乎生計、維系親情的大事兒。那時當事人也沒有舉證義務,很多案件線索、證據細節都需要案件承辦人親自下鄉勘驗調查,一輛自行車、一把卷尺便是孫立忠出門的“兩大法寶”,頂著烈日或是冒著風雪,穿過坑坑洼洼的鄉間小路,拿著尺子上屋頂、翻墻頭、過溝渠,一去一回就是一天。后來自行車換成了摩托車、摩托車換成了汽車,但那把尺子卻從沒離過身。
那天雨淅淅瀝瀝下著不見放晴,一大早孫立忠帶領著書記員踏著積水來到南彩鎮前郝家疃村。原被告東西為鄰,原告長期不在村里居住,被告陸續自行在其宅院東側原告的宅基地上搭建了廁所、棚子,并在多處堆放雜物。現場荒草叢生、泥濘滋積,孫立忠挽起褲管、拿著卷尺,蹬上墻頭便開始丈量,回來褲子上濕透透的。“外出勘驗一定要不嫌麻煩、不怕辛苦,更要學會量尺子、看尺子,對于當事人爭議焦點和案件事實要細查、細審、細心,不能有絲毫馬虎”,孫立忠說。最終,原被告雙方各讓一步,對孫立忠法官的調查和解釋心服口服。
如今,孫立忠成為立案庭的一名速裁法官,辦公室也搬到了順義法院訴調對接中心,這是全市法院首家擁有獨立辦公地點的訴調對接中心,訴訟服務大廳窗明幾凈、智能化設備一應俱全、各類調解室特色獨具、潮白河美景盡收眼底。
“出調解書吧,我爸簽字就行!”,訴調對接中心家事調解室的屋門被一對父子突然闖開,兒子小馬高聲搶言。60歲上下的老馬滿臉憋得通紅,顫抖地說“孩子求你了,這房不能賣呀!”孫立忠請父子倆坐下,一邊認真傾聽他們的訴說,一邊梳理著兩人的情緒。小馬并非老馬親生,5歲時由母親攜帶與老馬重組家庭,母親與老馬共同購買房產***在母親名下,母親去世后,小馬為給孩子買學區房想要變賣房產,遭到了老馬的反對。孫立忠對父子倆進行背對背的調解:從養育了40年的父子情到望子成龍的爺孫情,從繼承關系到贍養義務,兩人矛盾癥結點慢慢疏解開,老馬同意賣掉房子,小馬趾高氣昂的眼神也暗淡了下來,提出要將部分資金作為父親的養老金,低聲抽泣到“爸,幾十年了,您就是我的親爸!”
孫立忠常說“打一樁官司容易,但也許就埋下了世代的怨,難的是打開百姓心結,才能真正換取世間的情。”30年的調解經驗讓孫立忠學會了百姓俚語,熟知了鄉風民俗,而今外出勘驗少了,身上的泥土味少了,用尺子的時候少了,但公平正義這把“尺子”早已根植于孫立忠心中,這位深受百姓信賴的“草根”法官,在法理和情理之間始終尋求著最佳結合點。
從手寫卷到大數據,還是那本書的“溫度”
工作至今,讓孫立忠感受最大的還是法院信息化發展帶來的辦案方式變化。孫立忠剛入職時做了6年的書記員,那時開庭筆錄全部要靠手寫,一個庭審記錄一兩天都是常有的事,有時手寫速度慢跟不上,所有人都要等著,有時字跡潦草看不清,還要利用加班時間重新謄寫,庭審完畢,手指僵硬渾身酸疼。后來逐漸有了速錄機和電腦,如今又有了語音錄入和電子卷宗同步生成系統,大大提高了庭審效率效果。作為一名伴隨人民法院共同成長的參與者和踐行者,孫立忠真切感受到了科技發展帶給法官和當事人的便利高效,也始終保持著剛入職時虛懷若谷、如饑似渴的學習狀態,不斷增強自身本領,努力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2016年,順義法院作為“全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示范法院”,探索建立了以立案庭訴非銜接中心為主要工作平臺的全網式立體化糾紛解決體系。孫立忠也成為了一名速裁法官,他虛心向年輕法官請教現代辦案機制、向人民調解員學習多元調解方式。在兩起法定繼承糾紛當中,原告徐某因老伴突然離世,與其女即被告產生了房屋、汽車過戶糾紛,考慮到徐某急需償還老伴高額的醫療費用,孫立忠本著快立、快審原則,加班加點指導當事人準備訴訟材料,第二天便安排開庭,最終雙方當事人達成了調解。拿到調解書那一刻,徐某激動地說“原本3個月才能落地,不到3天就解決了。”
孫立忠常常鉆研思考、事事以民為本,為緩解雙方當事人緊張對立情緒,在特色調解室建立之前,他利用審判大樓東側的花亭宜人風景創立了“花亭調解法”,把當事人請到花亭中“賞賞綠蔭”、“嘮嘮家常”,用將心比心、真情真誠讓夫妻破鏡重圓,讓相鄰握手言和,將一樁樁矛盾就地化解,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和靈活多變的調解***讓當事人和很多同事大為贊賞。
孫立忠工作之余經常研讀、消化和整理法律資料,將自己沉浸在書本中,他說“法條法理都會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更新和完善,我們法官如果僅憑經驗斷案,不跟緊時事、不更新知識,可能就會辦冤假錯案。”那本90年代孫立忠剛當審判員時學習過的《法院裁判文書》已經泛上了歲月的斑駁,但他精益求精、埋頭苦干的工作作風和對審判事業的一腔熱忱從未減淡。
從紅肩章到奶奶灰,還是那份情的“深度”
“您年輕的時候一定很帥吧?”,孫立忠不好意思地笑笑,“我愛人說我現在比年輕時候耐看,年輕時候太瘦了。”從稚嫩青澀的帥小伙兒,到和藹可親的暖大叔,孫立忠樸實的外表、剛毅的面龐下那抹堅定的目光、熾熱的情懷始終沒有變,多了的是一種看清是非、品盡百態的淡定從容,和那份無論當事人如何針鋒相對、咄咄逼人,無論局面如何劍拔弩張、觸而即發,他都努力站在雙方角度化解矛盾、曉明事理的慢條斯理與和顏悅色。
“孫師傅對我們要求很嚴,但他從不對我們發脾氣,也從不見對當事人發脾氣”,孫立忠的書記員蘇麗媛說著,找出一張***孫立忠被“圍攻”的照片,那天孫立忠正準備下班回家,在路上被當事人攔截質問,便在馬路邊當場為當事人做了調解。
作為審判團隊的核心力量,孫立忠對團隊案件的審查轉移、期限管理都有嚴格的要求,1名員額法官、3名法官助理、2名書記員、1名人民調解員也各自分工明確、配合得當,整個團隊平均月結案百余件。“現在的辦案條件和以前相比有著天壤之別,以前1個法官只帶1個助理兼書記員,現在都是團隊化辦案,還借助了社會調解力量,使用的都是智能化無紙化辦公設備”,孫立忠感慨道。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法院發展今非昔比,涌入法院的案件類型和群眾的司法需求也隨著時代發展有了新的呈現,但面對基層社會復雜矛盾和鄉土民俗,孫立忠不偏不倚的公仆心和拉家常、講鄉情、說法理的“調解經”依然是最大限度化解矛盾、促進審判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的有效途徑。孫立忠也經常同團隊的助理、書記員講自己的辦案經驗,發揮“傳、幫、帶”作用,也和大家探討社會熱點事件,了解年輕人的想法,他說“正是有了一代一代的青年力量,法院事業才能不斷發展向前。”
當青春在案卷翻飛、燈明燈滅里消逝,當容顏在制服變換、槌起槌落間蒼老,對法律的信仰,對法院的情懷依舊滾燙。在調解室、在山路上、在歲月里、在百姓間,無數像孫立忠一般的基層法官,質樸無言卻鐵骨威嚴,工作平凡卻耕耘不凡,他們心懷大愛、潤物無聲,他們情系百姓、不忘初心,用信賴和責任書寫著人民法官為人民的大愛。
三十春秋明鏡高懸百尺松,
七十盛年海晏河清華夏夢。
千百案牘執筆落槌鑄天平,
萬代之業浩氣丹心一生情。
作者/政治部劉月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