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愛與美的象征,巴黎羅浮宮三寶之一的維納斯,盡管手臂殘缺,依然以絕世魅力驚艷世界。而在我們的揚州博物館也有這么一件類似的文物,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日本展出時,曾經引起過很大的轟動,被譽為“東方維納斯”。
雙臂殘缺,依舊風姿綽約
1977年,在揚州城東的一座唐代磚石殘墓中,出土了一尊彩繪的舞蹈女俑。
俑,是中國古代墳墓中陪葬用的偶人。這尊唐灰陶彩繪舞蹈女俑,通高28厘米,采用灰陶材質,施以彩繪工藝,頭梳并立雙高髻,下著曳地翠綠色高腰長裙,腰身彎曲、低頭側目。出土時,雖雙臂殘缺,但舞姿十分優美,靈活的體態,顯示了女性獨特的柔美。
剛出土時,女舞俑的顏色十分鮮艷,面部均有施粉,嘴唇朱紅,衣服上呈金箔狀,裙子是水綠色。時間吹淡了女舞俑原本華美的色彩,卻無法帶走它獨有的風韻。女舞俑的眉眼清新秀麗,尤其是她的嘴角,微微內陷,有給人一種意笑卻不溢于外表的感覺。再看她的身段,腰身纖細,不似北方女子那般豐腴,多了一份南方女子的靈秀之氣。
當我們從不同角度欣賞女舞俑的時候,就能感受到不一樣的動態美。從左邊看,可以欣賞到女舞俑美麗的側顏,從右邊看,可以欣賞到她的妝容和舞裙,如果45度角向下俯視的話,還能欣賞到女性特有的S型舞蹈的美感。
如此吸引人的舞者,卻失去了雙臂,一開始不少人覺得非常惋惜。據了解,當時不少專家都曾試圖對其進行修復,但最終仍以這樣一種形態展現在大家的面前,給人以無限的遐想。正是因為這種“殘缺之美”,當這座女舞俑在日本展出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被人們冠以“東方的維納斯”的美稱。
唐代揚州,一座文藝之城
唐灰陶彩繪舞蹈女俑,展現了揚州制俑工匠的高超工藝水平,也折射出了當時揚州城里洋溢的文藝氣息,實際上,唐代的揚州不僅是全國對外貿易的四大口岸之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京杭運河的交通要道,更是全國的文化重地,時尚之城。
文化學者韋明鏵認為,唐代的揚州不但是個商業都市,還是個文化都會。在這里,詩詞、舞蹈、音樂、戲曲,各種各樣的文化藝術形式都非常發達,而唐灰陶彩繪舞蹈女俑,更是揚州文化高度發達的直接實證,她不僅直觀展示了唐代女性著裝、打扮的審美取向,也留下了中西舞蹈文化交流的痕跡。
韋明鏵表示,女舞俑的這身衣著打扮,在當時的大唐應該說是非常時髦的,也是中上階層女子的流行穿著,看上去高雅、優美,充滿了富貴之氣,體現了中上階層人士的審美趣味。
唐代歌舞文化盛行,那時候的揚州城里已經有了***的舞者。韋明鏵推測,女舞俑的身份可能為兩種,一是被達官貴人豢養在家的舞者,專為主人服務;二則很有可能是在坊間為大眾表演的舞蹈演員。“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從唐人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出唐代的揚州夜生活十分豐富,由此也不難推斷出,出土女舞俑墓葬的墓主人,生前應該非常喜愛觀賞舞蹈表演。
殘缺之美,給人無限遐想
***的大唐盛世,敞開懷抱歡迎世界各地的人們,這讓唐代的舞蹈呈現了多元化的氣質。而從女舞俑的舞姿上看,她很有可能在跳一種叫胡旋舞的舞蹈。這種舞蹈從外國傳來,流行于唐代。
由此可見,絲綢之路不但讓大唐與四海八方在經濟上互利互通,也帶來了文化藝術上的交流與融合。對于“東方維納斯”的殘缺,韋明鏵有著自己的理解:也許她手里拿著一個彩綢,也許拿著琵琶之類的樂器,雖然我們不知道她的手里究竟是什么,卻給世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殘缺,讓世人在欣賞唐灰陶彩繪舞蹈女俑的時候,充滿了無限的遐想。在緩緩流淌的歲月中,這位不知名的舞者依舊會不停的旋轉、跳躍,希望大家有空,也去博物館感受一下大唐王朝的文化之韻、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