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載: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
前221年,秦始皇在滅亡東方六國之后,認為自己稱呼“王”,已經不能夠詮釋自己的功績了,于是取遠古賢德君主“三皇五帝”的尊稱,自創了“皇帝”,將自己的功績自譽可以跟先賢媲美,或者是自戀的認為,自己比那些過來人都更牛。
于是秦始皇成為中國第一個皇帝,而他去世之后,長眠之地“秦始皇陵”,也被稱為中國第一皇陵。與此同時由于秦始皇陵是一個統一帝國皇帝的陵寢,它的位置是完全公開的,不故弄玄玉,明明白白的就在平原之上。
在古代低矮城墻的時代,可能遠遠百里就能清清楚楚看見了。若將位置換成今天的地名,我們稱呼其為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地理結構上,有一句很好聽的話,叫作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
有山有水的清晰結構,秦皇陵可謂是占盡了后世所稱“風水寶地”。但可惜它埋得這么好,卻沒有給子孫后代,以及自己一手創建的大帝國一絲絲的保佑,真不知秦始皇得知自己的帝國二世而亡,是要哭得多悲傷。
話回到原題,秦始皇的陵墓很容易找到,同時史記也明確記載了它里面珍寶無數,若打開是一筆不菲的財寶。
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正因為如此,令很多小伙伴無奈的疑惑起來了,看著、守著這么一座“金山、銀山”,卻只能干瞪眼嗎?專家們為什么不動手挖一挖,讓我們世人見識一下千古第一帝的奢華,大飽一下眼福。
對于為什么不挖這個問題,小袁認為的直接原因,是秦始皇陪葬坑的挖掘經驗,告訴了專家們,目前的技術無法保證一鏟子下去,出來的東西不會“見光死”,可以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保持下葬之時的純粹樣子。
我們現在去看兵馬俑,看到的往往就是灰色的泥漿色,其實從歷史的記載,以及兵馬俑剛出土的瞬間,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兵馬俑真的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么“土”,它是穿著五顏六色衣服的,是“彩繪俑”而非“純色陶俑”。
所以基于“無法保護”,留在土里更安全,更能留給后世人的考古共識,目前基本上已經沒有要挖掘秦皇陵的聲音了,專家們希望它就這么靜靜的躺著,等后世人來解決。
與此同時除了無法保護這種主觀因素,還有一個客觀因素影響了專家們不挖的判斷,那就是史書記載秦皇陵是以水銀做“河流”,墓中有大量水銀氣體,而這氣體是致命的,一旦開墓,將造成整個區域大面積的空氣污染。
若是沒有提前做好防護,還可能出現成批成批的死亡,是不確定的“生化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