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輝粦
此前的研究曾認為,廣州塔的位置即是清代廣州江防炮臺定功炮臺的位置。筆者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兩者的位置并不重合,而是相距大約100米。這一結(jié)果雖然不如原先的研究結(jié)果具有戲劇性,但也是很有意思的:登上這座現(xiàn)代化的高塔,向周邊望去,只見珠江江心二沙島東端有一座中流砥柱炮臺,更遠處的珠江北岸有一座綏遠炮臺,而在廣州塔下,離廣州塔很近的地方則有另一座炮臺——定功炮臺,它們像穿盔甲的古代武士一樣拱衛(wèi)著嶄新的廣州高塔——假如這三座炮臺仍然存在的話。
假設(shè)是很美麗的,但現(xiàn)實卻是,廣州塔邊的3座炮臺(其實是5座,包括獵德炮臺和位于磨碟沙的東靖炮臺)都已經(jīng)不存在了。
定功炮臺的由來
關(guān)于中流砥柱炮臺,筆者在《廣州二沙島與清代中流砥柱炮臺》一文(《南方都市報》2021年5月16日)中有專門的論述,這里糾正一點:其遺址應(yīng)在宏城公園范圍,因為當時藝術(shù)公園地塊尚未形成陸地。
在此著重談?wù)勲x廣州塔最近的這座炮臺——定功炮臺。
在第一次***戰(zhàn)爭之后,在現(xiàn)今的廣州塔附近,復建和新建了4座炮臺,即位于二沙島東端的中流砥柱臺(土名二沙尾)、在中流砥柱臺北與之隔海斜峙的東固臺(在冼村南)、中流砥柱臺向東四里在河北岸的東安臺(土名獵德)和在河南岸與東安臺隔海對峙的東靖臺(外國人稱為浩官炮臺,在今獵德大橋南端磨碟沙公園處)。
這些炮臺和廣州其他江防炮臺一樣,在第二次***戰(zhàn)爭中“復遭平毀,幾無存者”。
第二次***戰(zhàn)爭后,再次復建和新建一批江防和海防炮臺。開始這些炮臺仍是中式炮臺,例如于同治末年(1874年)開工并于光緒五年(1879年)竣工的中流砥柱、大黃滘等炮臺仍是傳統(tǒng)的中式炮臺。隨后對這些炮臺進行改建或增建西式炮位。光緒七年(1881年)在剛修復的中流砥柱中式炮臺增建了1座西式炮臺,同時于其北岸添筑綏遠土臺1座(東固臺原址),南岸添筑定功土臺1座。——這就是定功炮臺的由來。
圖1、1898年《廣東沿海圖》局部,下方可見“定功臺”
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現(xiàn)今廣州塔附近的炮臺由第二次***戰(zhàn)爭前的4座變更為3座:“中流沙炮臺:曰中流砥柱,在珠江北支江心,岸上兩臺,北曰綏遠,南曰定功。凡三所,計三座,光緒六年從舊臺改建,置洋炮一尊,余俱舊炮。”(張之洞《廣東海圖說》,參見圖1:1898年《廣東沿海圖》局部)
定功炮臺是完全新建的,它長得啥模樣?薩承鈺在《南北洋炮臺圖說》里詳細記錄了他在光緒十六年(1890年)看到的情況:
“定功炮臺一座,坐北向南,北面臨海,東西南三面依田,臺墻圍長七十丈零五尺。臺內(nèi)自東北隅炮墩至西南隅炮墩,斜長二十丈。四隅共建炮墩四個,每個用灰砂、碎石、紅毛泥堅筑,高一丈,內(nèi)橫寬一丈,彎長一丈六尺。安炮處嵌石板一層,鑲磨盤圓式鐵路一條,底藏黒鉛,中貫鐵柱。旁砌石階級四度,每度寬二丈四尺,計十級。又臺內(nèi)垛墻下階級共八度。北臺墻長一十八丈五尺,高一丈三尺,底厚二丈五尺,頂厚一丈五尺。墻下建官廳一座,計三間,高一丈一尺,寬三丈五尺三寸,深二丈五尺。左右兩邊加筑灰砂護墻各一幅,高一丈一尺,厚三尺五寸,另砌上臺墻階級一度。(東臺墻、南臺墻、西臺墻略)”
簡單來說就是:定功炮臺是一座方形炮臺,每邊長約60米,墻很厚很高,四角有4個炮墩,四面墻下有官廳、兵房、子藥房等設(shè)施。規(guī)模不小,頗顯威武。
定功炮臺建成后,沒有經(jīng)歷過炮火的洗禮,1885年的中法戰(zhàn)爭和1894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都沒有波及到這里。30年后,清朝滅亡,成了留給民國的軍事遺產(chǎn)。
據(jù)《李福林自述》:辛亥革命后,福軍奉編為二十營,駐廣州郊外河南、中流砥柱炮臺、南石頭炮臺及石牌各要地,維持省河治安。中流砥柱炮臺是一個炮臺群,與定功炮臺和綏遠炮臺是一個整體,當時福軍應(yīng)該也駐扎在定功炮臺。
在1920年廣東陸軍測量局編制的《廣州市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赤崗塔北面江邊的定功炮臺以及二沙島東端的中流砥柱炮臺和珠江北岸的綏遠炮臺。
圖2、1925年《最新擴大廣州市區(qū)域圖》局部
1925年編制的《最新擴大廣州市區(qū)域圖》(局部)(圖2)標出了定功炮臺的具***置——其旁邊有一條短淺的河涌,為我們考察定功炮臺遺址的具體方位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
圖3、1948年廣州航拍圖局部,畫圈處為定功炮臺殘墻
在1948年的航拍圖中,定功炮臺尚有東墻和南墻可以辨認(圖3)。航拍圖顯示,定功炮臺右側(cè)(西側(cè)),有一條不長的河涌,河涌進入珠江的地方,是一個喇叭形的缺口,這與1925年的地圖完全吻合。河涌對岸,就是今天廣州塔聳立之處。
定功炮臺的消失
上世紀50年代,廣州市***在珠江與赤崗涌之間這片良田的西半部分建立了新中國船廠(現(xiàn)已遷往南沙小虎島),東半部分則辟為河南園藝場赤崗作業(yè)區(qū)(河南園藝場由厚德、赤崗、二沙、磨碟沙、新管等作業(yè)區(qū)組成),定功炮臺就赤崗作業(yè)區(qū)內(nèi)。這個作業(yè)區(qū),地圖上一般直接標注為“市赤崗園藝場”。筆者保存的1982年至2001年的廣州市地圖就是這樣標注的。圖4是1982年《廣州交通游覽圖》的相關(guān)部分,定功炮臺西側(cè)的河涌雖未畫出,但河涌出口處的喇叭形缺口卻十分明顯。缺口東側(cè)為定功炮臺位置,西側(cè)為赤崗園藝場場部,即現(xiàn)今廣州塔位置。從這張圖中還可以看到,昔日中流砥柱炮臺原址,已經(jīng)成為了“農(nóng)民新村”(今日更成為宏城公園的一部分)。
圖4、1982年《廣州交通游覽圖》的相關(guān)部分
圖5、2000年11月20日“谷歌地球”的截圖
圖5是2000年11月20日“谷歌地球”的截圖。截圖顯示,赤崗園藝場珠江河岸已被拉直和拉成弧形并筑了石堤,堤內(nèi)的水域已經(jīng)填平。但定功炮臺西側(cè)河涌出口處的缺口仍然十分明顯,成為了近似直角三角形的新填地。原定功炮臺的位置,已沒有了任何建筑物的痕跡。
2005年11月25日,在定功炮臺原址西側(cè)不遠處,開工興建一座現(xiàn)代化高塔。2009年9月28日,這座塔身主體高454米,天線桅桿高146米,總高度600米的中國第一高塔——廣州塔竣工落成,并很快建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連接昔日中流砥柱炮臺所在地二沙島的人行橋——海心橋建成后,這里更成為打卡圣地,每天游人如織。
圖6、廣州塔附近鳥瞰圖及炮臺位置。
圖7、廣州塔側(cè)的有軌電車“廣州塔東站”,即是當年定功炮臺的所在
但游人包括廣州人未必知道,位于廣州新中軸線的廣州塔所在地也曾是軍事要地,在其周邊曾先后建有5座炮臺。其中的一座離廣州塔只有100米左右,就在廣州有軌電車海珠環(huán)島線“廣州塔東站”的地方(圖6、圖7)。當游覽廣州塔到“塔東站”的時候,不妨馳騁一下自己的想象,穿越到100多年前,在定功炮臺的城墻或炮墩上留個影,讓廣州塔之游添上具有歷史滄桑感的一筆。(本文作者鄧輝粦,廣州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