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
編者按:本文由讀史縮編自著名史學家柏楊所著《中國人史綱》。
朱元璋去世后,明王朝在血流成河中通過瓶頸,這是它的好運氣。
僅只比明王朝晚一年,在中亞興起的帖木兒帝國,正決心恢復蒙古帝國東方的故有版圖。1404年,靖難之后結(jié)束第二年,帖木兒大汗從他的首都撒馬爾罕出發(fā)東征,進攻明帝國。不料在中途逝世,軍事行動中止。如果帖木兒不適時的死,根據(jù)已知的資料推斷,明王朝以當時殘破的力量,勢將無力抵抗。一個新的異族統(tǒng)治,可能再現(xiàn)。
明***不久遷都北京,一度力圖振作,北征蒙古,南收交趾(越南北部),更向印度洋發(fā)展。然而,這種并不算好的好景也不過三十年,隨著朱棣在北伐路上的去世,下西洋戛然而止,而重回故國的交趾也再次失去。
一、靖難之役
十四世紀的最后第二年(1398),朱元璋逝世,22歲的孫兒朱允炆繼位。明王朝開始面臨它的瓶頸。
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長子朱標是皇太子(朱允炆的父親),早死;另一幼子也早死。其他24個兒子,全都分封到各重要地區(qū)。這些親王每人都擁有15000人左右的警備部隊,稱為“護衛(wèi)”。在北方邊疆地帶,共封有九個親王。地方軍事調(diào)動,都要先報請親王核準,所以親王又類似軍區(qū)的太上司令官。朱元璋的目的是,用邊疆諸親王抵抗退出塞外的蒙古人,用內(nèi)地諸親王鎮(zhèn)壓民眾對暴政的反抗。
這種現(xiàn)象仿佛紀元前二世紀西漢王朝七國之亂和紀元后三世紀晉王朝八王之亂發(fā)生前的形勢,但沒有那么嚴重,因為明王朝的親王只有15000人的軍權(quán),對地方?jīng)]有行政權(quán)和財政權(quán)。不過這已使少年皇帝朱允炆不安。朱允炆最親信的大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一致主張迅速削藩。
削藩,在任何時代都是正當?shù)模粋€正常的國家內(nèi)不允許同時存在很多獨立王國。可是有兩件事朱允炆失于考慮,第一,當時請親王并沒有割據(jù)一方反抗中央的企圖和跡象。諸親王除了王府15000人警備部隊外,對地方軍隊并不能直接掌握,還構(gòu)不上獨立王國的威脅。第二,黃子澄一批庸才,根本不懂政治,不是處理這種帶有爆炸性事件的良好人選。
朱允炆登基的當年(1398),剛把祖父朱元璋埋葬,就派遣軍隊奇襲開封,把分封在開封的周王朱橚(朱元璋第五子)逮捕,廢為平民,貶謫到云南。這種像對付叛逆一樣的發(fā)兵奇襲和廢貶的嚴厲處分,使所有親王大為震恐。
第二年(1399),“有人”告發(fā)鎮(zhèn)守在云南昆明的岷王朱楩(朱元璋第十八子)有犯法的行為,朱允炆下令廢朱楩為平民。不久,又“有人”告發(fā)分封在荊州(湖北江陵)的湘王朱柏(朱元璋第十二子)也有不法的行為,朱柏得到消息,全家自焚而死。接著又“有人”告發(fā)分封在青州(山東青州)的齊王朱榑(朱元璋第七子),朱允炆下令廢朱榑為平民。于是又“有人”告發(fā)分封在大同(山西大同)的代王朱桂(朱元璋第十三子),朱允炆下令把朱桂囚禁高墻。
親王們在地方上種種暴行,都是事實。但朱允炆這種一連串暴風雨般的措施,暴露了他的目的并不是懲治不法,而且也超過了削藩的范圍,分明是要消滅他的叔父一代。
就在代王朱桂被囚高墻后,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分封在北平(北京)的燕王朱棣叛變,率軍南下,宣稱皇帝被好惡的高級官員包圍蒙蔽,已不能依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使職權(quán),對這批奸惡分子,必須肅清。這是有名的“靖難之役”,即安靖內(nèi)部災難的軍事行動。
朱允炆對朱棣這種激烈反應,并不認為太出意外。西漢七國之亂終被削平的史跡,給朱允炆很大鼓勵,他下令討伐。
在第十四世紀結(jié)束時,靖難軍和中央軍在黃河以北,進行猛烈戰(zhàn)斗,互有勝負,沒有人敢預測它的演變。
二、朱棣的大屠殺
靖難軍跟中央軍的戰(zhàn)爭,歷時四年。最后,皇帝朱允炆失敗。他本占有各方面的優(yōu)勢,甚至擁有最好的將領,但他缺少周亞夫那樣杰出的統(tǒng)帥。黃子澄極力推薦李景隆,當總司令李景隆一敗再敗時,黃子澄又為他掩飾,希望他能扭轉(zhuǎn)局勢,李景隆反而潰不成軍。黃子澄仍不主張?zhí)幜P他,只撤職了事,無法挽救的頹勢就這樣造成。
1402年,靖難軍冒險繞過久攻不下的濟南,渡過長江,挺進到應天(江蘇南京)城下,撤職居家的李景隆,率領他的家丁叛變,開城門迎接。朱允炆得到噩耗,縱火焚宮自殺。
——不過民間堅信朱允炆并沒有死。傳說,朱允炆在危急時打開祖父朱元璋留下的秘密鐵匣,里面有一把剃刀、一份度牒(和尚證明文件)、一件袈娑(和尚衣服)和碎銀幣若干(逃亡時零用)。于是剃發(fā)為僧,從宮后水門逃出,浪跡江湖三十余年。到十五世紀四十年代時,當時的皇帝已是朱棣的重孫朱祁鎮(zhèn),恩怨已消,朱允炆才表明身份,并以得道高僧的身份,終其天年。
不管朱允炆到底如何,朱棣順利繼位。他可以說因禍得福,如果不是削藩,他不過仍是親王。但他對力主削藩的黃子澄一批人,并不因此而予寬恕。他效法老爹朱元璋的手段,展開“合法”的屠殺。在這次屠殺中,刑事訴訟法中的“瓜蔓抄”,發(fā)揮強大的威力。那就是,逮捕行動像瓜藤須蔓一樣,向四面八方伸展,凡是能攀得到的,就攀住不放,輾轉(zhuǎn)牽引,除非當權(quán)人物主動停止,否則能把天下人都網(wǎng)羅俱盡。
黃子澄當時擔任祭祀部長(太常卿),處斬,全族被殺。齊泰,前任國防部長(兵部尚書),處斬,兄弟全體被殺。方孝孺,教育研究官(文學博士),朱棣對他特別厭惡,屠殺十族,連朋友學生都包括在內(nèi),873人死亡。財政部副部長(戶部侍郎)卓敬,處斬,滅三族。現(xiàn)任國防部長鐵鉉,磔死。教育部長(禮部尚書)陳迪,磔死,六個兒子被殺,親屬180余人,廷杖后貶竄蠻荒。總監(jiān)察官(御史大夫)景清,磔死,用瓜蔓抄法,逮捕所可能逮捕的他的家屬和親戚朋友,以及親戚朋友的親戚朋友,使他故鄉(xiāng)一連數(shù)個村莊的村民,全數(shù)處決,房舍一空。監(jiān)察部副部長(左副教御史)練子寧,磔死,家族151人處決,數(shù)百人貶竄蠻荒。最高法院秘書長(大理丞)鄒瑾,自殺,家族448人處決。最高法院副院長(大理少卿)胡閏,絞死,家族217人處決。
此次靖難屠殺,大約死一萬四千余人,比起朱元璋自然大有遜色。不過有一項要特別提出的,即罪犯的妻子和女兒,除了斬首外,大都發(fā)配給家奴或奴隸,或發(fā)配到妓院,百般侮辱。生下的孩子,世世在妓院,女的為妓,男的當龜奴。
——“瓜蔓抄”和妻女發(fā)配,不起于朱棣,而起于朱元璋,但在朱棣手中建立成為一種血腥制度。朱元璋就是用“瓜蔓抄”的刑事訴訟法,把僅只兩個所謂的罪犯,牽引出五萬余人的同黨。至于眷屬淪為娼妓,以朱元璋的性格,他絕不會放棄***他人的機會。
三、中國第一位海上英雄——鄭和
靖難的屠殺結(jié)束后,一項空前的海上事業(yè)開始。
中國一直是陸權(quán)國家,海岸線雖長,卻不重要,原因之一是陸上有夠多的空間可以發(fā)展。七世紀以降,唐、宋王朝才有繁盛的海上交通。蒙古帝國時,亞洲合為一家,海上交通更形發(fā)達。但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因為海洋具有不可控性,所以強烈地排除外來事物,遂使海上交通停頓。他下令說:“一片木板都不準出海。”
閉關持續(xù)三十年,但對暗中進行的貿(mào)易,無法禁絕。到十五世紀初,朱棣索性部分解禁,并派遣一個龐大的遠洋武裝船團,向印度洋出發(fā)。于是中國驀然間出現(xiàn)一批海上英雄,四十年間,把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全部置于控制之下,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海上霸權(quán)。
這批海上英雄的首領鄭和,云南人,本來姓馬,后來入宮當宦官,朱棣因他與自己的母親馬皇后同姓,命他改姓,他遂改姓為鄭——可能是他母親的姓。鄭和父親是一位曾經(jīng)到過麥加(在***半島中心)朝過圣的虔誠***教徒,但鄭和后來改信佛教。
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后,疑心朱允炆果如民間傳說的并沒有死,可能逃到海外,圖謀反擊,他必須調(diào)查。同時自命不凡的君主都有一種炫耀狂,使朱棣也覺得有必要把中國國威向海外展示。于是,他命令鄭和率領一支龐大的武裝船團,出發(fā)西洋。
——“西洋”的意義今昔不同,十五世紀的西洋,指南中國海及印度洋。十九世紀的西洋,指大西洋,而改稱印度洋為小西洋。
鄭和一連出航七次,都由瀏河(江蘇太倉瀏河鎮(zhèn))出發(fā)。每次所到主要諸國,列表于下:
鄭和率領的武裝船團,第一次出動軍艦62艘,戰(zhàn)士27000余人。第二次出動軍艦48艘,戰(zhàn)士3萬余人。每艦平均容納400余人,旗艦和若干主力艦,長120米,寬40米,可載1000余人。如此巨大工程,沒有精密的造船技術和精密的航海技術,無法負擔。比如在同一時期,歐洲執(zhí)造船牛耳的威尼斯王國,對巨艦下水之前,往往因不勝負荷而破裂,仍感到是最難克服的困難。
鄭和一連七次出發(fā)西洋,就憑此無敵艦隊,縱橫印度洋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抵抗。新興的帖木兒帝國,也只是陸權(quán)國家,武力還沒有擴張到海上。其他都是小國,至少跟龐然大物的中國比起來,它們都是小國。
鄭和最初的航程,僅限于亞洲。第四次起,他延伸到非洲海岸,今索馬里及肯尼亞之地。假如繼續(xù)發(fā)展下去,航線再行向南,可能會繞過好望角。
鄭和七次出海,雖沒有搜索到朱允炆,但他在政治上和外交上的成就,卻十分可驚。中國武裝船團,航行印度洋和南中國海,好像泛舟于中國的內(nèi)湖。它帶給諸國的沖擊,可由推測而知。尤其使諸國震動的,是“三擒番王”之舉。
第一次發(fā)生于第一次下西洋時,就在蘇門答臘島(今印尼最西境),完全由中國移民建立的舊港王國,國王陳祖義向他祖國的艦隊司令鄭和詐降,然后向鄭和突擊。但他的運氣不佳,被擊敗擒獲,送回中國處斬。
第二次發(fā)生于第二次下西洋時,在錫蘭山王國(錫蘭島),國王亞烈苦柰兒把鄭和誘到首都副羅里城,然后傾全國之力攻擊停泊在港口的中國船團。鄭和身旁只有2000人,他發(fā)現(xiàn)情況有異后,即用此2000人乘首都空虛,突襲王宮,生擒亞烈苦柰兒。錫蘭山軍隊半途聞警,急折回相救。被中國軍隊前后夾攻,大敗。亞烈苦柰兒被送到中國,但朱棣沒有殺他,反而又送他回錫蘭山。從此錫蘭山成為中國最忠實的盟邦,每屆國王即位,跟朝鮮、安南一樣,一定請中國冊封。
第三次發(fā)生于第三次下西洋時,蘇門答臘王國正逢內(nèi)亂,前王的兒子蘇干刺起兵奪取王位,但他缺乏政治頭腦,不知道聯(lián)絡中國求助,反而向鄭和的船只襲擊,企圖取得財寶。結(jié)果被俘,送到中國處斬。
鄭和下西洋,跟紀元前二世紀張騫通西域一樣,都是為中國鑿開一個過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廣大的天地。他們對國家貢獻和東西文化交流,有偉大的功績。不過,張騫處在一個朝氣蓬勃的時代,而鄭和卻處在一個暮氣日增的時代,所以結(jié)局完全不同。
1424年,朱棣逝世,他的兒子朱高熾繼位,朱高熾左右那批儒家的理學大亨,把下西洋當作老爹的暴政之一,下令停止,甚至把一些重要檔案都加以銷毀,以防后來再有英雄人物效法。
六年后,1430年,因朝貢的國家減少,當時的皇帝朱瞻基(朱高熾的兒子),命鄭和做第七次出航,也是最后一次出航。中國社會的停滯性質(zhì)已經(jīng)形成,任何開展和進取的思想行為,都被排斥。不久中國又恢復閉關,雖然沒有回到“一片木板都不準出海”的時代,但海外貿(mào)易,完全成為被動,印度洋上,留下權(quán)力真空。
——鄭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于1433年返國。69年后(1502),葡萄牙王國艦隊司令達伽瑪繞過好望角,攻陷印度半島南部的加里庫特城(即中國所稱的古里,今卡利卡特市),征服錫蘭山王國,自稱印度總督。假如中國能保持鄭和的成果,東方和西方兩大文明,勢將提前在海上接觸,其影響必深而且遠。
不過,***方面有組織的航海事業(yè)雖然中止,民間并沒有中止。反而由于鄭和一連七次強大的海上武力展示,使民間的海上活動加強。尤其沿海一帶居民,廣州、泉州、潮州、漳州、以及客家人,大批地私自闖關,涌向海外,遷移到南中國海各國,使原來已有中國人的地方更為繁盛,而一些荒野也由中國人開墾,成為良田,他們正是今日東南亞各國華人的濫觴。
四、交趾省的設立與永久脫離
與鄭和下西洋同時發(fā)生的,還有交趾(越南北部)的得而復失。
以大羅城(古交趾城,越南河內(nèi))作為首都的交趾王國,十二世紀時,宋***改封它的國王李日燇為安南國王,遂改稱安南王國。后來李氏王朝男嗣斷絕,女兒繼位,生子陳日煊,遂轉(zhuǎn)為陳氏王朝,除對中國自稱王國外,對內(nèi)和對其他國家,都稱大越帝國。
十四世紀末,駙馬黎季犛當權(quán)。十五世紀初,黎季犛把岳父家陳姓王族,全部屠殺。宣稱自己是中國儒家圣人系統(tǒng)虞舜帝姚重華后裔胡公滿的子孫,于是改名胡一元,命他的兒子胡漢蒼當皇帝,自己當太上皇,遂建立大虞帝國。上奏章給大明皇帝說,陳氏王族已經(jīng)絕嗣,胡漢蒼是公主之子,請求準予代理國王。明***想不到其中如此曲折,就冊封胡漢蒼當安南國王。
可是,陳氏王族的一位漏網(wǎng)之魚陳天平王子,卻逃到老撾王國(寮國),老撾也是中國藩屬之一,把陳天平送到中國。恰巧胡一元的使節(jié)也到首都應天(江蘇南京),他們本都是陳氏王朝的故臣,見了陳天平,驚愕下拜,這證實他王子的身份,并無錯誤。明***向胡一元責問,胡一元上奏章謝罪,請求準予迎接陳天平返國復位。
1405年,明***派大將黃中率軍五千人,護送陳天平回國。次年(1406),進入安南國境后,沿途歡迎人員,都十分恭順,黃中的戒備因之大為松懈。當走到芹站(富良江北岸)時,山路險峻,樹林茂盛,又逢大雨,忽然間伏兵四起,護送軍團錯愕之間,伏兵已把陳天平殺死,向南撤退。在陳天平身旁擔任護衛(wèi)的大明若干高級官員,也都喪生。
黃中急集中兵力反擊時,橋已被砍斷,伏兵在南岸叩拜說:“我們不敢拒抗天朝,但陳天平不過市井小人,不是王子,不得不把他除掉。小國貧乏,不能招待天朝大軍,請回,我們國王自會請罪。”
這種戲侮性的流血手段,使明***沒有回轉(zhuǎn)余地。四個月后,遠征軍在名將張輔率領下,進入安南,大破胡一元的象陣。明年(1407),胡一元父子被擒。
胡一元父子被押送到中國后,在監(jiān)獄里囚禁了一些時候,即被釋放,發(fā)遣到廣西為民。廣西雖跟安南王國相鄰,但胡一元已沒有影響能力。
胡姓王朝覆滅,陳姓王朝又沒有近親。而安南王國故地從紀元前二世紀時起,就是中國疆土。于是,明***宣布撤銷安南王國,改稱交趾省,管轄15個府,41個州,210個縣。這個從十世紀宋初脫離中國而獨立的國土,經(jīng)400余年的隔絕,再回歸祖國。
可是,不幸的是,祖國的明***帶給新交趾省的,卻是腐敗的統(tǒng)治。第一是地方官員,大多數(shù)來自鄰近的廣西、廣東、云南三省區(qū),只不過略識文字,他們冒險深入蠻荒,目的只有一個:發(fā)財。第二是宦官,監(jiān)軍太監(jiān)馬騏,是事實上安南軍區(qū)的太上司令官和交趾省的太上省長,他對人民施展不堪負荷的勒索,僅孔雀尾一項,每年即要一萬只,數(shù)目不足時,就對交趾人逮捕拷打,極盡殘酷。
交趾人無處申訴,***的形勢完成,于是叛變紛起,遍地戰(zhàn)斗。其中最有力的一支是清化府俄樂縣警察局長(巡檢)黎利。黎利最初集結(jié)兵力時,交趾省兩位副省長(參政)馮貴、侯保,動員軍隊征討,本來可能撲滅,但馬騏不愿看到他們勝利,而把精銳部隊留著自衛(wèi),只撥給他們數(shù)百名老弱殘兵,結(jié)果二人戰(zhàn)死,黎利的勢力遂不能控制。
1426年,安南兵團司令官(安南總兵官)王通,在交州府應平縣寧橋遇伏,死二萬余人。明年(1427),明***援軍司令官柳升在倒馬坡(越南同登),也遇伏,柳升戰(zhàn)死,七萬余戰(zhàn)士全部被殺。王通惶恐失措,還沒有等到呈報中央批準,就向黎利求和,允許退出交趾。黎利接受這個提議,雙方筑壇盟誓。
黎利也知道王通只是私自求和,所以又向明***發(fā)動政治攻勢,用陳暠的名義,上奏章給明宣宗朱瞻基,自稱是陳姓王朝的近親,請求冊封。大明剛受到嚴重挫敗,又聽到王通私自求和消息,又覺得大明本是為維護陳氏王朝正統(tǒng)而戰(zhàn),于是順水推舟,冊封陳暠當安南國王,撤銷交趾省。這個新省回到中國只21年,到此再度脫離。
可是,等到大明官員和武裝部隊撤退之后,黎利上奏章說陳暠已死,請求改封他自己。明***明知道他在耍花樣,但已無力再發(fā)動戰(zhàn)爭,只好冊封黎利當安南國王。
不過黎利并無意與中國對抗,他在被封之后,對中國繼續(xù)執(zhí)行傳統(tǒng)的事奉大國政策,邦交更為敦睦。
——監(jiān)軍太監(jiān)馬騏以激變番邦罪,處斬抄家,然而已無補于大局。歷史沉痛的證實,貪污對中國的傷害太大了,無數(shù)民變兵變,辱國失地,政權(quán)覆滅,以及大屠殺大流血,幾乎全都起因于官員貪污,和由貪污而引發(fā)的暴虐。
五、朱棣北伐
中國的外患總是來自北方,明王朝也不例外。
蒙古統(tǒng)治階層入據(jù)中國本土一個世紀,并沒有吸收太多的漢文化。他們進入中國本土時是什么樣子,在被逐出,回到蒙古居住地時,幾乎仍是什么樣子。
事實上,蒙古帝國***在撤出大都(北京)后,帝國即行瓦解。它所屬的五個子國,窩闊臺汗國早已被察合臺汗國并吞(1308年),元帝國亡于明(1368年),吐蕃宗教國自然脫離(1381年),察合臺汗國(1369年)與伊爾汗國(1386年),先后歸于帖木兒汗國。只剩下一個一向疏淡,而又遠在6000公里之外的欽察汗國,到了十五世紀八十年代,也被俄國消滅(1480年)。
帝國的瓦解,中央***組織,也跟著瓦解。不知道什么緣故,它沒有回到它所來自的故都和林(蒙古哈爾和林),大汗反而跟一個部落酋長一樣,逐水草而居,在沙漠上飄忽不定。總而言之,一切都恢復到十三世紀鐵木真崛起前那種游牧生活方式,部落林立,互相戰(zhàn)爭。到了十五世紀的1403年,第23任大汗坤鐵木兒又被他的部下鬼力赤刺死,蒙古更混亂不堪。
鬼力赤以后蒙古地區(qū)政治情況的發(fā)展,我們用下表示意:
上表包括十五世紀之后,三個世紀間蒙古地區(qū)和中國有關的主要政治領袖人物的關系位置。
蒙古地區(qū)上有很多民族和很多部落,除了蒙古民族本身諸部落外,主要的還有突厥民族的兩個部落:一是韃靼部落,一是瓦拉部落。韃靼部落即十三世紀的塔塔爾部落,跟蒙古諸部落是世仇,幾乎被屠殺絕種。因為他們的牧地夾在蒙古跟中國本土之間的緣故,大明王朝遂把蒙古人也稱為韃靼,對蒙古來說,簡直是一種侮辱。
但鬼力赤卻是韃靼血統(tǒng),他奪取政權(quán)后,使大明王朝更振振有詞地把蒙古當作韃靼。可是韃靼人無法做蒙古人的主人,鬼力赤不久就被蒙古一位強有力的酋長阿魯臺殺掉,另立本雅失里繼位大汗。
就在同時,一直屈服在蒙古統(tǒng)治之下的瓦拉部落,已經(jīng)強大,在阿爾泰山(蒙古與新疆分界)一帶游牧。現(xiàn)在乘著蒙古本土內(nèi)亂,向東移動。有時跟蒙古諸部落合作,擁立一個傀儡可汗;有時跟蒙古諸部落對抗,互相攻殺。有時跟大明王朝通商親善,有時又向大明王朝襲擊劫掠。
由于蒙古支離破碎,對中大明王朝的威脅,也相對減輕。缺少一個強大的***支持,使他們不能有通盤計劃和通盤行動。野心勃勃的一些酋長不過只貪圖搶奪財物女子,并沒有政治上的遠大抱負。比過去匈奴、突厥、契丹、女真,所發(fā)出的沉重壓力,現(xiàn)在的北方敵人,只能算作一些小小擾亂。
然而明***仍為此傾全國之力,重新興筑萬里長城和疏通南北運河。前者防止北方蠻族再度南下,后者加強江南軍糧運輸。萬里長城自十世紀燕云十六州割給遼帝國后,便喪失作用。400年來,幾乎全部倒塌。明王朝建立后,又恢復十世紀前中原王朝與北方蠻族對抗的局勢,興筑長城,自屬必要。于是從東方山海關,直筑到河西走廊嘉峪關。山海關至黃河一段,在十五世紀初期完成。黃河至嘉峪關一段,于十六世紀完成。這個長達2300余公里的全部新建工程,比起紀元前三世紀秦王朝所修筑的只數(shù)百公里的連接工程,巨大難苦,達百倍以上。
明***又沿著長城,設立九個邊疆軍區(qū),稱為九邊:
南北運河是蒙古帝國的工程(七世紀時楊廣開的那些運河,九世紀后都湮沒了),但會通河(山東省境內(nèi)之南北運河)與清江浦(黃河與淮河合流處,江蘇淮陰),已全部淤塞。十五世紀初,重加挖鑿。大明第三任皇帝朱棣又于1421年,把首都自南京遷到北京,這是一個進取性的措施。
朱棣是中原王朝親自深入漠北地區(qū)攻擊北方蠻族的皇帝之一,曾經(jīng)五次親征。第一次,1410年,親征本雅失里與阿魯臺,到達成吉思可汗鐵木真即位的搟難河(鄂嫩河),本雅失里與阿魯臺大敗,本雅失里潰不成軍后,投奔瓦拉部落。瓦拉王馬哈木最初表示尊奉他,后來當自己的勢力迅速向東挺進時,他不再接受蒙古的統(tǒng)治,就把本雅失里殺掉。于是瓦拉代替蒙古,跟大明為鄰。
第二次,1414年,朱棣親征瓦拉,到達土拉河(蒙古烏蘭巴托南),馬哈木大敗。
第三次,1422年,親征阿魯臺,到達闊深海(內(nèi)蒙古東北部呼倫湖),不見敵蹤。
第四次,1423年,再親征阿魯臺,到達上莊堡(河北萬全北),又不見敵蹤。
第五次,1424年,再親征阿魯臺,到達答蘭納木兒河(蒙古最東部哈拉哈河上游),派兵搜索,仍不見敵蹤。回軍途中,至榆木川(內(nèi)蒙古正藍旗北),朱棣病死。
朱棣雖是一位較有作為的皇帝,但不是一個優(yōu)秀的統(tǒng)帥人才,五次親征,都不能捕捉到對方主力,予以決定性打擊。除了第一次親征有收獲外,其他四次親征,大軍未發(fā),四方皆知,敵人早已堅壁清野。然而,朱棣死后不久,中國進入第三次宦官時代,當權(quán)人物,相繼競賽昏暴,對北方蠻族,便只有挨打的份,再無力還擊。
若有侵權(quán),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或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