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鳳眼果皮的藥用價值這個問題,鳳眼果去皮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常說的九層皮果其實就是鳳眼果,鳳眼果主要有以下營養價值,第一、鳳眼果有助于翻胃吐食;第二、鳳眼果有益于解毒殺蟲;第三、鳳眼果有助于治療小兒口腔潰瘍。
一、鳳眼果有助于翻胃吐食
首先,很多人很容易因為鳳眼果這個名字而誤以為鳳眼果是一種水果,但是實際上鳳眼果并不是一種水果,而是一種“水果味”的中藥材。鳳眼果在中醫中最常用來治療翻胃吐食,例如有的人可能不小心吃掉了一些對腸胃不好的東西或者有毒的東西,我們就可以趁身體還沒有將其吸收的時候,吃一些鳳眼果來達到催吐的目的。鳳眼果本身的藥效是比較強的,但是鳳眼果本身性質比較溫和,所以在催吐過程中一般不會造成腸胃損傷。
二、鳳眼果有益于解毒殺蟲
其次,很多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聽過一句話,也就是“你是xxx肚子里的蛔蟲嗎”?很多人以為這里的蛔蟲只是一種比喻手法,但事實上蛔蟲是真實存在的,而且蛔蟲一般都是進入人體的腸胃“作亂”,當腸胃里“入住”了蛔蟲以后,人的肚子會感到非常難受,而鳳眼果剛好就具有解毒殺蟲的效果,所以農村地區的老人都會在鳳眼果成熟的季節摘來很多鳳眼果,然后將其曬干保存以備不時之需。
三、鳳眼果有助于治療小兒口腔潰瘍
最后,鳳眼果對小兒口腔潰瘍的治療也是很有幫助的,在《生草藥性備要》就曾經記載過,將鳳眼果用來煲肉吃,是能夠有效治療小兒口腔潰瘍的,而且鳳眼果本身的味道也不是很難吃,所以大部分孩子其實都是能夠接受這個味道的,但是至于用量、用法的話,還是要以醫生說的為主哦。
鳳眼果,具有和胃消食,解毒殺蟲之功效。用于反胃吐食,蟲積腹痛,疝痛,小兒爛頭瘍。
種子可供食用,種子煨熟的味道如栗子。原產于中國、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在中國廣東以南常植栽為庭院樹,木材輕韌,可制器具。廣東習俗中蘋婆果實是七姐誕的祭品,若沒有便會用假蘋婆果實代替。由于蘋婆年產量少,加上祭祀習俗熄微,故很少大量種植的果園,只有零星種植。
食用價值
每年7-8月是蘋婆的收獲期,鮮種經采摘脫殼后曬干即為商品,不需特殊加工。鳳眼果食用部分是其種仁,食用***多種多樣,可蒸、可煮,宜烤、糖蜜及紅燒等。
用水煮熟后的鳳眼果種仁,剝去黑色外種皮,再剝去淡褐色半透明中種皮,吃食淡或乳白色種仁。去皮后的種仁質軟而色白,猶如1枚小鳥蛋,精致而美觀,風味與板栗相似,其味微甜而香、肉爽多汁的口感比板栗更勝一籌。在廣東常用于名菜佳肴的烹飪,如鳳眼果燜雞、鳳眼果燒肉等,被列入“嶺南名菜”。
鳳眼果的種子可食,煮熟后味如栗子,惜結實率不高;如能注意選育種,提高結實率,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木本糧食植物。蓇葖果鮮紅,果實可食用。葉可裹粽。種子可食,風味仿如樹菠蘿子、板栗,珠三角來炆肉作菜,味極美。莢和蜜棗,陳皮煎服可治血痢。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蘋婆、百度百科-鳳眼果
鳳眼果最里邊的那層皮也是可以吃的,沒有任何問題,因為這層皮也是屬于可食性食物。
關于鳳眼果皮的藥用價值的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