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白毛藤的藥用價值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白毛藤的功效藥用價值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功效。
治瘧疾,黃疸,水腫,淋病,風濕關節痛,丹毒,疔瘡。臨床上用于治療各種癌癥,尤其對子宮頸癌、肺癌、聲帶癌等有一定療效。
體虛無濕熱者忌用。
擴展資料
植物栽培
1、生物學特性
喜濕暖濕潤氣候,耐陰濕。適宜砂質壤土及粘壤土栽培。
2、栽培技術
用種子及分根繁殖。種子繁殖:北方地區春季播種,4-5月條播,行距40cm,保持土壤濕潤,約2星期左右出苗,苗出齊后間苗,株距15-20cm。分根繁殖;宜春、秋進行。當苗高20cm左右時,要搭架縛藤,以利生長。
3、病蟲害防治
蟲害有紅蜘蛛為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白毛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白英
功用主治
請熱,利濕,祛風,解毒。
治瘧疾,黃疸,水腫,淋病,風濕關節痛,丹毒,疔瘡。
①《本經》:"主頭禿惡瘡熱氣,疥瘙痂癬蟲。"
②陶弘景:"葉作羹飲,甚療勞。"
③《本草拾遺》:"主煩熱,風疹,丹毒,瘧瘴,寒熱,小兒結熱。"
④《開寶本草》:"別本注,莖葉煮粥極解熱毒。"
⑤《百草鏡》:"除骨節風濕痛。"
⑥王安卿《采藥志》:"活血追風生血,治鬼箭有效。"
⑦《綱目拾遺》:"止血淋,瘧,疝氣。汁滴耳中,止膿不干。治疬癖,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濕熱,治黃疸水腫,小兒蛔結腹痛。"
⑧《植物名實圖考》:"治腰痛。"
⑨《分類草藥性》:"治驚風,咳嗽。"
⑩《藥材學》:"清熱解毒。治惡瘡,漆瘡。"
內服:煎湯,5~8錢(鮮者1~2兩);或浸酒。
外用:煎水洗、搗敷或搗汁涂。
【宜忌】《閩東本草》:"體虛無濕熱者忌用。"
【選方】
①治黃疸初起:白毛藤、神仙對坐草、大茵陳、三白草、車前草各等分。白酒煎服。(《百草鏡》)
②治肝硬化初期:鮮白英一至三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風痛:桑黃二兩,白毛藤二兩。切碎,用紹興原壇酒六斤,煎三炷香。每日服一飯碗。(《楊春涯經驗方》)
④治風濕關節痛:排風藤一兩,忍冬一兩,五加皮一兩。好酒一斤泡服。(《貴陽民間藥草》)
⑤治婦女白帶:白毛藤煎汁,燒小公雞或桂圓,連汁食。(《浙江民間草藥》)
⑥治小兒肝熱:鮮白英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⑦治風火赤眼:白英鮮葉搗爛,調入乳外敷眼險。(《福建中草藥》)
⑧治療瘡腫毒:鮮白毛藤全草四兩,燉服。另以鮮葉搗爛敷患處。(《閩東本草》)
⑨治疥瘡:白毛藤全草一兩至一兩五錢(干的八錢至一兩二錢)。和肥豬肉六兩,酌加水煎,分兩次吃下。(《福建民間草藥》)
白英,產于甘肅、陜西、山西、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安陸。含芒柄花苷、染料木苷、5-羥基芒柄花苷、芒柄花素、大豆素、大豆苷、對羥基苯甲酸、香草酸、原兒茶酸、熊果酸等。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抗癌的功效。用于感冒發熱、黃疸型肝炎、膽囊炎、膽石癥、子宮糜爛、腎炎水腫等。
1.清熱解毒
白英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用治感冒發熱、乳癰等,可配合蒲公英、銀花、一見喜等藥同用。《藥材學》:清熱解毒。治惡瘡,漆瘡。
2.消腫利濕
白英有消腫利濕的作用,治療濕熱黃疸或腹水腫痛、小便不利者,可配合金錢草、茵陳等藥同用,使水濕之邪從小便排泄。用于風濕痹痛,可與秦艽、槍活、獨活等藥同用。《綱目拾遺》:止血淋,瘧,疝氣。汁滴耳中,止膿不干。治疬癖,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濕熱,治黃疸水腫,小兒蛔結腹痛。
3.抗癌
本品配伍蛇莓、龍葵、白花蛇舌草等藥,用于肺癌以及胃腸道癌腫等癥。
白毛藤指白英,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抗癌等功能;
喜生于海拔600-2800米的山谷草地或路旁、田邊,白英喜溫暖濕潤的環境,耐旱、耐寒、怕水澇。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為好。重粘土、鹽堿地、低洼地不宜種植。
于春季3-4月或秋季9-10月于整好土地上,按行距50-70開溝,深15厘米左右,按株距7-10厘米栽入幼苗1株,栽正、栽直,覆土稍高于原土痕,澆足定根水。在夏、秋莖葉生長旺盛時期收割全草,每年可以收割2次,收取后直接曬干,或洗凈鮮用。
擴展資料:
適應力強,對于土壤無特殊的要求,它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不耐寒,種植時宜選擇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腐殖質的沙質土壤。
選好地塊后,將其翻耕20cm以上,在施用廄肥和堆肥做基肥,每畝施入1000公斤,如果沒有農家肥,也可用復合肥和有機肥代替,每畝施用100公斤有機肥和50公斤的復合肥。
施肥后將其和土壤攪拌均勻,種植前淺耕一次后耙細整平,做1.5米寬的高畦。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白英
白毛藤的簡介
【來源】為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
【植物形態】白英
【采集】一般于5~6月或9~11月間割取全草,洗凈曬干。
白毛藤,古時稱“符”,又名蜀羊泉、谷菜、天燈籠、排風、胡毛藤等,它的學名叫白英,是茄科植物。始載于古代的《爾雅》一書,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藥用見載于東漢時的《神農本草經》,謂其有“補中益氣,久服輕身延年”之功。中醫學認為,白毛藤具有清熱、利濕、祛風、解毒的功效,可治療瘧疾、黃疸、水腫、淋病、風濕關節痛、丹毒、疔瘡等癥。
白毛藤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利濕,祛風,解毒。治瘧疾,黃疸,水腫,淋病,風濕關節痛,丹毒,疔瘡。
白毛藤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40克(鮮者50~100克);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搗敷或搗汁涂。
白毛藤的禁忌注意
《閩東本草》:"體虛無濕熱者忌用。"
白毛藤的選方
①治黃疸初起:白毛藤、神仙對坐草、大茵陳、三白草、車前草各等分。白酒煎服。(《百草鏡》)
②治肝硬化初期:鮮白英50~150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風痛:桑黃100克,白毛藤100克。切碎,用紹興原壇酒六斤,煎三炷香。每日服一飯碗。(《楊春涯經驗方》)
④治風濕關節痛:排風藤50克,忍冬50克,五加皮50克。好酒一斤泡服。(《貴陽民間藥草》)
⑤治婦女白帶:白毛藤煎汁,燒小公雞或桂圓,連汁食。(《浙江民間草藥》)
⑥治小兒肝熱:鮮白英25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⑦治風火赤眼:白英鮮葉搗爛,調入乳外敷眼險。(《福建中草藥》)
⑧治療瘡腫毒:鮮白毛藤全草200克,燉服。另以鮮葉搗爛敷患處。(《閩東本草》)
⑨治疥瘡:白毛藤全草50~75克(干的40~60克)。和肥豬肉六兩,酌加水煎,分兩次吃下。(《福建民間草藥》)
白英(SolanumlyratumThunb.)為茄科草質藤本,葉互生,多數為琴形,兩面均被白色發亮的長柔毛,聚傘花序頂生或腋外生,疏花,花冠藍紫色或白色,花期夏秋,果熟期秋末。漿果球狀,成熟時紅黑色。喜溫暖濕潤的環境,生于山谷草地或路旁、田邊;國內外均有分布。
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