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對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思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思哲學道理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原句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是一個人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潔身自好,注重提高個人修養和品德;一個人在得志顯達的時候,就要想著把善發揚光大,有懲惡揚善之意。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
正確句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解釋: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
摘自:先秦·孟子《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九節》
原句: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翻譯:孟子說:“尊重規律樂于采用最佳行為方式,就可以悠然自得。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以讀書人能得到自己的本性。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人民不會對他失望。古時候的人,如果得志,就會惠澤萬民;如果不得志,就修養自身以現于世間。窮困時獨自善養自身,發達時兼顧善養天下萬民。”
賞析
窮達都是身外事,只有道義都是根本。所以能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至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則與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一樣,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座右銘,成為最強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對他人,也對這個世界,更對自身。
當你窮困不得志時,它以“獨善其身”的清高撫慰著你那一顆失落的心;當你飛黃騰達有時機時,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著堅實的心理基礎。
因此,無論你窮與達,它都是一劑絕對見效的心理良藥,是知識分子戰無不勝的思想武器與法寶。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語出《孟子·盡心上》。意思是不得志時,要堅守本心,修身養性,博聞強識。顯達時,就要負起重任,造福天下。窮,多指身處逆境,窮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養方面更高尚,所謂修身養性,如此而已。“窮則獨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處逆境不得志,就要銳意進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達,即為顯達、發達。濟天下,按照現在的解釋,就是關心公益事業,捐助公益事業。若一個人在富貴之后,還能心懷天下,關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么他就是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補”的體現:前半句表達了儒家的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顯示出道家的豁達態度與出世境界。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使天下都能這樣”。
出自《孟子·盡心上》。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窮者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思,如下:
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理解:窮,多指身處逆境,窮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養方面更高尚,所謂修身養性,如此而已。“窮則獨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處逆境不得志,就要銳意進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達,即為顯達、發達。濟天下,按照現在的解釋,就是關心公益事業,捐助公益事業。若一個人在富貴之后,還能心懷天下,關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么他就是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士。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意思是一個人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潔身自好,注重提高個人修養和品德;一個人在得志顯達的時候,就要想著把善發揚光大,有懲惡揚善之意。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第九)孟子的話,道出了儒家對于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論,就是首先要實現個人的生存和發展,再實現個人于社會的價值。
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為“兼濟”,且不失孟子原義。就是說,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窮,多指身處逆境,窮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養方面更高尚,所謂修身養性,如此而已。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補"的體現,他表達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豁達態度。
拓展資料:
原文:
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1)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原文翻譯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游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游說的態度: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
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
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時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于世。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
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