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在南京金秋經貿洽談會開幕式上,35個重大項目簽署合作協議,總投資達2009.7億元。其中,先進制造業項目18個,總投資798億元,涵蓋了新醫藥和生命健康、軟件和信息服務、智能制造裝備、軌道交通、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優勢產業鏈領域。
中央多次點名“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發揮穩經濟關鍵支撐作用”。近來,上海、江蘇、浙江、山東、湖北等經濟大省密集部署穩投資、促消費、擴內需,一大批重點項目密集落地。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除了傳統的基建投資,數字新基建、先進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等新經濟、新業態備受青睞,在穩增長的同時,對經濟轉型升級、增強經濟內生動能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各地發力穩投資
今年以來,各經濟大省相繼出臺加快基礎設施投資建設若干措施,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在廣東,今年共安排省重點項目1570個,總投資7.67萬億元,年度計劃投資9000億元。根據廣東省發展改革委最新數據,上半年,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084億元,完成進度56.5%。
在河南,今年安排重點建設項目共1794個,總投資約4.8萬億元,年度計劃投資超1.3萬億元。為搶抓國家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窗口期,近期,河南省又梳理出597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總投資4.22萬億元。其中,今年9月份擬新開工項目79個、總投資1357億元。
江蘇、四川等均明確表示要在三、四季度及時開工一批重大項目,盡早形成實物工作量。其中,江蘇指出要確保省重大項目計劃新開工項目“9月底前全部開工”,四川也表示要讓今年計劃開工的交通水利等項目力爭9月底前開工。
北京師范大學***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宋向清認為,重大項目成為拉動關聯項目投資和發展的動力,有利于通過整合區域要素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從而增強經濟活力,擴大市場信心,促進投資增長和經濟轉型,確保穩投資穩增長目標的實現。
除了基礎設施重大項目,新經濟新業態也成為投資的重點領域。今年1至7月,制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2.5%,占全部制造業投資的比重達到41.5%,比去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1至7月,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0.2%,數字化、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持續成為投資發力重點。
在剛剛閉幕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25個“上海人工智能代表性產業項目”簽約,總投資近150億元。目前上海人工智能形成了從核心芯片、算法平臺、智能終端產品到行業應用的強韌產業鏈,產業規模從2018年1340億元增長到2021年3056億元。
9月2日,湖北省大冶市舉行的招商引資8月項目集中簽約活動,總投資102.35億元的15個項目集中簽約。此次簽約的15個項目,涉及智能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等多個領域。
同日在山東濟南舉辦的2022世界先進制造業大會上,77個項目簽約,總合作金額超660億元。其中高端精密軸產業園單個項目簽約額高達220億元,產業園建成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000億元、稅收60億元。220億元的智能化投資撬動千億級營收,先進制造業對發展能級的提升可見一斑。
此外,各地通過向社會資本提供重點項目清單等多種方式開展投融資合作對接。例如,廣東省向社會資本提供319個重點項目規劃計劃和投資線索,77個項目已引入社會資本,143個項目已引入金融機構資金,資金規模達2400億元。福建省組織收集447個、2641億元重大項目融資需求。北京向金融機構集中推介市區兩級77個有融資需求的項目,其中已有17個重點項目與銀行簽約并獲得放款,合同金額達303億元。
激發消費潛力
除了穩投資,激發消費活力也是擴大內需的重中之重。消費是最終需求,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對經濟具有持久拉動力。近日,多地密集出臺新一輪穩增長促消費政策,多數提到促進重點領域消費加快恢復,涉及汽車、家電、住房等。
大宗消費在當前備受關注和重視,一個重要原因是,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具有消費占比高、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的特點,穩定增加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不僅對提振消費至關重要,對于穩定和擴大就業同樣作用突出。
廣東省***發布的《廣東省加大力度持續促進消費若干措施》出臺了16條措施,從拓展文化旅游消費、開展家電“以舊換新”活動、持續優化汽車消費環境、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繼續做好消費券發放工作這五個方面著手,意在進一步釋放廣東省居民消費潛力,擴大消費需求。
湖北省發布《關于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穩住經濟增長的若干措施》,提出18條具體措施發力穩增長,其中包括采取發放購車補貼、汽車消費券、加油券以及加大家電促消費力度等措施,促進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
此外,多個省份提到“新消費”。比如,浙江省明確,將組織開展系列促消費活動,推動傳統消費升級、新興消費擴容。河南省強調,要擴大線上消費新增效應,并將在下半年謀劃舉行“2022中原國際車展消費季系列活動”。
光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是影響我國經濟恢復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地多部門正將有效擴內需作為穩經濟的重中之重。堅持擴大內需,建設強大的國內市場,既有助于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也有助于應對外部風險、增進民生福祉。
隨著政策端發力,疫情影響減弱,后期消費動能將有所增強,但鑒于居民對收入預期存在不確定性以及消費本身是經濟活動中的慢變量,其回升幅度或有限。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告訴第一財經,促消費不僅僅是發消費券或各種購物補貼,更為關鍵的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和提振居民消費信心。收入和信心的提高,就業很關鍵,這是消費的基礎。因此,要把穩市場主體放在核心位置,通過穩市場主體來穩就業,從而提振居民對未來收入和消費的信心,這是促進消費的關鍵。
高瑞東認為,促消費方面,短期內需采取針對性的促消費政策,促進大宗等重點消費加快恢復。中長期來看,要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消費升級需要,挖掘綠色消費、農村消費空間。
9月5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商務部部長助理李飛表示,將進一步促進汽車、家電、家居等重點領域消費,加大針對性紓困幫扶力度,支持餐飲、住宿等行業恢復發展,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持續辦好消費促進活動,積極打造消費新場景,完善城鄉商貿流通體系,大力推動農村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