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胡金華上海報道
當前銀行理財市場上凈值型產品已經占據絕大部分,而居民存款比例“水漲船高”也是不爭的事實。從去年年初以來,銀行發售的凈值理財產品,總的收益率相較之前的保本產品,低了不少,這也使得客戶的“回頭率”大打折扣,各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正想方設法讓客戶認購更長周期的凈值產品。
“昨天銀行理財客戶經理向我推薦了三四款產品,因為2021年買的基本也都到期了,不過客戶經理推薦的產品周期明顯長很多,最短的一個是14個月,也有兩年封閉運作的,還有一個是5年投資周期的,我問是不是養老理財,她說不是,后來***溝通下來發現竟然是一只銀保產品?!?月30日,上海市民顧女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顧女士稱,她從去年初陸續買了兩三百萬凈值型理財產品,有和原來的保本理財差不多的,也有中低風險的凈值產品,大約十來只產品每個分配了幾十萬元,一年多時間下來,總收益竟然不到2%,今年上半年認購的一只40萬中低風險產品,一個月之內竟然還虧了3萬多。
《華夏時報》記者采訪了解到,像顧女士這樣心態的銀行大客戶在市場上不在少數,他們本身有資金增值需求,但是銀行專配客戶經理提供的產品卻難如客戶意愿,客戶與銀行都面臨著壓力,尤其現在產品中又“混搭”進銀保產品,更讓客戶產生了警惕。
收益率低于2.5%
近期股市的波動對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再次產生了影響。
“今天打開APP,凈值理財收益又少了好幾百元?!?月31日,上海某銀行客戶吳杰(化名)無奈地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吳杰的顧慮是要不要把可贖的產品悉數取出來,放在目前為數不多的定期儲蓄里面,但是又覺得已經放了這么長時間,全部換成保本低收益的產品不甘心。
“折騰來折騰去,發現收益反而低了很多。有一個產品放了快一年了,收益只有1.28%,但是看它之前三年的運作收益率都達到了15%左右,怎么我們一買這收益下降得這么厲害?,F在理財經理建議我換成其他一年半運作期的產品,說年化收益能達到4%左右,我怕一買又要先虧損,所以還是先買半年期的儲蓄型產品?!鳖櫧鼙硎?。
記者也從銀行理財市場多方了解到,凈值型產品近期收益表現不佳還是源于股市的波動,盡管很多中低風險精致產品宣告絕大部分資金投向是非標資產,但是同樣很難達到預期,一般客戶的心理預期也只是能夠達到年化3.5%左右,但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運作似乎也達不到。
“我們也會經常向客戶解釋,盡量不要多換產品,畢竟每個產品都有一個運作周期。從后臺數據我們也發現,更多客戶開始傾向于更保本的活錢管理類或者安穩理財類,也就是儲蓄性質更強的凈值產品?!鄙虾D炽y行支行理財經理黃霞向《華夏時報》記者坦言。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8月25日,全市場共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103549只。其中,一級(低風險)產品占比1.65%,二級(中低風險)產品占比82.46%,三級(中風險)產品占比14.4%,四級(中高風險)產品占比1.15%,五級(高風險)產品占比0.33%。投資性質方面,固定收益類產品占絕對主流,占比92.91%;混合類產品占比6.33%;權益類產品占比0.71%;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占比0.05%。這也顯示了銀行客戶的投資傾向偏向保守。
而運作期限長達五年的養老理財產品是否能得到市場更多的認可,投資者也持觀望態度。
據記者了解,自2021年9月正式啟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到銀保監會明確貝萊德建信理財參與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再到試點范圍擴大至“十地十機構”,養老理財產品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銀行業理財***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2年上)》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已經有27只養老理財產品順利發售,23.1萬名投資者累計認購超600億元。
“養老理財的投資期限主要是太長了,目前大部分養老產品的定位還是理財產品,理財不是保本型產品,有虧損本金的可能,虧損本金需要投資者自己承擔,養老型理財投資標的是定期存款、債券等產品,從安全性來看,養老型理財風險比較低,可能還是更適合中老年人群?!秉S霞告訴本報記者。
警惕五年期產品混進保險
不過,記者也從上海的銀行理財市場了解到,目前有些銀行網點機構也推出了5年期的“理財”產品,不過并非養老理財,極有可能是保險產品。
前述受訪者顧女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在比較了兩款凈值產品投資期限之后,其理財經理又向她推薦了一款5年期的理財產品,說年化投資收益能夠達到4.25%。
“這個產品一下子把我說動心了,在溝通中理財經理表示,以十萬元投資金額計算,五年之后能夠拿到21250元。但是她隨后給我演示收益率的時候,卻顯示其產品形態是現價+分紅,第二年末單利是1.79%,第三年末是3.12%,第四年末是3.87%,第五年末是4.35%。這怎么算都達不到平均年化4.25%的收益。后來在***溝通中才知道原來是一家大型壽險公司的開門紅產品,能有1.8%的保底收益,我就覺得最后可能實際收益也高不了多少,最后沒有接受?!鳖櫯糠Q。
對此,《華夏時報》記者也從多家壽險公司采訪了解到,進入9月,壽險市場已經開始為明年的“開門紅”做準備,之前顧女士多次提及的五年期理財產品,以及所描述的年化4.25%收益也是某大型壽險公司的開門紅產品。
“當前很多銀行網點有專門的保險銷售駐點,五年期銀行渠道發售的產品,理財經理一定要對客戶講清楚是什么性質的,因為現在養老理財也問世了,如果和銀保產品混搭在一起不清不楚地就向投資者推薦,這既影響了養老理財市場的未來發展前景,也會對銀保渠道保險的銷售帶來不利影響。我認為,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要本著對客戶負責和對行業發展負責的態度明晰產品界限和投資風險?!鄙虾YY深理財分析師謝芳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