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中古世紀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中古世紀的城市里,我想就走到這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64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開始計算,直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公元1640年)之后,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
上古:一般上古時代是指文字記載出現以前的歷史時代。對世界各地上古時代的定義也因此不同。在中國上古時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時代。在兩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歷史時代。因為上古時代沒有當時直接的文字記載,那個時候發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無法直接考證。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帶有神話色彩。中古:中古時代」這個名辭在西方文明史上意指約從公元500年到1500年之間一千年來的歐洲歷史。中古時代的開始,標示著西羅馬帝國的衰落,咸信古典時期的古代歷史在此告一段落;而中古時代的結束,則指示出文藝復興時代(歐洲的重生)的開始。有幾件大事情可作為中古時代結束的記號,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的淪陷、1456年首次使用印刷機、歐洲人在1492年發現新大陸、馬丁路德在1517年帶領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以及藝術在意大利的繁盛等。而中古時代就在古代與現代歷史之間的中間時段落幕。不過,中古時代的這個觀念,不適合套用描述亞洲和中東的重大歷史時期。中國是從史前時代逐漸發展而來,直到西方現代史來臨前,并未出現類似歐洲的大分裂時期。雖然中國是曾歷經過諸多王朝的統治和外族的入侵,但在文化發展上基本上是平穩的。日本的文化進程也是平穩而孤立。中東的歷史就比較就接近歐洲的中古時代,因為這兩個地區毗鄰而居,彼此分享很多互相交流的成果
中世紀也稱中古,指封建制時代,即介于古代奴隸制與近代資本主義之間的時代。
這個叫法一般適用于歐洲
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64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開始計算,直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公元1640年)之后,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后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9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Antiquity)學者都按照圣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于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后一個階段,即《圣經》在“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周游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源本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并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900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們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14世紀末與15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16世紀與17世紀時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們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于,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19世紀初,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后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薩頓骺(Sutton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H.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匯。20世紀中葉以后,在英語國家中的***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么亮麗,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么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這段歐洲歷史。
歷史
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后有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薩可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薩可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教廷的聯合,占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可遜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并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并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占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后,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意大利王國,現代的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并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后,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后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國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并加強了王權,羅馬教廷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并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后,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于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奧托一世率軍占領了倫巴德地區,其后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占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神圣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意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并被打敗。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占領區也紛紛獨立。
文化
意大利一直不能統一,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并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文件,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并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欲,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另一方面圣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并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于神學。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
在德國宗教改革后,意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并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是涌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經濟
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莊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16世紀以后,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薩,隨后是佛蘭德爾,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發生了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工場手工業也使進行戰爭的武器產生了飛躍,火炮和毛瑟槍逐漸代替了騎士的刀劍,也使舊式的城堡喪失了防御能力。而工場手工業業催生了資本主義經濟。到中世紀中后期,各種手工行業由個別經營,漸漸演變為成立工會,“***”這個概念在這時期萌生。
軍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并,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中世紀的戰爭,是由組織散漫的戰斗團,在需要運用策略和調動的戰場上互相對峙、沖突,然后再一步一步演進而來。演進中的一個部份,反應在不同的兵種和武器的發展上,以及如何去運用它們。黑暗時代的早期軍隊,是一群沒有組織的徒步士兵。當重騎兵興起后,最好的軍隊就是一群沒有組織的騎士。徒步士兵會對沿途的農田造成破壞,在攻城戰時則會造成更大的打擊。不過,在作戰的時候,騎士們會試圖與他們的敵人作一對一的交戰,而徒步士兵又會夾在敵我雙方的騎士之間。這種戰法其實非常危險,因為中古時代早期的徒步士兵,大部份都是在封建制度下被徵召的農民,并未受過作戰訓練。弓兵在攻城戰上十分適用,但在戰場上也一樣冒著被消滅的危險。
到了14世紀后期,指揮官加強了騎士的紀律,使他們的軍隊更能發揮團隊的合作。但是在英國的軍隊里,盡管長弓兵在很多的戰場上證明了他們的價值,可是騎士并未給予這些射手太多的重視。紀律也讓越來越多的騎士為報酬作戰,罕有為忠誠和光榮作戰者。在意大利的傭兵以長期作戰但少有損傷而聞名。在這個時期,各階級的士兵都是軍隊的資產,不會被輕易遺棄。這使得過去追求光榮的封建軍隊,逐步成為只關心他們會收取多少報酬的***軍隊。
騎兵會被特別地劃分為三支隊伍或三個部份,然后一隊接一隊銜命作戰。第一波的攻擊會突破或沖散敵軍,接著第二或第三波的攻擊就能加以制服。敵軍一旦逃走,就可以予以殺戮或俘虜。
事實上,騎士如果采取個人行動,對任何指揮官的計劃都是很大的傷害。騎士最關心的是忠誠、光榮和騎乘在一流隊伍的第一行列位置。為爭取個人光榮,在戰場上獲得全面的勝利反而淪為其次。在戰場上開始作戰之后,不用多久騎士就會攻擊他們所看到的敵人,如此一來便破壞了整體作戰計劃。
指揮官在必要時把麾下騎士自馬上卸下,是控制他們的最佳手段。這是小型軍隊普遍采用的方式,因為這些騎士很少會期望在作戰中表現。卸陣下來的騎士可以適時加強戰斗力量,并提振一般徒步軍隊的士氣。這些騎士和其余徒步士兵,會被用在減緩敵騎沖鋒的標樁、或其他戰地工事的后方作戰。
1346年的克里斯戰役,是騎士不遵守紀律行為的一個例子。當時法國的軍隊在數量上超過英國的軍隊(四萬對一萬),并且擁有非常多的騎士。英國人把長弓兵分成三個隊伍,在標樁的防護下投入戰場。在這三個隊伍之間的,是兩隊卸下馬的騎士,而第三隊卸下馬的騎士則被保留作預備軍。法國國王亦將麾下騎士組編為三個部份,并且指派熱那諾斯的雇傭弓兵去射擊英國的騎士,但因弓弩被弄濕而起不了作用。此外,法國騎士又忽視法王在組織上的努力,在開戰不久后,一見敵軍就立刻狂怒不已,張口一遍又一遍地喊著:「殺啊!殺啊!」由于法國國王忍受不了熱那諾斯人一再箭上失準,便命令騎士前進,并擊倒在他們前面的熱那諾斯弩兵。這場戰斗持續了一整天,最后由英國的騎士和長弓兵(他們保持了其弓弦的干燥)打敗了那些騎著馬匹但作戰時毫無紀律、亂成一團的法國騎士。
到了中古時代末期,重騎兵在戰場上的價值不如以往,幾與投射部隊和徒步軍隊無異。在這個時期,人們已經了解何以審慎部署的攻擊仍然失效的原因以及訓練步兵的重要。作戰的規則改變了,標樁、馬匹陷阱和壕溝都常常被軍隊用作防護工具,以抵抗騎兵的攻擊。如果騎兵對大批各個等級的長槍兵和弓兵(或槍炮手)作出攻擊的話,只會產生一大堆受創的馬匹和騎兵。騎士會被迫徒步作戰,或等待適當的攻擊時機。只有敵軍在移動、混亂、或從臨時的戰地防御工事中走出來的情況下,毀滅性的攻擊才能奏效。
中古世紀,這個名辭在西方文明史上意指約從公元500年到1500年之間一千年來的歐洲歷史。中古時代的開始,標示著西羅馬帝國的衰落,咸信古典時期的古代歷史在此告一段落;而中古時代的結束,則指示出文藝復興時代(歐洲的重生)的開始。有幾件大事情可作為中古時代結束的記號,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的淪陷、1456年首次使用印刷機、歐洲人在1492年發現新大陸、馬丁路德在1517年帶領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以及藝術在意大利的繁盛等。而中古時代就在古代與現代歷史之間的中間時段落幕。
一般講是中世紀與中古時代;
中世紀(又稱中古時代;英文:MiddleAges;約476年-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計算,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民族國家抬頭的時期為止。但是也有人認為中古時代是由約476年-1492年,而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更有人認為中古時代是由395年開始的,在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
“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后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另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9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Antiquity)學者都按照圣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于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后一個階段,即《圣經》在“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14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FrancescoPetrarca)所發明的。他周游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希臘和拉丁文著作,志在重新恢復原先羅馬古典拉丁語、藝術及文化,對自公元410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并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900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時代”。
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