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經濟參考報
8月24日,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平穩落地迎來兩周年。截至2022年8月23日,創業板1175家上市公司,總市值已突破12萬億元。而注冊制下創業板新上市公司總市值則達2.5萬億元,占板塊整體市值的20%。其中,市值超過100億元的公司達到47家,市值在500億元以上的達到6家。
兩年來,聚焦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深交所支持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做優做強,同時服務傳統產業和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踐行“匯聚創新資本,激發成長動力”使命,打造多元包容的創新企業上市高地;兩年來,全新的創業板功能更完備,創新企業市場準入和培育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優創新、高成長”特色更鮮明,優質創新資本中心正加速構建。
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近九成產業聚集效應凸顯
2021年,355家注冊制新上市公司中,13家公司實現收入“翻番”,18家公司實現凈利潤“翻番”;52家公司收入增長率超過50%,48家凈利潤增長率超過50%,成長性良好。中偉股份、瑞泰新材、易瑞生物等公司業績表現突出,2021年收入、凈利潤增長率均超過100%。
深交所主板和中小企業板合并順利實施以來,板塊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其中,創業板主要服務高新技術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和成長性創新創業企業的定位更加明晰。統計顯示,目前注冊制下市值排名前20名的公司廣泛分布在14個行業。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家數16家,占比80%。整體來看,作為創新企業聚集地,創業板高新技術企業家數占比已近九成,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家數占比超六成。
兩年來,創新屬性鮮明成為市場參與各方對創業板的突出印象。就研發領域來看,大幅增加的研發投入正為注冊制下新公司業績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深交所數據顯示,2021年,新上市公司平均研發支出為0.55億元,同比增長36%,增幅高于板塊平均水平,其中,震裕科技、中偉股份、瑞泰新材等90余家公司研發投入同比增長超過50%。
“創業板注冊制實施以來,積極推動科技與資本市場的融合,新增上市公司創新屬性鮮明、行業類型豐富,對于真正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支持力度空前。新增上市公司借助上市獲得了發展所需資金,進一步提升了自身優勢,無論成長性還是創新性均顯著提升。”同創偉業合伙人唐忠誠表示。
“注冊制下創業板新上市公司定位明確、創新屬性鮮明,創業板也正成為創新產業的聚集地。”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也認為,尤其近兩年,創業板發展迅速,公司家數持續增加,行業類型持續豐富,優質企業集群化發展的良性態勢凸顯,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統計顯示,過去一年,注冊制下新公司家數排名前五的行業分別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率分別實現23.80%、22.18%、23.79%、31.08%、23.80%,其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達25.40%。
資本工具“三板斧”賦能創新潛力加速釋放
高成長高創新企業有其自身特點,在登陸資本市場后要持續成長壯大,離不開一套與之相匹配的市場支持機制。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同步推進“增量”和“存量”改革,在再融資、并購重組同步實施注冊制,打造更加靈活的股權激勵及員工持股計劃制度,通過三大資本工具的積極賦能,上市企業在創新發展中獲得了有力支撐。
創業板過去再融資發行條件門檻較高,很多創業板公司無法滿足“最近一期末資產負債率不低于45%”和“最近兩年盈利”等發行條件,上市后無法及時通過資本市場獲得融資支持,發展受到一定限制。注冊制下,由于取消了上述發行條件,極大地激發了創業板公司再融資熱情,尤其注冊制下新上市公司的再融資需求也被激發。在滿足6個月間隔期的280家新公司中,有42家申請再融資,占比達15%,預計募集資金387.68億元。就已受理再融資申報項目來看,高新技術企業占比達到91.62%,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占比達到70.67%,其中涉及數字經濟領域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公司,以及涉及先進制造領域的新材料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公司的合計受理數量占比超過三分之二。
補齊重組制度短板、統一標準,注冊制下企業的重組上市也取得了新突破。記者獲悉,深交所充分支持上市公司發揮“火車頭”作用,通過并購重組帶動中小微企業協同發展,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貫通融合。2022年6月,普麗盛重組上市獲得證監會注冊批文,成為2019年證監會放開創業板重組上市限制后的首單案例。而注冊制實施以來,已有36家創業板公司實施完畢其重組項目,交易金額合計395.41億元。當前產業整合并購已成主流,占比達66.67%。
創新突破進程中,企業股權激勵計劃及員工持股計劃也作用凸顯。截至8月23日,創業板共有705家公司推出了1286單股權激勵計劃。而注冊制下新上市公司中,亦有88家公司推出89單股權激勵計劃,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技術密集型行業的股權激勵已成常態化。經統計,2018年至2020年度,385家公司推出440期股權激勵計劃、92期員工持股計劃,相關公司2021年度平均營業收入約30億元,同比增長29%;平均凈利潤為2.32億元,同比增長22%,收入規模和盈利能力均高于板塊平均水平。
“吐故納新”良好生態日漸完善優質創新資本中心加速形成
兩年時間里,面對注冊制下上市公司家數快速增長、新形勢下風險發生演變的情況,深交所全力打造與注冊制相適應的創業板監管機制,深化“科學監管、分類監管、***監管、持續監管”“四位一體”監管機制,切實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履行一線監管職責。對信息披露、公司治理規范性問題發出關注問詢函件2700余份,發出監管函430余份,約談各類主體52次。
在加強信息披露與交易監管聯動方面,深交所近年來堅決遏制“蹭熱點”“炒股價”“炒小炒差”等問題,加大問詢力度,對于市場頻繁涌現的熱點概念,要求上市公司“說明白”“講清楚”。另外,狠抓嚴處跟風炒作典型,從嚴從快處理蹭熱點、炒概念違規行為,傳遞從嚴打擊的鮮明態度。
注冊制實施以來,創業板共有13家公司被終止上市,破產重整和重組上市等退出渠道日漸完善,市場出口有效暢通,市場化、常態化、多元化退出機制逐步形成。對嚴重擾亂市場秩序、觸及退市情形的公司,做到“應退盡退”“退得下”“退得穩”,暢通市場出口,推動上市公司優勝劣汰。“深交所近年來持續把好市場入口,暢通市場出口,不斷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取得實效。在放開注冊制‘準入前端’同時,同步完善了退市規則,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逐步健全,有進有退的良性市場生態正在形成。”李湛表示。
“隨著創業板退市新規的實施,A股市場存在促進產業轉型的市場退出機制不足的問題得到了明顯解決。一些落后產能甚至無主業上市公司已經很難長期滯留在創業板市場,市場退出機制漸趨完善。”國金證券投行負責人表示。
注冊制改革牽引下,創業板已初步形成市場準入多元包容、企業創新特色鮮明、持續發展機制完善、優勝劣汰成效明顯的市場生態,優質的創新資本中心正加速形成。改革實施至今,創業板日均成交額較改革前兩年增加超九成,成交份額(占深市比重)較改革前上升近6個百分點,日均換手率較改革前兩年提升超15%。
不僅如此,伴隨著活躍度持續提升以及產品體系的持續豐富,創業板也獲得了越來越多來自境外投資者(包括深股通、QFII和RQFII)、長線資金以及創投機構青睞。
在達晨財智執行合伙人、總裁肖冰看來,“創業板注冊制的推行,對改善創投行業募資難和LP結構組成有重要意義,能夠更好地發揮創投行業支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和科技強國的功能作用。同時,市場化的申報、信披、審核、配售、退市程序也將促使一級和二級市場價格進一步回歸理性,發揮資本市場的價格分析和資本配置功能,加速市場優勝劣汰,構建資本市場發揮自身作用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
以境外投資者為例,目前其持有創業板流通市值近6000億元,持股占比近6%,較改革前大幅提升35.7%;日均交易占比超7%,較改革前大幅上升近90%。“截至目前,已有57家深交所創業板公司獲納入MSCI中國指數,所占權重約為2.22%。”全球指數和分析工具提供商MSCI董事總經理暨亞太區研究部主管魏震介紹,“中國A股市場相較于其他新興市場而言取得了長足進步。”
“在完善資本市場制度建設體系方面,創業板進行了一系列貼近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特征的制度嘗試和創新,例如首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小額快速’定向增發機制、行業信息披露指引,進行退市制度改革等。結合已有板塊的不同定位和發展成熟度,創業板注冊制在發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以及退市等基礎制度方面均作出了差異化安排,以更好地促進幾大板塊錯位發展、適度競爭,加快了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制度體系建設。”前述國金證券投行負責人表示。
站在新的起點上,深交所表示,將積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實現高質量發展,以鞏固創業板注冊制改革成果、穩步推進全市場注冊制改革為新起點,塑造多元包容的市場生態,持續服務科技創新,奮力建設優質創新資本中心和世界一流交易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積極貢獻力量。(記者韋夏怡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