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北京報道
備受關注的國內首批保障性租賃住房REITs終于公開發售。8月16日,華夏北京保障房REIT、中金廈門安居REIT和紅土深圳安居REIT在發售首日即受到了市場熱捧。
首批保障性租賃住房REITs的落地,對于住房租賃行業來說意味著什么,又將推動行業走向何方,那些市場化住房租賃企業能從中得到什么樣的運營啟發?
針對這個課題,ICCRA住房租賃產業研究院推出了《中國住房租賃品牌價值藍皮書》,藍皮書認為,我國住房租賃行業已進入資管時代,行業焦點即將轉移到“投-融-建-管-退”生命周期的后階段上來,即那些能夠做好資產管理的住房租賃企業,才能享受政策、金融的紅利,進一步鞏固規模和市場。
ICCRA住房租賃產業研究院院長趙然表示,公募REITs是一種金融創新工具,有助于進一步拓寬社會投資渠道、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的規模,特別是在證監會對于回收資金的再投資去向有明確規定的要求下,勢必會極大增加行業的有效供給,從而真正起到平抑租金、平抑房價的目的。
“對于租賃企業來說,在資金端,公募REITs屬于直接融資,不僅可以降低企業的資金成本,也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在產品端,公募REITs會迫使企業去深入思考如何通過優化產品,以提升整體收益、降低運營成本。”趙然進一步指出。
與銷售型物業“建好即出售”的模式不同,租賃不動產強調的是運營方持續收取租金、長期持有物業產生增值獲益的能力,考量的是流程管理、產品定位、人員儲備等運營水平。
關于如何提升運營能力和資產管理能力,趙然舉例分析稱,在行業實踐里,觀察到不少住房租賃企業通過擴展非租金收入來提高盈利,比如大堂吧的消費、公區的租賃、洗燙護理等客房服務,都是住房租賃企業可以借鑒的非租金收入來源。
《藍皮書》認為,住房租賃企業的資產管理能力涵蓋很多方面,僅憑以往傳統視角下對“規模”的考量其實遠遠不夠,還應該從成長性、穩定性、戰略定位、持續創收等維度全面審視。
“隨著政策與金融紅利的釋放,住房租賃企業抓住機遇的關鍵在于,能否以資產管理、長線運營的思路,優化產品、優化服務,以期長期健康‘活下去’。”趙然說。
(作者:孔海麗編輯:張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