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軍在東南亞多國犯下暴行,給東南亞國家的人民造成了難以平復的傷痛。在菲律賓巴丹省的巴朗牙小學內,有一座二戰博物館,館舍不大,但卻詳細記錄了二戰時期日軍在巴丹省犯下的暴行,還原了“巴丹死亡行軍”的場景。因為疫情的原因,博物館目前不允許入內拍攝。總臺記者透過一位研究二戰歷史的作家整理的史料,揭露了“巴丹死亡行軍”的真相。
艾德娜?賓科夫斯基是巴丹省本地人,也是一名歷史學家和作家,專門研究二戰期間的歷史。她告訴記者,在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了對菲律賓的戰爭。巴丹半島成為當時的主戰場,日軍久攻不下,就對巴丹半島展開狂轟濫炸,菲美聯軍也缺乏后援及物資,戰線面臨崩潰。為了避免更大的人員傷亡,1942年4月9日,菲美聯軍約78000人向日軍投降。日軍逼迫這些投降的戰俘徒步前往120公里以外的奧德內爾戰俘營。一路上,日軍拒絕向這些戰俘提供食物和飲水。高溫、饑餓和疾病,加上日軍的殘殺,在120公里的路途上有超過15000人死亡。這就是二戰史上最嚴重的日軍虐待俘虜事件之一,被稱為“巴丹死亡行軍”。
日軍虐待戰俘殘害平民毫無人性
艾德娜說,當時日軍還強迫部分平民隨行,他們***婦女、虐殺兒童,暴行令人發指。
菲律賓歷史作家艾德娜?賓科夫斯基:我一個朋友親眼所見。他看見一個帶孩子的婦女,一個日本兵抓起那個孩子,把他扔上天空,瞄準刺刀尖端扔去,但沒扔準,所以他又扔了一次,直到孩子死去。
艾德娜說,日軍在巴丹的暴行遠不止此。他們占領巴丹半島后,在巴朗牙小學建立了駐防區,內設刑訊室,在日軍占領時期,很多當地人死在這里,日軍的殘暴罪行罄竹難書。
菲律賓歷史作家艾德娜?賓科夫斯基:我讀到一些材料,講述了在中國發生的事情,簡直更加殘暴。他們有那么多惡魔般的行為,簡直不是人干的,就算是魔鬼也會感到羞愧,這些折磨戰俘的手段,簡直罄竹難書。
2015年,記者也曾到這里進行過采訪,當時這里有一位義務講解員,叫做瑪麗亞?塞萬提斯,她是當年巴丹死亡行軍的幸存者。她年僅7歲的弟弟在行軍途中死亡,另外兩個妹妹也在行軍結束后不久離開了人世。今年,塞萬提斯奶奶已經93歲高齡,她已經不能下床行走,聽力也嚴重退化,無法接受采訪。
“巴丹死亡行軍”的親歷者、幸存者都在不斷老去,艾德娜說,這就是為什么需要建立博物館的原因。年輕一代需要銘記歷史,珍惜和平來之不易,更需要警惕的是,日本的軍國主義復燃。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