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相信到目前為止很多朋友對于弘揚傳統文化和弘揚傳統文化心得體會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分享弘揚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點,文章篇幅可能較長,大家耐心閱讀,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在新時期,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民族的道德素養。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首先必須正確認識優秀的傳統文化。要對傳統文化做出很好的鑒別。
2.有做好拓展工作,就是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用一種人們易于接受的方式。輸送給當代人。
3.要采取一種合時合宜的方式去引導。首先要立足于自身和自身的家庭。
1、優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又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基礎。在經濟全球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并結合時代特點加以創新,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燦爛、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
2、傳統文化講究崇尚倫理、注重人文理性、強調和諧觀念、倡導憂患意識等等,學習和研究這些中國傳統文化,進而繼承、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在指導下,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加強對國民全面素質教育的培養,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3、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建設,就是一個民族靈魂的建設、精神世界的建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所宣揚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慎言敏行、嚴于律己、改過遷善等道德規范,幾千年來就鑄就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靈魂,形成中華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諧、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為善、勤儉廉政、刻苦耐勞和精忠愛國的優良素質。
4、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價值體系的建立,是與傳統文化的長期孕育分不開的。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的發展,歷代流傳下來的寶貴的道德文化遺產,它包含了優秀的民族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禮儀等方面。
5、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為了在新的形勢下,繼承、弘揚、提高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我國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集中起來,并與革命傳統相結合,賦予新時代內容,容納新的時代精神,達到承前啟后,與時俱進,古為今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
在中國歷史上,若不能秉持農耕文明為基礎的中華人文秩序,中華民族可能早不復存在,中華文化也就一定早就中斷了!到現在我們依然是秉持著農耕文化的特征,兼有游牧文化的特點,這是我們的國情,也是我們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堅守自己的農耕文化基礎,其實就是堅守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未來。
鑒于此,基本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華文化的發展,如果不堅持和秉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夯實自身文化基礎,是沒有出路的!如果不主動有機地吸收海洋文明的優秀精華,不主動適應外部發展環境的巨大變化,也是沒有前途的!
之所以要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在于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復興光大的基礎,有也只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夠真正意義上在當前多元化社會中,最廣泛地形成中華民族的共識。
通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作用,可以調動、凝聚和團結我們應該依賴也必須依賴的最廣泛的民眾力量,以奠定我們整個社會的民眾基礎。同時,要全面找出并根除傳統文化所存在的劣根性問題,旗幟鮮明地倡導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質,充分地將中國傳統文化外化于規范民眾思想行為的具體活動中去,細化到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盡可能讓每個人都認識到、觸及到,防止文化僅僅成為思想意識的內容而被束之高閣。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這項工程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執著堅持下去、滲透下去,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成為人們的自覺意識和不二行為,成為社會發展的正能量和正氣場。之所以要主動學習吸收外來文化特別是海洋文化的思想精華,是因為任何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自身所處的外部環境,而對應和支撐這個民族發展的主題文化,必須引領整個民族適應新型環境的需要,否則將處于被動狀態,甚至處于被淘汰的危險境地。
***性的社會中,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方式已經發生重大改變,文明與文明可能產生的沖突和可能產生的交融,往往需要我們首先必須認清對方文化的本質和特性,才能逐步做到知己知彼。
我們絕不能認為自己總是最先進的,必須要意識到外部文化在某些方面是領先我們的,主動學會如何消化之吸收之再超越之,特別是西方文化孕育產生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思想。
作為承擔著帶領整個中華民族走向世界之林的歷史擔當,必須廣納百川,匯集世界民族的先進文化,來不斷發展和豐富我們自身的文化。
文化的重塑、人文秩序的重建,要從社會現實中具體抓起。即從現在開始,按照傳統文化體系的總體要求,緊密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現實實際,從仁義道德、修養風范、待人處事、為政論道等的基本要求出發,積極形成包括家庭人文秩序、學校人文秩序、單位人文秩序、動態人文秩序等一系列各種職業性、行業性、身份性的人文秩序,使得文化這一相對抽象化的人文理念,具象化地體現在人們工作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這里,應堅決防止把中國文化特別是中華人文秩序,停留在看似高大上的理論界和學術界,而應該使其社會化、具體化,主動避免出現口號性的夸張的人文說教,須真正落實到人們的具體行為中。比如,對于當今熱熱鬧鬧的文明修身活動,就需要真正結合市民日常生活的一些細節,明確提出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防止文明修身與現實生活的兩張皮問題。
同時,高度重視整個社會人文秩序建設的氛圍營造,特別是把當前的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與中國當前的人文秩序重構密切結合,并廣泛運用非強制性、非行政化的社會輿論、媒體監督等多重手段,全民化地開展中華人文秩序重建工作,快速推進整個社會氣氛和社會環境迅速改觀。
堅定不移地秉持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堅定不移地完善和充實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中華人文秩序,主動吸收和接納西方文化的精華,剔除西方文化的糟粕,使之辯證地融入當代中國文化之中,并成為今后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總體方向和總體目標。在此基礎上,加快建立健全符合中國未來發展導向的新型中華人文秩序,應成為推動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必經之路。
任何民族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都是以某種特有的文化表現形式,體現出與別民族之間的差異。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民族之間,以及所秉持的文化之間,或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抑或相互排斥、相互隔閡、相互抗爭、相互沖突。但總體而言,始終有一條文化主線,貫穿于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全過程。這條主線,就是建立在農耕社會人文需求的基礎上,以儒家思想為主體,輔之以各民族自身文化特點,彼此兼容、共同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引領和推動著中華民族不斷進步和發展。
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進程來看,當各民族之間團結穩定、互幫互助、榮辱與共的時候,整個中華文化圈的人文秩序穩定有序、敦睦和諧的時候,國家就富強昌盛、生機勃勃,百姓就安居樂業、幸福美滿。相反,整個社會人文秩序紊亂時,則整個中華民族內亂外欺,各民族百姓生活悲慘凄涼。
縱覽五千年中華民族發展歷史,整個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壯大發展,與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尊重、文化認同、文化交融有著直接的關系。同樣,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延續不斷,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傳統文明,也是與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經過長期交匯,充分交流,最終達成求同存異、取長補短條件下的文化共識。可以說,中華民族就是以文化理解、文化尊重、文化交融為背景而形成的、以文化為紐帶的民族共同體。所以,就中華民族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特征而言,她更是一個文化概念,是始終牽引中華各民族不斷進步發展壯大的文化內生力量和民族復興動力。
中華民族的概念,最早是由梁啟超在其1902年所撰寫的《論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中提出,后世許多歷史學界和人類學界的著名學者逐步進行了歷史性、民族性、文化性的論述。而就梁啟超當時提出問題時的背景而言,相信他是在審視整個世界大環境的基礎上,從拯救延續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傳統,以及長期生存在此古老疆域的各個民族未來發展前途角度出發而提出的。
他提出的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本身,就是有著十分鮮明和十分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文化自覺性。中國這個古老國度上的每一個民族,都是以各自的文化表現形態,或多或少地鐫刻在整個中國歷史長河的歷朝歷代,并曾經和正在不斷上演著永不落幕的文化曲目。
在這個文化曲目中,大大小小的民族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時而是主角,時而是配角,時而反串,時而退出,有的甚至是永遠地離去……這個文化曲目的主題,就是長期形成、彼此認同,共同秉持并持續發展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自立,就是中華文化的自立;中華民族的崛起,也就是中華文化的崛起!正是中華文化,牽引、拉近、推動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和壯大。
一、針對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節假日,我認為應該對每個節假日都非常重視,并且給予一定的假期,讓人們感受到節日的氛圍,吸收傳統節假日的文化。
我們現在大部分人知道的節假日就是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元旦節、五一節等這些節假日,但是對于父親節、母親節、火把節、重陽節等節日其實都不太了解。他們的了解大多數是來自于網絡當中的購物平臺或者是日歷提醒,但是對于這個節日本身的意義并不熟悉。我們熟悉的就是自己放假的一些節日,所以如果對于每個節假日,我們都會有專門的假期,并且給予一定的文化宣傳,肯定會起到不一樣的效果。
二、針對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一些藝術,我認為應該把這些藝術多展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把這些藝術融入到現在科技或者是社會當中,讓大眾去接受。
我們傳統文化有很多,比如說京劇藝術、剪紙藝術等等,這些藝術其實在很久之前融入在我們生活當中,但是由于現在科技的發展,這些藝術慢慢地不被人發現了。如果現在再次把它融入到我們生活當中,我相信能夠接受的人還是有很多,畢竟大部分人還是非常欣賞中國的傳統文化,愿意去學習和理解,希望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三、針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以開展專門的院校,這些院校專門針對不同的文化設立不同的***,有助于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目前我國也會有藝術類的院校,但是這些藝術僅僅是針對于舞蹈、歌唱等,沒有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是所設立專門的院校。如果真的有這樣的大學,那么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去選擇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把這些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出去,在這些傳統領域當中不斷地發揚和傳承。
我們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無論輝煌,還是衰落,無論是強悍,還是軟弱,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然而,何謂文化?中國古人在《周易》中就有所記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義。而西方人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為如今的文化之義。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我們的影響根深蒂固。無論我們現在和國際如何接軌,無論我們的生活里有多少外來文化的影子,但只要是中國人,就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傳統文化該如何弘揚?弘揚哪些方面?正如只有正確認識我們自己,才能揚長避短一樣,只有認識剖析傳統文化,才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廣大。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遠性和獨創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中沒有中斷過,是一環扣一環的連續發展的唯一的獨立文明。埃及文化因入侵者的變化一度希臘化,后羅馬化,再又***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斷;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巴比倫文化更是被赫梯滅亡,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中從未產生過斷檔和空白。僅就文學而言,從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魏詩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脈相承。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就曾對中國傳統文化給予高度贊揚,他說:“世界上有古無今的文化很多,有今無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則很少,像中國這樣波瀾壯闊的文化傳統簡直是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穩定性和統一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匯集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發揮了強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過。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存亡關頭,在政治紛亂、國家分裂的情況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統一,延續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再生性
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兼收并蓄,體現在諸子百家在爭鳴中能夠取長補短,相互融匯;漢民族文化能夠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對外來文化也能夠敞開它博大的胸懷,有揚有棄的吸收、整合。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
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但因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所以內部的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的穩定和統一造就了它的悠遠和獨創,兼容和再生造就了它的多樣。歷史上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驅,領先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對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時值今日,中國的傳統文化雖已衰落,但仍具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該如何弘揚傳統文化,使其重放光芒?這就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入手,探尋其對人類世界的新的意義。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紛爭不斷,戰禍頻起。特別是***世界與基督世界的對抗,更是給世界各地帶來無窮災難。而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諧與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樣講求分別與對抗,而是主張“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提倡在主導思想的規范下,不同派別、不同類型、不同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交互滲透,兼容并包,多樣統一。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民主”“自由”漫天飛舞,戰亂此起彼伏。同一國之民分立對抗,互毆不止,致使國家動蕩不安,經濟每況愈下。這都是西方所謂“普世價值”之功。而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流傳至今從未中斷過,甚至在外族入侵時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還給周邊族群以深刻的影響,不僅在于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政治觀和社會觀,還在于它存在一種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意識形態,體現人類追求富足和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那就是“仁”。它包括了對內的克己和對外的愛人,反映了人類寬以待人、相互諒解、相互忍讓、相互敬重、相互期許的仁愛精神,期望“泛愛眾”,人人和平相處,慈悲為懷,這才是人類應追求的幸福、安寧與和諧的普世主義精神。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環境惡化,天災不斷,資源近乎枯竭,全球危機已經顯現。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但卻造成人與自然的異化,人類與自然的搏斗終于遭到自然的報復。西方的一些科學家把目光轉向中國,包括《老子》《論語》在內的中國經典受到重視。這種情況的出現,完全是由于處在科學發展困境的科學家們尋找世界觀啟發的努力,而不是由于什么一時的感情沖動。1988年1月,全世界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他們發表宣言說:“如果人類想要在21世紀活下去,必須回顧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然而作為處在社會轉型期的我們來說,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果運用到當今社會的建設當中,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之間尋找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要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絕不能長期跟在西方國家的后面循規蹈矩,而應該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模式。只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創造一條有別于西方,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才能真正強大,傳統文化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弘揚。
一、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大學生應該首先從自身做起,積極在課外汲取傳統文化知識,利用圖書館、計算機等資源,增加自身傳統文化底蘊;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傳統文化不應只是書本上的文字,更應該在應用中繼承與發揚。大學生們可以按照興趣愛好,多學習掌握傳統技能,比如空竹、風箏、漢服等;
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傳統文化目前大多只限于知識分子們所喜愛,大學生們應積極宣傳傳統文化的精華,吸引更多的各階層人士及外國友人,擴大傳統文化的受眾;
四、在繼承中發揚,在創新中傳承: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使之更實用、更貼近生活,才能更為百姓所接受。大學生可以利用科技創新,將中藥、印染等傳統與醫學制劑、電子印刷相結合,從而獲得文化繼承與經濟創收的雙贏。
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