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相信到目前為止很多朋友對于鬼薪和鬼薪白粲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分享鬼薪相關的知識點,文章篇幅可能較長,大家耐心閱讀,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解釋
秦漢時的一種徒刑。因最初為宗廟采薪而得名。鬼薪從事官府雜役、手工業生產勞動以及其它各種重體力勞動等。[1]
出處
《史記·秦始皇本紀》:“盡得毐(嫪毐)等。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梟首。車裂以徇,滅其宗。及其舍人,輕者為鬼薪。”裴駰集解:“應劭曰:‘取薪給宗廟為鬼薪也。’如淳曰:‘《律說》鬼薪作三歲。’”
《漢書·惠帝紀》:“上造以上,及內外公孫耳孫,有罪當刑,及當為城旦、舂者,皆耐為鬼薪、白粲。”
宋·陸游《新秋感事》詩之二:“強顏未忍乞墦祭,積毀僅逃輸鬼薪。”
司馬光《資治通鑒》:“上乃徙輔系共工獄,減死罪一等,論為鬼薪。”
康有為《大同書》甲部第四章:“古用苗制,施行肉刑,漢文免之,改為囚徒、髠鉗、鬼薪,役作,隋文代之以笞杖流徙。”
簡而言之,“鬼薪”就是說勞教3年。“鬼薪”這一詞一般來說和“白粲”并用,這兩種全部都是刑罰的名字。“鬼薪”用在男罪犯的身上,“白粲”用在女犯人的身上。男罪犯進山搜集木柴,女犯人就擇米煮飯用以祭奠。我個人認為,最開始的“鬼薪”、“白粲”確實是很輕的刑罰,在家里不也得劈柴煮飯。
到了漢朝的情況下,肉刑被廢除,別的替代的刑罰更為健全,在其中就有被稱為“鬼薪”的刑罰。據《漢書·惠帝紀》,“上造以上,及內外公孫耳孫,有罪當刑,及當為城旦、舂者,皆耐為鬼薪、白粲。”康有為在《大同書》中說:“古用苗制,施行肉刑,漢文免之,改為囚徒、髠鉗、鬼薪,役作。”囚徒、髠鉗、鬼薪的勞役輕重程度應該是不太一樣的。
“薪”就是說木柴,鬼用的木柴就是指宗廟里使用的木柴,“鬼薪”的意思就是說為宗廟砍拾木柴,以供宗廟日常生活使用。
宗廟是祖先崇拜的工程建筑,常說的“君王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在宗廟中,祭奠祖先能夠表達孝思,還能尋找祖先神明庇佑。
但很顯著,無論是哪家等級的宗廟,祭奠慶典都不太可能每天大操大辦,日常生活也用不了多少木柴。因此,“鬼薪”的范疇慢慢擴大到包含雜活在里面的各種各樣體力活。通常,和勞改類似。
后代在注解《史記》的時候,對“鬼薪”有過許多解釋,應劭說:“取薪給宗廟為鬼薪也。”如淳說:“鬼薪作3歲。”
古代所說的鬼薪之刑其實就是說的勞教,就是做各種各樣的雜活,俗稱勞改,其實這種刑罰相較于古代其他的刑罰并不是特別可怕。
鬼薪這個詞是用在男罪犯的身上的,那些男罪犯一般獲得了這個刑罰之后,都要進山收集木柴,所以最開始鬼薪這個刑罰并不是很嚴重,畢竟在古時候大家在家里也是要劈柴煮飯的,肯定也會進山拾材這些的,后來這個刑罰才慢慢更加廣闊,包含的內容更加的多,所以這個刑罰的輕重程度也慢慢的不一樣了。
這個詞中的薪,所指的其實就是木柴,而鬼薪這個詞合起來其實是指的寺廟里面用的木柴,所以這個懲罰就是去為那些寺廟砍拾木柴,把這些木柴用來供給廟里面的日常生活,一般來說受到鬼薪之刑的話,都意味著要去山上勞改好幾年才能夠刑滿釋放,山上有時候還是比較危險的,因為古代不像現代醫術這么發達,萬一在山上遇到什么毒蛇猛獸,很有可能就丟了性命,而且犯人在受罰期間肯定條件也比較困難,萬一自己再生個什么病的話,古代的醫療技術非常欠缺,一個小病也有可能會使犯人的小命就丟掉了,還有一般受刑如果遇到仇人復仇的話,那么也是十分危險的,他可以鉆著這個空子來刺殺犯人,所以說生活在古代還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鬼薪之刑并不是特別的可怕,只是這個刑罰的時間和去的地點有不穩定的因素存在,萬一去的犯人運氣不的好的話,那么很有可能在勞改的過程中就失去了自己的性命,畢竟一個犯人在山上遇到了什么危險,肯定不會有人去救他的,如果運氣好的話,那么就可以平安度過這個受罰時間,然后刑滿釋放。
關于鬼薪和鬼薪白粲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