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祝嫣然
穩增長一攬子政策進一步落地顯效,中國經濟延續復蘇態勢。
國家統計局將于8月15日發布7月份宏觀經濟數據。作為下半年的第一個月份,7月是判斷下半年經濟走勢的重要窗口。機構預計,7月經濟數據將繼續回暖,工業、消費、投資等指標將小幅改善,需求不足、內生性通縮問題值得關注。
第一財經研究院發布的最新一期首席調研結果顯示,在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下,7月經濟數據將穩中有升,消費增速預測均值為4.77%,工業增加值增速預測均值為4.88%,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預測均值為6.16%。
多位專家分析,當前經濟復蘇面臨新的挑戰,需求不足問題更加突出,消費需求恢復乏力的特征更為明顯。應對三重壓力,要全力加大宏觀政策力度并顯著增強政策效果,盡快使投資、消費需求全面回暖。
工業增速或繼續改善
經濟學家們對7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的預測均值為4.88%,高于上月3.9%的公布數值。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7月生產活動顯著分化。一方面,汽車產業鏈加速復蘇,半鋼胎、全鋼胎開工率同比顯著回升;另一方面,受浙江等地限電影響,織機負荷率、PX開工率同比均出現兩位數的負增長。總體來看,隨著疫后復工復產的繼續推進,工業增加值同比或回升至5.7%左右。
從先行指標來看,受傳統生產淡季、市場需求釋放不足、高耗能行業景氣度走低等因素影響,7月制造業PMI回落到榮枯線以下。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0%,比上月下降1.2個百分點,在連續2個月環比上升后再次下降。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特約分析師張立群分析,7月份PMI指數由升轉降,且重新回到榮枯線以下,表明內生性下行壓力較大。雖然全力控制疫情影響、著力應對三重壓力的努力,正在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條件趨好,但散發疫情影響仍時有抬頭,需求收縮等問題累積時間很長,多重困難較長時間持續和疊加,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陷于困境。兩類因素相互消長,擺脫困境的企業逐步增加,預計仍需時間。
中金公司研報稱,雖然制造業PMI重回收縮區間,但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或仍改善。PMI是調查數據,且季調***對數據影響較大,并不一定能完全對應實際制造業增加值。由于洪水、疫情、限電限產等因素,2021年同期基數較低;高溫天氣下采礦業和公用事業或有支撐;半鋼胎和瀝青開工率同比上升,顯示汽車和基建的拉動作用較大。綜合來看,預計7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上升至4.5%。
消費市場持續恢復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以及促消費政策發力,消費市場持續較快恢復。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公布值為3.1%,參與第一財經首席調研的經濟學家們預計,7月這一指標將升至4.77%。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疫情沖擊減弱,居民日常消費延續恢復態勢,批發業商務活動指數和新訂單指數較上月有明顯上升,住宿業、文體娛樂業和景區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均連續上升,餐飲業商務活動指數仍在60%以上。
“不過,房地產交易明顯回落,將會拖累家具、家電和建材等相關消費。同時,受國內成品油價格下調影響,石油及制品類消費增速將有所回落。”溫彬說。
汽車作為消費的重要領域也在逐步回暖。乘聯會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181.8萬輛,同比增長20.4%。這是繼今年6月同比增長23%后,增速再次超過20%。其中,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48.6萬輛,同比增長117.3%。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稱,7月乘用車銷量增長主要因為疫情散發局面得到有效遏制,加上物流和供應鏈的持續改善、出口的韌性、產業的復工、積極政策等疊加因素,有效促進了車市增長。從6月開始實施的車輛購置稅減半政策效應持續顯現。
中金公司指出,疫情散發擾動線下活動,但不改消費修復大趨勢。7月上旬國內部分地區的散發疫情,對消費活動形成階段性壓制,市內人員流動、電影票房收入等均出現小幅回落。而***入住率、全國遷徙規模等趨于改善,反映出線下旅游出行等活動的持續回暖。考慮到2021年同期德爾塔疫情和自然災害導致的低基數,預計7月消費同比增長6%左右。
基建投資進一步提速
今年以來,投資對于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更加凸顯。參與第一財經首席調研的經濟學家對7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預測均值為6.16%。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二季度,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4.2%。其中,4月份增長1.8%,5月份增速加快至4.6%,6月份進一步回升至5.6%。
植信投資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預計1~7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0%。其中,基建投資增長8.0%,制造業投資增長9.8%,房地產投資下降5.3%。
連平分析,高新技術制造業保持較快增長、新基建投資占比提升、消費加速修復、民企經營狀況好轉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對制造業投資有較大支撐,但低基數效應逐步減弱、房地產市場仍處于探底過程中、歐美需求減弱等因素又將形成拖累,制造業投資的累計增速將重回個位數。
而基建投資增速將進一步加快,這得益于建設進度加快、財政發力更為精準和項目儲備較為充足等因素。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表示,7月地方***專項債發行量大幅放緩至610億元,不過二季度發行量較大,能持續支持三季度基建投資,預計7月基建投資同比增速反彈至15%以上。
房地產投資增速則可能繼續下探。汪濤指出,近期部分房貸斷供導致市場情緒低迷,前期防疫限制放松后需求反彈等一次性拉動因素消退,7月房地產銷售再度走弱,預計房地產投資同比降幅輕微擴大至10%。
下半年全力穩增長、擴內需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企穩回升關鍵窗口。隨著疫后經濟修復,疫情對供給端的沖擊基本結束,目前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需求不足。
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反映市場需求不足的制造業企業占比連續四個月上升,7月超過五成。由于國內市場需求回升動力不足,外部環境更為復雜嚴峻,企業預期回落。7月制造業PMI中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2%,較上月下降3.2個百分點,創2022年以來最低水平。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日前表示,從今年經濟恢復的情況看,與2020年初期疫情沖擊后經濟恢復的情況相比,需求結構、微觀主體行為、增長動力結構和外部環境等方面都有新的變化,經濟恢復也將面臨新的挑戰。需求不足的特征更加突出,消費需求恢復乏力的特征更加明顯。
王一鳴稱,推動經濟持續穩定恢復,要協同推進宏觀政策調節和增長動能轉換。
海通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梁中華表示,下半年經濟或繼續改善,但對經濟恢復的高度需要保持謹慎。考慮到經濟和就業的壓力,現在或已到了必須全力穩增長的時候。
面對實體經濟有效需求不足的核心矛盾,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下半年宏觀政策要在擴大需求上積極作為,財政貨幣政策要有效彌補社會需求不足。
張立群稱,內生性下行壓力一般有自我加速的特點,其顯露需高度重視。要堅決控制住散發疫情對企業生產經營各種可能的新沖擊;全力加大宏觀政策力度并顯著增強政策效果,盡快使投資、消費需求全面回暖。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認為,要著力擴大內需,拉動消費比拉動基建投資更能發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效能,建議有條件的地方適當發放消費券,***服務性消費。通過設立房地產基金等措施保交房,穩預期。降低5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適度降低“三條紅線”的條件和達標期限,支持房地產企業多渠道融資,保障房地產市場的資金鏈不出現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