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陜西師范大學官網發布消息稱,“新突破!我校榮獲1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及2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實現了我校自主培養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歷史性突破”。
2022年度國家杰青、優青項目評審結果近日揭曉,國內已有11所高校陸續披露其斬獲情況。
歷年來,杰青項目和優青項目競爭都非常激烈。
杰青項目全稱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每項資助經費400萬元,其中數學和管理科學每項280萬元;五年為期。
優青項目全稱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每項資助經費200萬元,三年為期。
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官網信息,去年,2021年度該機構接收杰青項目相關申請4105項,資助314項,資助比例約為7.65%,資助經費123,320萬元。去年,2021年度該機構接收優青項目相關申請6558項,資助620項,資助比例約為9.45%,資助經費124,000萬元。
2022年度杰青項目計劃資助數量較去年實際資助數量增加1項,達315項;優青項目計劃資助數量較去年實際資助數量增加10項,達630項。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官網轉載的光明日報2019年的一篇報道稱,“‘杰青’基金釋放科技人才巨大效能”。“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自1994年設立以來,已經走過了25個年頭。從設立之初的每年資助50人,到2019年的300人,‘杰青’基金從資助力度到覆蓋學科數量都有大幅增加,‘杰青基金項目獲資助者’及其率領的研究團隊已成為我國沖擊世界科學前沿的主體骨干力量。”“1995年—2017年間增選的12批中國科學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中,228人曾獲‘杰青’基金資助,占總數的36.36%;現年60歲(含)以下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86.41%曾獲‘杰青’”基金資助;50歲以下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全部曾獲‘杰青’基金資助。”
五高校披露杰青項目:陜西師范大學稱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8月11日,江南大學官網發布消息稱,該校新增兩位“杰青”和兩位“優青”。
該消息稱,江南大學食品學院范大明教授和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何鋒教授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資助領域分別為食品加工學、環境地球化學,項目直接經費為400萬元。
這是江南大學首次有2名教師在同一年度獲得該類項目的立項。
截止目前,江南大學“杰青”項目獲得者增至11人,“優青”項目獲得者增至16人。
8月10日,福建師范大學科學技術處在學校官網發布消息稱,該校獲得兩項杰青項目資助:該校數學與統計學院王健教授申報的“Lévy型過程的研究”項目獲得數理科學部項目資助,資助經費280萬元;生命科學學院歐陽松應教授申報的“致病菌效應蛋白功能機制”項目獲得醫學科學部項目資助,資助經費400萬元。
8月8日,北京林業大學發布消息稱,該校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彭鋒、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強獲2022年杰青項目資助。
彭鋒,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副院長,長期致力于生物質多糖高值化利用研究,擔任“林木生物質清潔分離及轉化國家創新聯盟”理事長。
王強,北京林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院長,長期致力于工業煙氣多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協同控制技術研究。
8月9日,陜西師范大學官網發布消息稱,“新突破!我校榮獲1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及2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個項目的總經費為800萬元。
前述消息稱,
陜西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楊鵬教授的“生物大分子可控聚集與界面粘附”項目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實現了我校自主培養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歷史性突破”。
楊鵬,1978年生,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是高分子表面與界面。
該消息稱,杰青項目競爭非常激烈,2021年度,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立項資助率僅為8.14%,化學科學部優青項目立項資助率為10.68%。
據高等教育數據與內容服務商青塔網發布的截圖,安徽建筑大學官網8月10日消息,該校蔡國軍教授獲2022年度杰青項目資助,獲得資助的項目名稱是“工程地質原位測試”,實現了該校國家杰青項目上零的突破。
但澎湃新聞發現,安徽建筑大學官網已檢索不到前述消息,百度網頁可檢索到安徽建筑大學官網前述鏈接,但目前已打不開。
蔡國軍教授主要從事現代原位測試理論與應用技術、特殊地基處理、環境巖土工程等的研究。
安徽建筑大學官網“現任領導”欄目顯示,蔡國軍教授系該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分管研究生院、圖書館、信息網絡中心、檔案館、節能研究院;協助分管研究生工作部、發展規劃處(學科建設辦公室、高教研究所);負責聯系土木工程學院、機關第二黨委。?
八高校披露優青項目:廣東工業大學5名教師獲資助
8月11日,江南大學官網發布消息稱,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劉延峰教授、物聯網工程學院許德智教授獲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領域分別為食品功能因子制造的合成生物學基礎、非線性系統故障診斷與控制技術,項目直接經費為200萬元。
8月9日,東北電力大學官網發布消息稱,該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陳奇成教授申報的《低品位能源利用中能量轉化與存儲》項目獲得優青項目立項支持,資助經費200萬元。
8月9日,陜西師范大學官網發布消息稱,陜西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長號教授的“核酸催化化學”項目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徐華教授的“二維材料的可控制備與新器件”項目獲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王長號,1984年生,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核酸催化化學和表界面化學研究。
徐華,1985年生,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致力于二維材料的可控制備與光電器件研究。
8月8日,河南大學材料學院發布消息稱,該院蔡國發教授在信息學部半導體材料方向獲2022年優青項目資助。這是學校第四次獲得該項目資助支持,也是河南大學材料學院自主培養的第五位國家級青年人才。
蔡國發,1984年生,博士生導師,河南省特聘教授,長期致力于電致變色半導體材料與大尺寸多功能器件的制備以及應用研究。
8月8日,燕山大學官網發布消息稱,該校電氣工程學院閆敬教授獲得2022年度優青項目資助。截止目前,該校已有10名青年教師獲得優青項目資助。
閆敬,燕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自動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水下網絡系統定位、組網與協同控制等研究。他此次獲資助的優青項目,將面向水下目標監測迫切需求,圍繞“探測-通信-控制一體化協同機理”科學問題,開展探測通信一體化信號設計、組網通信、多潛器編隊控制研究,形成探測-通信-控制聯合設計***體系,為我國海洋監測能力提升提供必要理論依據與技術支持。
8月9日,
廣東工業大學官網發布消息稱,“創歷史新高!廣工5名教師獲202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項目資助”。
廣東工業大學
該消息稱,2022年廣工“優青”項目立項數創歷史新高,材料與能源學院芮先宏教授、譚劍波教授,信息工程學院徐毅教授,生態環境與資源學院解玉磊教授、周雅教授共5名教師榮獲優青項目資助。截至目前,廣工“優青”項目獲得者增至15人
芮先宏,博士、教授,2014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儲能材料與器件研究。
譚劍波,博士、教授,2014年于中山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長期從事高分子合成***學與功能聚合物粒子的研究。
徐毅,博士、教授,2012年于華南師范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光場調控研究。
解玉磊,博士、教授,2015年于華北電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流域水資源系統分析及優化調控方面研究。
周雅,博士、教授,2015年于華北電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環境系統工程研究。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師主頁信息信息顯示,哈爾濱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李浩宇教授,2022年8月,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
李浩宇,1986年8月出生,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超分辨顯微鏡、光場顯微鏡、計算成像技術、深度學習、超透鏡技術、全息和非線性光學等;研發的新一代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成果評為2021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
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官網信息顯示,該院李博峰教授系“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22)”。李博峰,曾擔任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院長,現擔任同濟大學人事處處長、黨委教師工作部部長。研究領域:空間測量數據誤差理論與處理***,低軌增強GNSS(LeGNSS)關鍵技術,GNSS高精度定位理論與關鍵技術,多源傳感器融合綜合PNT關鍵技術,星地協同精密定位與位置服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