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二月二習俗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關于二月二的風俗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二月二龍抬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春天來了,萬物充滿了勃勃生機,春耕也由今天開始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各地有很多有趣的習俗,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
一、理發。
根據民俗習慣,正月里是不能剪頭發的,否則會對舅舅不利。所以在二月二這一天,人們都會去理發,讓自己這條“龍”抬一抬頭,寓意著一年都昂首挺胸,一切順利。過了今天,年也徹底過完了,大家都會收心,投入到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今天也是理發店最忙碌的一天,從早晨就有客人上門,一直到凌晨都絡繹不絕。從正月到今天有一個月不理發了,在這一天理發,整個人也干凈利索很多。
二、爆玉米花。
傳說老百姓非議玉帝的過錯,玉帝一怒之下命令龍王三年不能降雨,而龍王不忍心老百姓受苦,偷偷下了雨。玉帝把龍王關了起來,并說想要重登仙位,除非金豆開花。在二月二老百姓用鐵鍋炒玉米,讓它爆開花,供奉在玉帝牌位面前,老百姓祈福感動了玉帝,于是在這一天釋放了龍王。這個習俗延續了下來,二月二是祭祀龍王的日子,很多地區在這一天就會爆玉米花,以此來感恩龍王的付出,也祈求龍王繼續降雨,保佑今年五谷豐登。
三、引田龍。
在這一天用石灰或者糧食糠灑在門前,以此來攔截住邪怪和災難,保佑一家平安。然后從院門口開始,一直延續到院子的中間,撒成一個套一個的圓圈,就好像古時候建造的糧倉一樣,把田里的龍氣引到家中來,寓意著糧食會大豐收,一年都不愁吃穿。
這些都是各地的風俗習慣而已,它寄托了老百姓的美好愿望,新的一年順順利利,人財興旺而已。
二月二龍抬頭傳統習俗有:撒灰、祭龍、熏蟲、擊房梁、理發。
一、撒灰
各地撒灰做法稍有不同,大致為:將灰撒在門前,謂之“攔門辟災”;將灰撒在墻角,意在“辟除百蟲”;將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圓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雜糧,稱做“圍倉”或“打灰囤”,以祝豐年;將灰撒在井邊,呼曰“引龍回”,以求風調雨順。
二、祭龍
在過去,龍抬頭節是祭祀龍神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到龍神廟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龍神,祈求龍神興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豐登。不過,在很多地區,特別是南方,人們也把二月初二作為“土地公生日”,舉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三、熏蟲
進入農歷二月,天氣漸暖,各種昆蟲開始活動,有些昆蟲對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這一天,人們紛紛攤烙煎餅、燃燒熏香,希望憑借煙氣驅走毒蟲。
四、擊房梁
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擊房梁,以驚走蛇、蝎等毒蟲,毋使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擊炕沿,目的與敲擊房梁相同。
五、理發
這一天理發,叫“剃龍頭”或“剃喜頭”。長輩們希望借龍抬頭這一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另外,之所以在二月二日剃頭,是因為俗信有“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說法。
導讀:關于二月二龍抬頭的眾多舊時習俗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展開的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要知道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地方風俗,那么,大家了解到的關于二月二有哪些風俗呢,下面就跟著我一起來了解下二月二的民俗活動。
二月二的風俗有金豆開花、敲龍頭、吃龍食、剃龍頭、熏蟲兒、祭祀等,此外,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這些習俗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強烈愿望。
金豆開花
把上一年留作種子的玉米、大豆選一部分放到鍋里炒,遭蟲蛀或者受潮變質的種子不會炸裂,農民以此來判定種子是否可以使用。
敲龍頭
敲龍頭喚龍醒來,東北地區在“二月二”早晨,以長竿擊打房梁,謂之“敲龍頭”。把龍喚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個個大圓圈,將五谷雜糧放在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預祝當年五谷豐登,倉囤盈滿。
吃龍食
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面條名曰“扶龍須”,吃米飯是“吃龍子”,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
剃龍頭
“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大人理發,則寓意辭舊迎新。
熏蟲兒
熏蟲兒一詞最早見于明人劉侗所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二月二,龍抬頭,蒸元旦祭徐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在許多地方志中都有類似的記載。這一天,人們把春節祭祀所用的餅或新做的餡餅用油炸來吃,以期把龍引回來,從而借龍威懾服蠢蠢欲動的蟲子,并用炸餅的油煙去熏床、熏炕。想以此把將要復蘇的蟲子熏死,驅除災害,以保健康。
二月二的來歷風俗
二月二龍抬頭來自古老的天文學。
驚蟄至春分間,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是指蒼龍七宿群星在天空的隱現變化,并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
元時期把“二月初二”稱為“龍抬頭”的日子。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二月二”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敬龍慶賀,以祈龍消災賜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農歷“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又是土地神誕辰“社日節”。
二月二適合做什么事情
二月二這一天的時候,人們在飲食上也有多種多樣的講究的,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面條名曰“吃龍須”,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蔥餅叫做“撕龍皮”。有些地方還有吃“龍眼”、“龍須”、“龍舌”、“龍耳”、“龍皮”、“龍子”、“龍蛋”以及吃春餅、吃豬頭肉的習俗。一切都是與龍有關的事物,有著美好的寓意存在。這些都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的美好向往。
二月二民間有剃龍頭、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條、炸油糕、吃豬頭等習俗。自古以來,人們在龍抬頭時節,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在南方沿海地區,二月初二主要舉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一:剃龍頭想必很多朋友們家鄉都會有著二月二剃龍頭的習俗。因為都傳說正月剃頭對自己的舅舅不好,所以都要等待二月二這一天來剃龍頭。因此每逢二月二,理發店的生意都會非常的火爆,價格自然也會水漲船高。中國人向來圖個吉利喜慶,所以二月二剃龍頭這件事自然也能夠理解。
二:吃豬頭肉不知道這個是不是東北的特色吃法,反正在我們這里,二月二是要吃豬頭肉的。人們以豬頭祭龍頭,食豬頭為龍抬頭。人們形容龍也是從很多動物身上找到特征,在龍形象里,可以找到蛇、魚、鳳、麟、鹿、馬、牛多種動物的影子。人們用豬頭代替龍頭,也是這個原因。
三:吃龍食,二月二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面條則是“扶龍須”,吃米飯名曰“吃龍子”,吃餛飩名曰“吃龍眼”,而吃餃子名曰“吃龍耳”。還有地方提倡吃豬頭肉,也是有說法的,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后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
“撒灰引龍,引龍熏蟲”的習俗。俗話說“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古代老北京人認為,龍出則百蟲伏藏,農作物可獲得豐收,熏蟲是為了防止害蟲破壞搗亂,確保五谷豐登。這里用來引龍所撒的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
除了以上的美食之外,大部分地區二月二必吃的食物那就是餃子、餛飩、面條等等,因為這些食物都比較大眾,除了好吃也很好吃。當然了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區的風俗不同,不知道你們家鄉二月二會吃什么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讓大家都知道。
二月二有很多習俗,比如百姓要在二月二這天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墻壁驅除蝎子、蜈蚣等。除此之外,民間飲食為了取吉利還多以龍為名,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在這一天婦女為了避免傷了龍的眼睛還忌動針線。另外,在南方,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同時,北方地區在節日期間也有吃豬頭肉、理發剪“龍頭”的習俗
拓展資料:
1.二月二習俗是龍頭節,又稱青龍節,是一個中國傳統節日。二月初二,龍抬頭,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
2.二月二龍頭節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3.傳說龍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各種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二月二習俗
好了,關于二月二習俗和關于二月二的風俗的分享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大家通過這篇文章了解的如何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沒有問題,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