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8月12日訊(記者張曉翀)央行周五公布數據顯示,7月人民幣貸款6,790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7,561億元,廣義貨幣(M2)余額同比增長12%。財聯社8月“C50風向指數”調查顯示,市場預估人民幣新增貸款和社會融資規模將回落至1.35萬億和1.64萬億左右,M2在11.6%左右。
數據顯示,7月份新增社融規模僅有7,561億元,創下2022年以來最低水平,7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錄得6,790億元,為近6年同期新低。從結構上看,7月金融機構新增中長期貸款為4,945億元,為2016年以來同期新低。
貸款需求不足問題較為突出
數據顯示,7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6,790億元,同比少增4,042億元。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1,21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269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486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2,87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3,546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459億元,票據融資增加3,136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1,476億元。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財聯社表示,7月金融數據再現下行波動,貸款需求不足問題較為突出,下一步為有效激發實體經濟貸款需求,鞏固經濟修復勢頭,政策面將繼續多點發力,預計在經濟修復和政策發力作用下,8月金融數據會再度回暖,但如何有效緩解貸款需求不足問題將持續成為下半年的宏觀政策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王青建議,為提振貸款需求,要在政策利率(MLF利率)保持穩定的背景下,引導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報價下調,降低企業和居民融資成本;督促政策性開發性銀行盡快落實新增8,000億元信貸規模和3,000億元專項金融工具,支持基建投資提速。此外,監管層還要加大對銀行考核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實體經濟的貸款投放。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對財聯社表示,7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為近6年同期新低。從結構上看,7月金融機構新增中長期貸款為2016年以來同期新低。實體經濟的信貸需求較為疲弱。居民戶方面,7月居民戶短期貸款環比與同比均少增,預示居民消費增速較為疲弱,而7月居民戶中長期貸款環比與同比均少增,預示7月房地產投資增速難有大幅改觀。
社融增速大概率在三季度見頂后回落
初步統計,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088億元,同比少增4,303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減少1,137億元,同比多減1,059億元;信托貸款減少398億元,同比少減1,173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2,744億元,同比多減428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734億元,同比少2,357億元;***債券凈融資3,998億元,同比多2,178億元。
德邦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蘆哲表示,7月份社融結構中,實體經濟“信貸+企業債券”兩項合計同比少增3,416億元,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低迷,當前融資需求乏力是制約信用擴張最大的問題。
此外,支撐社融新增的最大分項依舊是***債券融資,但在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減弱的環境下,***債券融資獨木難支,由于2021年財政后置、2022年財政前置,財政周期的錯位導致今年下半年面臨較高的***債券融資基數,社融增速或大概率將在三季度見頂后回落。
M2增速與社融增速下滑形成明顯反差
數據顯示,7月末M2余額257.81萬億元,同比增長12%,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和3.7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66.18萬億元,同比增長6.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和1.8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9.65萬億元,同比增長13.9%。當月凈投放現金498億元。
王青指出,7月末M2同比增速達到近6年以來的最高增長水平,與社融增速下滑形成明顯反差。主因在于,7月財政退稅繼續保持較大規模,增加企業存款,推高M2增速。同時退稅不進入社融統計。實際上這是4月大規模退稅實施以來,M2增速持續反超社融增速的主要原因。這也意味著當前M2高增速主要是財政因素驅動,并非代表寬信用加速。
M1方面,7月末同比增速略有提高,主要與上年同期基數下行有關。7月M1增速仍然明顯低于M2增速,繼續處于明顯偏低水平,主要原因是當前樓市處于低位運行過程,房企銷售不振,企業短期存款受到較大影響;另外,較低的M1增速也意味著當前實體經濟活躍度依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