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12日電(黃盛)日前,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人民銀行”)發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要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主動應對,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調節,兼顧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更高質量的支持。
對此,多位行業人士認為,《報告》整體基調更趨穩健,突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明確了國內經濟趨勢向好和恢復基礎尚需穩固的研判,再貸款或為下一階段的主要增量政策。
“有進有退”: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雙重功能
《報告》表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突出金融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數據顯示,今年6月末,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6.2萬億元,在全部企業貸款中占比為54.6%。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29.7%,比全部貸款增速高18.5個百分點。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3.8%,比全部貸款增速高12.6個百分點;普惠小微授信戶數5239萬戶,同比增長36.8%。
對此,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認為,《報告》要求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合理適度、有進有退”,同時不再提“引導市場利率圍繞政策利率波動”。此外,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曾在多個場合強調運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更加強調把握合理適度,“有進有退”。
中信證券研報認為,《報告》的貨幣政策綱領部分將“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的位置提前,意在說明再貸款是下一階段央行重要的增量工具之一。此外,“有進有退”指的是再貸款可以幫助信貸結構調整,重點支持薄弱領域和重點環節,減少部分傳統領域的貸款。另外,《報告》披露,截至7月底央行已經上繳利潤1萬億元,基本完成上繳。
“今年出臺的科技創新、普惠養老、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加上去年四季度出臺的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基本屬于階段性工具。其額度用完或到期后會進行再評估,該續則續、該增則增、該止則止。”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表示,截至7月13日,碳減排支持工具累計發放1827億元,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累計投放439億元(總額度共3000億元),后續可能會在方式、時限上進行評估調整。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目前經濟金融形勢下,貨幣政策在發力方式、節奏和力度的把握上需進行綜合考慮。政策重心仍在于有效提振需求,通過保持信貸合理適度增長,實現寬信用、促投資、穩增長的效果。
“做好自己的事”:兼顧多方面需求
《報告》認為,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通脹高位運行,地緣政治沖突持續,外部環境更趨嚴峻復雜,國內經濟恢復基礎尚需穩固,結構性通脹壓力可能加大。總的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保持較強韌性,宏觀政策調節工具豐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備諸多有利條件,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做好自己的事。
具體來看,《報告》指出要搞好跨周期調節,兼顧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更高質量的支持。
鐘正生表示,“兼顧短期和長期”說明不會為了短期穩增長而將房地產再作為***經濟的手段,而是著重引導資金投入經濟轉型重點領域;此外,《報告》把物價問題放在更重要位置,點明“高通脹已成為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最主要挑戰”,并特辟專欄闡釋央行對物價的看法,認為“全年物價仍可實現預期目標,但應警惕結構性通脹壓力”,主要是PPI向CPI傳導、新一輪豬周期、能源進口成本上升三大壓力;兼顧“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說明盡管當前人民幣匯率在強勁出口的支持下得以企穩,但國內流動性寬松仍需以平穩的跨境資本流動形勢為前提。
此外,《報告》還提出,密切關注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走勢和貨幣政策調整的溢出影響,以我為主兼顧內外平衡。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堅持底線思維,加強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統籌做好經濟發展和風險防范工作,保持金融體系總體穩定,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對此,中信證券研報認為,《報告》雖然仍堅持“市場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但是也更加強調“以我為主兼顧外內平衡”和“堅持底線思維”,疊加《報告》中對“密切關注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走勢和貨幣政策調整的溢出影響,以我為主兼顧內外平衡”的表述,表明外部環境在貨幣政策目標中的權重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