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王建舟)打著代辦補繳養老保險的旗號行騙,被騙老年人不僅遭受財產損失,更承受了精神傷害……近日,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人民法院、康平縣人民法院分別公開宣判一起養老詐騙案,兩案共3名被告人分別被判處刑罰。
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間,被告人那某在蘇家屯區十里河街道等地,謊稱可以為他人辦理工作、社會養老保險等,實施詐騙9起,其中兩起為老年被害人,涉案金額近百萬元。那某在以為他人辦理工作為由實施詐騙的同時,發現部分被害人的父母年邁,沒有養老保險,便覺有可乘之機,再次對被害人的父母謊稱可以幫助辦理養老保險,實施犯罪行為。
此外,那某還對老年人通過封建迷信的方式實施詐騙行為。2019年夏季,那某編造迷信謊言,在取得被害人曲某某信任后,告知被害人要用錢才能破災,詐騙被害人4萬元。2020年冬季,那某再次以迷信的話術,騙取被害人曲某某信任后,收取微信轉賬1.4萬元及現金1.5萬元,共計2.9萬元的“破災款”。
法院審理后認為,被告人那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騙取他人財物,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觸犯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構成詐騙罪。那某實施詐騙過程中涉及多名老年人,且不能說明詐騙錢款去向,認罪態度差,判處其有期徒刑十三年,并處罰金100萬元,責令其依法退賠被害人經濟損失。
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間,被告人高某、公某某打著辦理社會養老保險的名義,以交納1萬元或者2萬元即可按月領取1300元或2862元的養老金為誘餌,并采用辦理養老保險卡和銀行卡、先期定期按月向卡內打款的方式騙得被害人信任,先后騙得張某某、鄭某某等6名被害人89890元。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間,被告人高某自己或者通過他人介紹采用相同的方式,先后騙得趙某某、劉某某等10名被害人174114元。
法院審理后認為,被告人高某單獨或伙同被告人公某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隱瞞真相、虛構事實的***,騙取他人財物,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公訴機關指控罪名成立。在被告人高某、公某某的共同犯罪中,被告人高某系主犯,被告人公某某系從犯。根據二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情節和社會危害性,以詐騙罪判處高某有期徒刑七年八個月,并處罰金8萬元;判處公某某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并處罰金3萬元;責令被告人高某、公某某退賠被害人經濟損失。
法官提醒
老年人辦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應當到有關部門、專門網站、社區、村委會了解相關政策,到相關部門的辦事窗口、平臺依法依規辦理,為子女找工作,應當到正規招聘網站、招聘會應聘或到用人單位洽談,切勿輕信他人。對所謂的代辦養老保險、提供養老服務、投資養老項目等要提高警惕,涉及金錢交易時要與親友商量,不要投機取巧,不搞封建迷信,避免讓犯罪分子有機可乘。一些不法分子明知被害人不符合辦理養老保險的條件,謊稱可幫助未參保人員進行代辦服務,聲稱一次性補繳社會養老保險費即可享受養老退休金,在收到錢財后大多用于個人揮霍或攜款潛逃。在此提醒老年人,辦理社保養老業務時要先了解相關政策,通過正規途徑辦理,切勿輕信他人代辦,以免掉入詐騙陷阱;遇事多思考,如有可疑情況,應及時與子女溝通商議或撥打報警***,防止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