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郭霽瑤|北京報道
2020年9月,彼時53歲的“包工頭”老陳在廣東某城市結束了自己最后一個建筑項目,他算了筆賬,辛辛苦苦10個月不虧不賺。在老陳看來,這已是最好的結局。此后,他離開廣東回到四川的農村老家,結束了近30年的建筑行業生涯。這幾年,作為“包工頭”的他已見證了太多中老年工人離開工地,而這次終于輪到老陳自己收拾行李。
近年來,全國多地相繼出臺建筑業“清退令”,禁止60周歲以上男性及50周歲以上女性從事建筑施工作業,越來越多的工地已不見超齡工人的身影。
早在各地相關政策出臺前,已經有許多中老年農民工由于年齡原因,逐漸離開工地。而近幾年受疫情影響,各地復工受阻,也給諸多中老年農民工城市就業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離開工地、離開城市之后,這些人的出路在哪里?
多地出臺建筑業“清退令”,不能搬磚的農民工去往何處?
從2019年開始,各地先后出臺建筑業“清退令”,禁止60周歲以上男性及50周歲以上女性從事建筑施工作業。上海市明確規定,禁止18周歲以下、60周歲以上男性及50周歲以上女性三類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筑施工作業。天津市規定,因特殊情況確需安排或使用超齡建筑工人的,施工單位應當對超齡人員健康證明進行核驗,并根據項目情況合理安排工作崗位。
許多在工地上干了半輩子的超齡農民工,不得不另謀出路。今年65歲的孫克解就是其中一員,從上世紀70年代,孫克解就開始進城務工了,挖過煤、搬過磚、刷過墻,孫克解陸陸續續在外干了40多年。由于長期挖煤下井,他也染上了煤礦工人的職業病——矽肺病。2019年,想要給孫子賺奶粉錢的孫克解還想在河南繼續碰碰運氣,沒想到2020年疫情爆發,工作機會大大減少,而自己60多歲的年齡也讓他在找活的途中處處碰壁。
“政策規定一般是60歲以上不能進入工地,但實際上很多工地已經不要58歲以上的農民工了。”老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這幾年他根本不敢招大齡工人。
“外面活難做哦!一些工地看到我的年齡就不要了。”孫克解感嘆道。此后不到半年,孫克解就回了四川省南江縣的農村老家。回鄉的孫克解,重新撿起了鋤頭,回到了自己家那塊不到一畝的農田,種些水稻、玉米這類作物。
和孫克解一樣,蔡永太也曾是四川在外務工大軍中的一員,過去建筑業紅火的日子,據他所說,自己在工地上打混凝土“一年能賺個10萬元左右”。但今年已經63歲的蔡永太明顯感覺體力已不復當年,而在建筑行業這個一直以來被視為“體力活”的領域中,這一點無疑是致命傷。
眼看著“只出不進”的日子一天天過去,2022年5月,已經兩個月沒有找到工作的蔡永太決定離開北京,回到四川農村老家。“當時一些熟悉的工友也都回各自老家去了。”蔡永太說。
不僅是中老年農民工,甚至像老陳這樣的“包工頭”,也因為行業不太景氣和年齡問題,不得不離開工地。老陳說自己這幾年在外有兩大難處。一是招工難,“老的不能要,小的要不來”;二是回款難,他有一筆2007年的款到現在都沒要回來。
眼看著身邊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回鄉,老陳也開始把目光投向了農村,希望家鄉的土地能夠開辟出新的希望。
這樣的返鄉務農潮,在四川省南江縣農民工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眼中已并不稀奇。據南江縣農民工服務中心方面介紹,從年初到今年7月底,全縣就有4215名在外農民工返鄉,特別是從事建筑業的中老年農民工返鄉較多。
“我們這里返鄉后的中老年農民工主要從事金銀花種植與管護、茶葉種植、黃羊飼養,部分從事農業種植、打短工等。”該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回村之后,發現農活也并不輕松
然而,回到農村之后的田園生活,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順利,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村。
這些中老年農民工返鄉最初的感受,就是迷茫。雖說幼時種過地,但太久離開鄉村,一時不知如何開始。“剛開始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蔡永太說。
“都說賣蔬菜水果收益好,但我連基本的選種都不懂。做養殖,也需要資金投入。”蔡永太剛回村那會兒,經常被這些問題所困擾。
而孫克解所在的鄉村,稍微有一點知識的,都去種水果了。再就是種蔬菜,這些收益都還不錯。“我就自己種些糧食自己吃。”孫克解說。因為缺乏相關知識,他只能種植一些糧食作物。在風調雨順的基礎上,能保證全家人的口糧所需,但無法從中獲取額外的收入。
老陳在同一批返鄉的人中,算是文化水平比較高的。考慮到自己的土地離縣城比較近,他選擇了種植葡萄、李子、丑柑這類水果,消費群體面向縣城居民。但由于常年脫離土地,許多農業知識并不熟悉,只能邊種邊摸索。老陳回到老家剛開始種植葡萄,由于葡萄架搭得過低,地上的蟲很容易爬上架子,導致許多葡萄受病蟲害。第二年又因為施肥過程中力度沒掌握好,導致嚴重燒苗。
“種地需要***知識,村里年齡大的返鄉農民工,很多因為文化水平有限,所以對于選種、施肥這些方面不是很懂,種出來的菜也不怎么樣,有時候在集市上等一天也等不到別人來買。”老陳說,不像如今接受了高等教育的返鄉大學生,這些中老年返鄉人員大部分接受教育程度較低,農業知識欠缺,因此仍然面臨許多困難。
除了農業知識方面的缺乏,年齡所帶來的體力問題也在困擾著這群人。體力不僅是在外務工所需,也是做農活的基本條件。孫克解沒想到,自己因為體力跟不上而離開工地后,同樣也會因為體力的問題,面對土地力不從心。
孫克解家里種的是水稻,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插秧、收稻谷都需要一定的人力。對于有病在身的他來說,這些小時候熟悉的農活已變得艱難許多。“所以像打谷子、栽秧的時候,我還需要花錢雇村上的年輕人幫忙干活,基本上一天一人得給120元左右。”他說。
現實問題如何解決?
針對這些現實問題,一些基層***也實施了相應的舉措。
2022年5月份,回到南江縣公山鎮衛星村的蔡永太面對著家里早已荒廢的土地直發愁,他找到村支書李小玲,述說了自己的迷茫。李小玲幫蔡永太聯絡了村里的農民工綜合服務站,考慮到蔡永太年齡較大無法承擔體力耗費過大的農活,遂將其介紹到當地的農業產業園,從事金銀花管護工作。在上崗前,農民工綜合服務站也對蔡永太進行了包括修枝、嫁接等金銀花管護工作的***知識培訓。現在的蔡永太,每天有80元至120元不等的收入。
南江縣農民工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表示,針對近年來受疫情影響返鄉的中老年農民工,當地工作人員會在其返鄉后主動取得聯系,詢問對方的就業創業意愿和需求并記錄在冊。同時,將收集到的崗位信息通過村微信群、***群以及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推送相關信息,并點對點進行服務,幫助他們就業。截至今年7月30日,返鄉后成功就業的農民工有4005人。
此外,針對一些有返鄉創業意愿的中老年農民工,當地也有相應的支持政策。在城里做運輸生意的李培華一家,因為疫情原因,收入受到了嚴重影響,今年3月回到石光村,想要在村里找些出路。在與農民工綜合服務站交流中,工作人員了解到李培華有創業意愿,并具備養殖知識。為此,當地農民工綜合服務站組成了項目專家團隊,與李培華進行了深入交流,幫其分析市場、項目前景、地理環境等因素,經綜合判斷,在項目庫中找到適合他們自身的創業項目——黃羊養殖,并在其創業過程中,確定一名專員進行跟蹤服務,幫助辦理證照,協調創業擔保貸款等。據南江縣農民工服務中心介紹,截至今年7月30日,當地返鄉后成功創業的有198人,帶動就業1275人。
如今,蔡永太當起了當地金銀花產業園的管護員,對于這份工作,他表示相當滿意。8月5日上午,在與記者的***交流中,蔡永太開心地說:“真是非常感謝我們的人民***,能讓我們這些60歲以上的人還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帶領我們勤勞致富!”
責編|呂江濤
版式|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