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造”一棵高大搶眼的“假樹”,還是種一片惠及百姓的綠地?在“門臉兒”項目建設上,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砍掉估算千萬元的雕塑工程,改由各鄉鎮和部門揭榜打擂,“眾籌”建設休閑綠地。在這場多部門積極參與的“擂臺賽”中,作秀造勢沒有了,綠化效果凸顯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也更加深入人心。
拒絕造價千萬的大型雕塑
今年4月,圍場縣在國道233線和國道111線交叉處修建交通環島,這里是由國道進入縣城的“門臉兒”。這個“門臉兒”關乎初來者對圍場的第一印象,可謂十分重要。當地有關部門考察發現,有些地方會在這樣的“門臉兒”地段建設具有當地特色的大型雕塑。
什么能代表圍場縣呢?塞罕壩的“功勛樹”是其中之一。1961年,為解決沙漠南侵問題,林業部門計劃在荒涼的塞罕壩建設林場。苦苦探尋3天,卻沒找到一棵樹。失望之際,終于在冀蒙交界處發現一棵活著的松樹――它證明了樹木可以在這里成活。從這“一棵樹”開始,幾代塞罕壩人艱苦創業,建設起112萬畝林海,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這棵松樹也被稱為“功勛樹”。
最初,圍場縣有關部門打算在入城交通環島這個“門臉兒”處建一座高約61米的大型雕塑“功勛樹”。初步估算,造價高達1000萬元。太貴了,冷靜琢磨:“功勛樹”雕塑看上去氣勢雄偉,可花費太高,不符合“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這樣昂貴的雕塑不能建。
后來提出修改方案,那在這里建一處園林小品行不行?估算造價約300萬元。
還是太貴了。圍場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河北省深度貧困縣,2020年脫貧摘帽,縣財政還比較緊張。本著節儉務實的原則,縣里最終決定,把這處“門臉兒”建設成惠民休閑綠地。
眾籌建起簡樸的休閑綠地
這塊惠民休閑綠地怎樣建?縣里想出了新點子:面向各鄉鎮和部門揭榜打擂,“眾籌”共建。最終由圍場縣交通運輸局和燕格柏鄉扛起擔子,出資建設,燕格柏鄉的苗木企業參與設計方案。
今年5月1日,環島動工,當地的國企冀通公路工程公司志愿支援挖掘機等設備,把堆在附近的修路廢土再利用,做成起伏的“山嶺”。盛產苗木的燕格柏鄉提供苗木,挑出37棵油松代表全縣37個鄉鎮;他們還從當地河道撿來100多塊石頭,堆成兩座“山峰”。鄉干部帶頭上工地,鄉里自籌人工進行建設。縣交通運輸局組織干部職工70人,開展兩次義務勞動。
一座美觀實用的環島很快建成,休閑綠地生機盎然,與周邊的伊遜河、龍頭山相映成趣。記者看到,這里已成為一處獨特的綠色空間。
“我們就地自籌物料,干部群眾出工出力,半個月就建成了,折算下來費用不超過30萬元。”圍場縣交通運輸局負責此項目的石國維說。
讓艱苦創業真正生根發芽
圍場是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但是,“山綠城禿”“山綠村光”的情況過去一定程度存在。為改變這種狀況,縣里以建設入城交通環島這個“門臉兒”為契機,號召在城鎮鄉村植綠護綠。為吸引更多單位和園林企業參與建設、展示技能,今年6月縣里舉行“木蘭松”園藝景觀大賽,發起網上投票,助推擂臺賽越打越熱。其中,位于伊遜南路的一棵形似“功勛樹”的松樹,在比賽評比中獲得第一名。
原來,當年發現的那棵“功勛樹”位于姜家店鄉附近,至今枝繁葉茂。為更好弘揚塞罕壩精神,讓更多人了解塞罕壩幾代人艱苦創業的歷史,在圍場縣城伊遜南路與迎賓街交叉口,縣住建局和姜家店鄉在修建休閑公園的時候,從苗圃移來一棵與“功勛樹”外形相近的松樹,并在樹下設立宣傳牌,講述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樹林的變化。這樣把遠樹變成了近景,將生態課堂開到群眾身邊。“這棵樹是縣城的風景,也成為人們身邊的生態文明活教材,激勵全縣弘揚塞罕壩精神,走好‘二次創業’路。”圍場縣委相關負責同志說。
今年5月以來,圍場縣還發揚“艱苦創業、勤儉節約”的理念,通過揭榜打擂,在伊遜南路建成生態文明示范街。這條城中村小道被改建成平坦的柏油路,用木板邊角料建成的雙碳科普長廊,隨風散發著幽幽松木香。過去人人繞行的建筑垃圾場改建成“勵創園”,栽種本地花草樹木。位于伊遜南路與桃李街交叉口的另一處建筑料場則建成“新風園”,復建的地窨子、馬架子,向人們講述塞罕壩艱苦創業的故事。
共建共享讓人們享受更多綠色空間。今年春天,圍場縣開展全民義務植樹,社會各界捐苗22.8萬株,義務投工9萬多人次,植樹110萬余株。從進縣城的111國道到伊遜南路,圍場縣如今建成了26處休閑綠地。一路走來,孩子們玩耍嬉戲,許多居民在這里散步聊天,唱歌跳舞。一些年輕人來拍視頻,線上線下紛紛點贊。
不做面子做里子,勤儉綠色又惠民 。“今天依然需要艱苦創業的精神,做事要以百姓滿意為標準。”圍場縣委書記劉洋說,“我們要走好二次創業路,在弘揚塞罕壩精神、推進高水平生態建設、加快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上再建功立業。”
本期統籌: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