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鬼節的來歷這個問題,七月十四鬼節的來歷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鬼節又稱盂蘭節,中元節。鬼節的由來,眾說紛紜,在民間有不同的說法:
(1)中元節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因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會打開地獄之門,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稱鬼節,各地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2)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故鬼節又稱盂蘭節
(3)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點之前,鬼門是從大開到關上。古籍記載,這個時候,應該是游蕩人間的鬼魂回歸地府的最后限期。農歷的七月初二這一日是鬼門正式大開的日子,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各自享受人間為他們而準備的供品,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點前。
(4)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中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以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擴展資料:
1、鬼節禁忌:
(1)床頭掛風鈴
(2)非特定場合燒冥紙
(3)偷吃祭品
(4)吹口哨
(5)游泳
(6)亂看
(7)榕樹放在家門口
(8)拖鞋頭朝床的方向
(9)不可隨地勾肩搭背
一、鬼節源于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后,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于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于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二、“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保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
中元節,定于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鬼節、七月半。而傳說則是,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在上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的影響力遠比清明節大,但后來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直至在文革期間被取締,雖然隨著改革***,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不過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教育意義,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
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正月十五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擴展資料
中國其他三大“鬼節”
1、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上巳節西周時便存在,漢代正式列入國家慶典,晉代著名的“蘭亭***”即是上巳節的活動之一,唐代達于極盛,詩圣杜甫留下了“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名句。
然而到了宋代,上巳節越來越被邊緣化了,因其跟傳統的寒食節、清明節相距甚近。宋代朝廷規定,清明節各地均須祭掃陵墓,表示對亡靈的悼念,這是寒食節原有的習俗,而清明節親水、戴柳圈等,則是上巳節原有的習俗。再后來,清明節逐漸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大節,而上巳節則逐漸被人淡忘,所以,我們現代人不知道這個傳統節日也無可厚非。
2、清明節
清明節,不必多說,如今已經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值得一提的是,清明節跟其它三個“鬼節”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是根據公歷來算的,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定,大約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
3、寒衣節
關于寒衣節的來歷,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歷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后來又經過秦朝以及唐、宋、元、明、清等多個朝代的演變,最終將這天定為“寒衣節”。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除此之外,還有一段比較經典的“寒衣節”傳說,據傳說,孟姜女新婚不久,丈夫就被抓去修筑萬里長城。孟姜女千里迢迢來到長城腳下,為丈夫送衣御寒,誰知道丈夫已經累死,并被埋在城墻里,孟姜女悲痛欲絕,晝夜痛哭,終于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最終用咬破手指“點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遺骨,并用帶來的棉衣重新裝殮,懷抱著丈夫的遺骨,縱身跳海殉夫。長城內外便將農歷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流傳千年的這四大“鬼節”,你知道幾個?
導讀:鬼節是萬鬼出沒的日子,因此是一個有著諸多禁忌的節日,我們看多了關于鬼節的注意事項,卻從沒了解過鬼節的來歷,這怎么行呢?接下來和我一起去瞧瞧鬼節是怎么由來的吧。
鬼節源于釋迦穆尼佛的大弟子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品入口,即化為炎火,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終于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正受一群餓鬼的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于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使其受餓的母親終于得到了食品。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大家現在所說的“鬼節”。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重厲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后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中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以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鬼節介紹鬼節,顧名思義,與鬼有關的節日、祭祀鬼的節日。鬼是在人類蒙昧時期,對生命的一種延伸。東西方文化對于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鬼節有中西之分,在中國有很多鬼節,分別有七月半,清明節,三月三,十月初一等。西方鬼節中有墨西哥鬼節等,但最著名的是萬圣節。此詞條將詳細介紹中外各個鬼節的起源文化等內容。中國鬼節三月三: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里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鬼節為什么不能戴紅繩紅繩雖有辟邪驅鬼的作用,但相對來說,戴紅繩也使你與陰界有所相交。平時戴紅繩能起到驅鬼作用,但你在鬼節戴的話,就猶如黑夜中那唯一亮著的一盞燈一樣耀眼了,紅繩能起的作用也就很勉強了,所以在鬼節不可以戴紅繩。
七月半鬼節的來歷每年夏歷七月十五這這天,是中國傳統中的重要節日——中元節,但是,“中元節”是中國道教的叫法;夏歷七月十五這天,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民間則稱之為“鬼節”。當然,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及其民間的鬼節,既有不同的表達形式,但是,這三節又有祭祀祖先和崇尚忠烈的共同文化內涵。一,道教的“中元節”按照道教的文化邏輯,一年的時空應該分成上下陰陽兩半,而且,中國道教認為養育世界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將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這里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這里說的“官”,不是指人間官員的“官”,而是指意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類似于中國圍棋對奕中的“官子”的那個“官”。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于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論”。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中國道教不同于世界上的的許多宗教。世界上的許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樣講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體,這使得宗教傳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中國道教傳教的目的很明確,道教傳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傳播道德倫理是“因材施教”的。對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經》的道理,對那些智慧不夠或者沒有多少時間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倫理建設的人,就采取編寫故事去說明道理,“寓教于游樂”,就是來源于中國道教的傳教***。中國道教的“中元節”,其實主要是傳播道德倫理的節日,也就是倡導人們在這天注重修德。中元節這天,有思想和有時間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學習老子的《道德經》,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對于一般教眾,道教則創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樂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個叫做陳子禱的人與龍王女兒結婚,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個孩子,這“三官”主管人間的賜福、赦罪、解厄三個任務,他們法力無邊,分別要在這三天到人間巡游,檢察人們的道德品質是否好還是壞,對于那些道德品質好的人,他們就給予賜福,否則,他們就要降罪。但是,中國道教又是一個很寬容和隨時給予人轉變更新自己的機會的宗教,所以,“中元節”并不僅僅是個獎勵善良和懲罰惡劣的的節日,而主要是個“赦罪節”,所以,“中元節”又是中國節日中的“懺悔節”和“贖罪節”,一年中有罪過的人可以在中元節這天通過各種儀禮去檢討自己和請求天地人的寬恕。二,佛教的“盂蘭盆節”傳說,有個叫做目蓮的人做夢,他夢見自己去世的母親淪落在餓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飯給母親,卻屢屢不行。木蓮將此事告訴佛,佛勸他供養僧眾多行善事,以解脫母親在陰間的罪孽,木蓮在七月十五這天作盂蘭盆(梵意為“解救倒懸”),于是,佛教僧眾集體為木蓮母親念經超脫,使得其母脫離了苦海。由此可見,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有兩層涵義,一是教育人們要供養宗教僧眾,二是教育人們多做善事超脫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三,民間的“鬼節”七月十五為“鬼節”,這大概是因為民間人們要在七月初一到十五這半月的時間中給先人燒紙錢和祭祀,這種人魂對話的氣氛,使得人們產生了鬼的節日之說。中國民間鬼節中,七月初一為開鬼門,死去的先人就要魂歸人間檢察后代們是否善惡,后人也要乘機祭祀他們;七月十五,為鬼節。過了七月十五,就關鬼門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還沒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游魂人間。……應該說,中國的鬼文化相當發達,我們不能夠簡單將其說成為是什么封建迷信而一桿子打倒,其中蘊涵著很深刻的道德觀,其也曾經對中國道德倫理建設起到過很重要的作用,也對拉動一方經濟和就業產生過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以前常見的紙火香燭業,就解決了一批人的就業問題。而像酆都鬼城,則從古至今都是旅游勝地,給重慶豐都一帶帶來了很大的經濟發展機遇。由于中國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和民間的鬼節都帶有獎善罰惡和祭祀先烈及其提倡忠孝等共同文化內涵,所以,自唐宋以后,七月十五還被一些地方***和家族借用,搞成了集體祭祀先烈和忠孝大德之人的節日,這就是說,中國歷史上,七月十五,又是個祭祀國家和地方的忠孝大德之人的日子,這里說的忠孝大德之人,并不僅僅是指家庭倫理范疇中的忠孝之人,還是指意那些歷史上曾經為國家、集體、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國家地方安全作出過杰出貢獻的人。人們都知道,世上本無鬼,人們心中的鬼實際上是活著的人對死去的親人思念。在土鄉,崇鬼敬鬼習俗十分濃厚。在歷史發展的長河里,每一個家庭不知失去了多少個親人。他(她)們離開人世,到那不可捉摸的冥冥世界。痛失親人當然是最傷心的最痛苦的事情。為了寄托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土鄉人把這美好的思念的情誼放在七月凌晨的日子里。因此,對于過七月半這個美好的日子,祭奠冥世親人,寄托自己的哀思,是土鄉人最莊嚴隆重的習俗。七月半,即七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早早地就起了床。到山上摘來一大把桐油葉,用于包裹練好的糯火粑粑。粑粑包好后,放在鍋子里蒸熟,然后放在堂屋中的大方桌上,祭祀親人。桐油葉包裹的粑粑,柔軟細嫩,噴灑著一種悠悠的桐油葉清香,祭完祖宗親人后,方可讓大人或小孩吃,這時,一家人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夕陽西下后,每家每戶都在全力以赴地準備好為死去親人的錢紙香燭,并用紅紙莊重的寫上每個死去親人的名字,然后放在地上和錢紙香燭一起焚化。為了使每個死去的親人都拿到一筆豐厚的禮品,在燒化紙錢時,必須按照親人輩份的大小和死去的早晚順序擺好,每人可拿一堆,每堆錢紙上都要擺好事先寫好的名字,這樣就不會錯亂。在燃燒紙錢的同時,寨子宗廟的祠堂里,正在舉行隆重的祭鬼節燈會。在族長主持下,把扎成各種形形***的鬼燈和神燈按順序擺好。主要有鬼王燈、鐘旭燈、冥王燈、判官小鬼燈、牛頭馬面燈。在神堂里主要有觀音燈、羅漢燈、三星燈、三才燈、南極仙翁燈、玉皇燈、王母燈、瑤池燈等等。這些形式各異大小不等的扎燈,一律按照大小擺好,然后由土老司念咒祭祀。法事完了之后,就把這些扎燈和錢紙香燭一起燃燒掉。全寨子各家各戶的長者,在上面貼上自己祖宗祖先的牌位,端回家中在神坎上放好。七月半祭鬼節也就到此結束。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鬼節”中元,佛教中稱為“盂蘭節”。相傳到了這一天,閻羅王就會打開地獄之門“鬼門關”,讓關押的鬼類出來自由活動,直至七月結束才回歸地府。因此,民間便盛行在這段時間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招魂,燒冥錢元寶、紙衣蠟燭,放河燈,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災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氣。
許多人都不知道中國“鬼節”的由來,實際上,“鬼節”源自佛教“盂蘭盆會”。相傳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雙亡,他十分思念自己的母親。等到修成之后,他便用天眼通察看地獄,尋找自己的母親,結果發現母親已墮入餓鬼道,食物入口,便化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目連很心痛,便去向師尊釋迦牟尼請求解脫之法。釋迦牟尼訓示道,由于你母親生前罪孽深重,死后墮入餓鬼道,萬劫不復,如要解脫,非你一人之力可為,須***眾人力量,方可化解。于是目連歷盡艱辛,廣集僧眾比丘,于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場盛大的法會,超度地獄亡魂,終于使母親脫離苦海。
盂蘭盆是印度梵語“倒懸”的意思,本來這個節日與中國的中元沒有關系,但剛好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這一天,于是“盂蘭盆會”的故事與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許多中國化的元素,比如與儒家的孝道思想結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鬼節中元。
中國的鬼文化源遠流長,在原始社會,人類崇尚萬物有靈思想,《禮記·祭法》載:“大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曰命。萬物死曰折,人死曰鬼。”到后來,鬼的概念越來越清晰地從萬物有靈論中分化出來,形成獨特的文化,構成了龐大的鬼魂體系,如地獄、冥君、十殿閻王和判官、黑白無常、牛頭馬面、孟婆等冥吏,并集中反映在民間的習俗、節日和鬼故事里。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后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保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關于鬼節祭祀的鬼魂,一般分為兩種:
一種是惡鬼,就是非正常死亡的鬼,比如殺死、溺死、燒死、吊死等鬼魂,民間稱為枉死鬼。惡鬼是鬼魂思想中出現較早的概念,它是原始人類對死亡恐懼的直接反應。原始人對兇死者的鬼魂是相當恐懼的,往往對其進行不同的喪葬儀式,沿及至今,民間還有兇死者不得輪回轉世而成孤魂野鬼或打入枉死城永世不得翻身的說法。這類鬼怨氣最重,常常出來為禍人間。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又在惡鬼里加入了道德觀念,即生前造下罪孽或做過昧心事,死后也要打入惡鬼行列。佛教“盂蘭盆會”主要就是超度這些惡鬼,讓其減輕罪孽,化解怨氣,從而減輕痛苦。
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善鬼”,主要是死去的祖宗和親人,這類鬼魂祭祀是祖先崇拜的體現。在原始社會,善鬼的概念與惡鬼是幾乎同時出現的,人們認為,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鬼魂非但不會害自己,而且還會在冥冥之中成為本氏族或后代的保護力量。這種思想對中國鬼文化的祭祀和喪葬習俗有很深遠的影響,比如清明節和鬼節的祭祖活動,通過儀式,招回死去親人的鬼魂來享用祭品,并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
中國的鬼節與西方的鬼節“萬圣節”不同,現代的“萬圣節”幾乎變成了一個特殊意味的狂歡節,其本身也并不具有緬懷先祖的功能,而中國的中元鬼節,則更具有嚴肅性和孝教性,并產生不少禁忌,比如在鬼節里,不能獨自一個人去河邊,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這一天不能開工奠基,商店和工廠也不選擇在這一天作為開張日子等等。
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