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對于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和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撫有蠻夷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意思是說,架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撫有蠻夷,以屬華夏。”
譯文:篳路(輅)是荊柴做的大車,藍縷是襤褸的衣衫。當年的楚國先民,就是穿著破衣,拉著柴車,開墾了山坡林地。創建了楚國,創立了積極進取、革故鼎新、***融合、至死不屈的楚文化精髓。
相關典故
秋的時候,鄭國是個小國,處在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兩個大國之間,晉國和楚國為了爭奪鄭國,之間產生了很大的矛盾。鄭國既害怕楚國,也不敢得罪晉國,處境十分為難。
一年春天,楚國攻打鄭國,鄭國抵擋不住,只能向晉國求和。晉國得到消息后,便立刻派兵救援鄭國,抵抗楚國,目的是想讓鄭國歸附自己。
可是晉國還沒有度過黃河的時候,就得到消息說鄭國已經屈服投降了,楚軍也準備勝利收兵了。這時,晉軍的中軍主將林父等部分將領主張停止進軍,而中軍副將先縠則主張繼續進軍,兩方發生了爭執,相持不下。
鄭國派人到晉軍營中去聲明:“我們鄭國向楚國求和,不過是為了不致亡國,絲毫也沒有對晉國不友好的意思。”還說:“楚軍輕而易舉地得了勝利,因此驕傲了,部隊也放松戒備了。你們如果趁此追擊,加上我們從旁助戰,定可把楚軍打得大敗。”
下軍副將欒書說:“不行,楚國經常教誡全國軍民,要發揚他們祖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勤儉建國,艱苦奮斗。有什么理由說他們驕傲了,放松戒備了?”
“況且鄭國勸我們攻打楚軍,其實也并不是真心向著我們。要是我們打勝了,他固然會討好我們,要是楚軍打勝了,他還不是又要向楚國投降。我們怎么可以相信鄭國的話呢?”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意思是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開疆拓土創業艱苦。出自《左傳》與《史記·楚世家》:“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記載。
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
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訓之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孔穎達正義:以荊竹織門謂之篳門,則篳路亦以荊竹編車,故謂篳路為柴車。
方言云:楚謂凡人貧,衣破丑敝為藍縷。藍縷謂敝衣也。后比喻創業的艱苦。
連橫臺灣通史序: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
亦作蓽路藍縷﹑蓽露藍簍﹑篳路襤褸。
形容創業的艱苦
讀音[bìlùlánlǚ,yǐqǐshānlín]
出處《左傳》
近義詞:創業維艱[chuàngyèwéijiān]開創事業是艱難的。
背景:上古時期,楚族因受中原一些部族的歧視,逐漸南移,到了商代中期,他們聚居我國南方的湖北荊山一帶,成為殷商王朝的方國。但仍然受到中原人的歧視,商王朝還經常向他進攻掠奪。特別是商朝末年,商紂王驕奢淫逸,寵信妖姬佞臣,殺害忠良,對各諸侯、方國橫征暴斂,搞得朝綱不振,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居西歧山的西伯姬昌積極訪聘高賢,招納勇士,準備討伐紂王,拯救蒼生。各路諸侯聞訊,紛紛歸附。
釋義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示例~,孫公既開其先;發揚光大,我公宜善其后。(蔡東藩、許廑父第九回《民國通俗演義》)
穿著破衣拉著柴車,開墾了山坡林地,在外面不顧風雨地辛苦奔波,努力前行。
篳路藍縷,漢語成語,拼音為bìlùlánlǚ,意思是指駕著簡陋的柴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辟山林道路。形容創業的艱苦。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
成語出處
《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撫有蠻夷,以屬華夏。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譯文
篳路(輅)是荊柴做的大車,藍縷是襤褸的衣衫。當年的楚國先民,就是穿著破衣,拉著柴車,開墾了山坡林地,創建了楚國,創立了積極進取、革故鼎新、***融合、至死不屈的楚文化精髓。
【近義詞】蓽路藍縷、風餐露宿、寢苫枕塊、櫛風沐雨
【反義詞】輕而易舉、養尊處優、坐享其成
篳路藍縷的近義詞
風餐露宿,漢語成語,讀音為fēngcānlùsù,在風中吃飯,露天睡覺。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出自《將至筠先寄遲適遠三猶子》。
成語出處
宋·蘇軾《將至筠先寄遲適遠三猶子》詩:“露宿風餐六百里,明朝飲馬南江水。”
譯文
遙遠的路途中露天睡覺,在風里吃飯,明天就將到達南面的長江來飲馬。
【近義詞】櫛風沐雨、草行露宿、餐風飲露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旅途艱辛
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