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5是多少錢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關于5w是多少錢的知識,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5,001.79元是5001.79元錢
那個逗號“,”是千位分隔符
可以去掉不影響數值
0.05是5分錢,0.5是5角錢,0.55是5角5分錢,1.2是1元2角錢,0.50是5角錢,1.50是1元5角錢,0.10是1角錢。
擴展資料:
在人們長期使用人民幣的過程中,“角、分”這兩個計量單位被重視過,也被忽視過。以前因為物價低,絕大多數商品都是按照幾毛錢、幾分錢來賣的,很多人兜里都會有一分錢和一毛錢的硬幣,因為那個時候幾分、幾毛也可以買很多東西,所以“角和分”都是被重視的。
但是漸漸地,隨著物價的上漲,絕大多數東西都是按照元來賣的,就像是曾經幾毛錢一斤的東西,現在都變成了幾塊錢一斤。于是,人們紛紛開始忽視“角和分”,就好像一個商品賣10.13元的時候,現代人普遍都會說這個商品賣10元錢。這就是人們長期使用人民幣的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到了現在,“角和分”不被重視,人們紛紛以元為計量單位。
但事實上,在中國人民幣的體系剛剛建成的時候,“角和分”比“元”更被人們重視,這就要追溯到人民幣“元、角、分”這三個計量單位的起源了。
古代的中國向來以黃金、白銀為貨幣,那個時候的計量單位的是“兩”。到了康熙晚期,幾十種外國銀幣流入中國,早期是西班牙的“本洋”,后期是墨西哥的“鷹洋”。
到了近代之后,古代的貨幣制度逐漸瓦解,流入中國社會上的外國銀幣開始廣泛流通,銀幣被視為銀塊,一開始使用時人們依舊改變不了習慣,與銀兩一樣稱重、顏色。后經多方驗證,人們得出結論:同種類外國錢幣的重量、成色相同,可以放心使用,所以外國錢幣逐漸被以“枚”計值。
此后,人們從形狀角度出發,將銀幣命名為銀圓,原銀兩制的單位量詞兩、錢、分、厘等已經不適用,所以名詞“銀圓”派生出量詞“圓”。到了宣統二年,“圓”取得了國幣單位地位。
再到后來,因為“元”“圓”兩字讀音相同,元筆畫簡單,民間也就以“元”代替了“圓”。但是當時流入中國的不止大枚的銀幣,也包括與銀元配套的小額銀元。而且絕大多數普通人手里都沒有幾塊大枚銀元,反倒是小額銀元使用率更高。
于是,民間將比銀元小一個單位的錢稱為角子、銀角子、銀毫,所以輔幣單位“角”由此發展而來。而“分”的本意為分別、分開,后來引申指被分開后的部分,引用到貨幣上,一元的百分之一被稱為“分”。因此,“角和分”也就誕生了。因為當時絕大多數普通人只用得起小額銀元,所以當時“角和分”更加被重視。
而到了現代,在“元”成為了最常用的人民幣計量單位之后,人們普遍還會把“一元”叫成“一塊”。這其實也和當初的銀元有關,因為一開始的銀元被叫做銀塊,“塊”被被視作銀塊稱量使用。雖然后來銀元不被稱重了,但是“塊”這個叫法還是被保留了下來。
錢是一種度量衡單位,市制(適用于中國大陸):1斤=500克,1斤=10兩=100錢。
香港在香港,由于當時仍然為英國殖民地,并沒有受此次改革影響,民間仍然沿用清朝時的庫平制(和英制、公制同時使用)。特別是部分重量單位:“1斤(正式名稱是司馬斤,相當于604.79克)=16兩、1兩=10錢、1錢=10分”等換算仍被廣泛用于糧食和貴金屬買賣中至今。
單位換算這里市制單位分為兩種,一種是古代的單位(這里以明代的單位制度為準,因為目前在香港仍然在使用,有一定參照性)。一種是我國1929年標準化之后的單位,成為新制。
中國大陸:
一部分市制在現代中國大陸仍舊被使用。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77年5月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管理條例(試行)》規定。
在大陸地區“市制”計量逐步被淘汰使用,現今流行于民間的計量單位主要有:計量面積的“畝”、計量長度的“尺”和“寸”、計量重量的“斤”和“兩”,其他計量單位極少使用。
新加坡5角錢的硬幣上面會寫50,而不是只寫5
而且新加坡也沒有面值5塊的硬幣
所以你那個肯定是5分錢的,價值人民幣兩毛多
還有問題的話歡迎追問
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