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對于我們到底多少呀和我們一共有多少人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獵戶座陰謀
簡介:
視頻證實了我的猜測我們不是地球上第一個文明。也不是最后一個我們是在重復著以前文明的所做的任何事.我們現在擁有的東西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同時我們也在重復著前幾個文明的毀滅之路我們終將逝去一切!
本片既不是紀錄片,也不是科幻片,而是...發生在身邊的不為人知的事實....
非常有含義的的短片,短片中并不都是真的,而是在以某種方式告訴你,身邊有很多被隱瞞
的事實......
都是些什么量子論、物質、真理這一類東西。然后討論了比如真相,記憶,眼睛,大腦等等深奧的話題。
首先如果從唯心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有點像叔本華的一本書名:《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影片中也介紹到:實驗表明,我們的大腦,根本不能區分記憶和現實,兩者的神經反應是相同的。既然無法判斷,誰又知道我們看到的是不是事實呢?
而從唯物的角度來看,很多人可能會說到:這部電影是偽科學披著科普的外衣。信仰是成為不了科學的,而這部電影在把信仰美化成科學。
此時此刻,我想起了康德的一句話:“形而上學要么是科學,要么就什么都不是”——《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說了這么多,其實就用莊子一句話就解決問題了:”朝菌不知晦朔“,意思是:朝菌是朝生夕死,所以它不知道陰歷的月初月底。
我們人類豈不是一樣,以我們有限的人生來去探求無限廣博的世界,我們又到底能知道多少呢?
不過上面那句”朝菌不知晦朔“還有引申含義:意指生命短暫,總會錯過一些美好的東西。
少年們,讓我們把握現在吧!
鏈接:
提取碼:1i79
《我們到底知道多少?WhattheBleepDoWeKnow!?》
導演:WilliamArntz、BetsyChasse、MarkVicente
編劇:WilliamArntz、BetsyChasse、MatthewHoffman、MarkVicente
主演:瑪麗·瑪特琳、伊蓮·亨德里克斯、約翰·羅斯·鮑伊、RobertBaileyJr.、巴瑞·紐曼、拉里·布蘭登伯格
類型:劇情、喜劇、紀錄片
制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德語、西班牙語
上映日期:2004-04-23
片長:109分鐘、113分鐘(德國)
又名:關于宇宙你知道個X、Whatthe#$*!DoWe(K)now!?、SacredScience
阿曼達(瑪麗·瑪特琳MarleeMatlin飾),一位離婚的普通攝影師。她每日的生活平淡又死氣沉沉,直到一日她經歷了一段猶如“愛麗絲夢游仙境”般奇妙夢幻的時光。影片驚人的視覺特效讓觀眾置身于阿曼達的神經世界里,一覽微妙的細胞、分子甚至是量子世界。影片采訪了多位著名學者,討論關于真相、記憶、眼睛、大腦等深奧的話題。
本部標新立異、別出心裁的影片《我們到底知道多少?》,融合了紀實、劇情、視覺特效、動畫等多種表現手法于一身,充滿著量子論、物質、真理等一系列深奧玄妙的概念,構建出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量子世界。在這個看似稀松平常的未知領域里,到底何為真實。?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國總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大陸31個省、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26583萬人,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78萬人;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44萬人,臺灣省和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人口為2228萬人。
國家統計局測算數據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3億(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s占世界總人口的21%。由于實行計劃生育,中國13億人口日的到來推遲了4年。
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直是中國國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后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
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后,達15億左右。
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于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上述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中國將迎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龐大的人口數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多方面影響,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帶來沉重的壓力。
正是因為人口太多、增長太快,中國才實行計劃生育,那么中國人口到底有多少?很多人認為,由于農村大量超生隱瞞,中國實際人口早就超過15億,甚至達到16億了。其實筆者在《要是當年中國不實行計劃生育會怎么樣?》一文已經分析,即使1980年就徹底停止計劃生育,最夸張估計,到2005年中國人口也不可能達到15億[1]。
統計數據最權威的要算國家統計局了,2006年9月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05年底中國總人口已達到13.07億人,比2000年底時增加了4050萬人。這是經過2005年底進行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工作后,匯總出的最新數據。
但是,在2006年8月底出席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總結表彰暨技術業務總結研討會時,國家統計局局長指出:“目前人口調查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全國人口數大于各地匯總數。多年來這個問題不僅沒有解決,而且還有逐年擴大的趨勢?!?/p>
2003年時統計局經過自己調查測算的全國總人口數為12.92億人,而各地匯總數只有12.60億人,兩者差距3200多萬人;2004年這一差距竟然進一步擴大到4600多萬人[2]。就是說2005年底的13.07億人口有超過4600萬的水分,實際各地匯總人口只有12.6億。與筆者在《從統計數字看調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的推測完全一致[3]。
4000多萬中國人哪兒去了?國家統計局認為主要是流動人口問題,各地都從本地的角度考慮,不希望人口數高于戶籍人口和規劃指標,以致影響人均指標和政績。但是國家統計局2005年的調查發現2005年底流動人口數只有1.47億人,這1.47億人口能夠誤差4600萬?
其實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水分開始于2000年之前。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總人口只有12.426億。這個數據比1999年國家統計局公告的1999年年底總人口少1648萬,比1998年年底少549萬。于是按照人口普查辦公告的1.81%漏報率(卻不考慮重報)進行校正,將這個數據修正為12.658億。就是說2000年人口水分就已經有2322萬。
對于1990年代以來的超低生育率,人口學界也認為是2000年人口普查漏報。將生育率修正成1.8,成為“堅持計劃生育不動搖”的依據。
2000年人口普查的1.81%漏報率到底準確不準確呢?漏報是否嚴重?我們比較一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4]、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5]、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6]。其中第三、四次人口普查由于當時流動人口不多,被人口學界公認是很準確的。
2000年、1990年、1982年人口普查歷年出生人口數(萬)
近年每年兒童死亡40-50萬人,自殺29萬人左右,事故死亡13萬左右。根據1990年全國生命表(兩性合計),每1000個出生嬰兒大約有5.4%的人在25歲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歲之前死亡[7]。平均每年死亡0.22%。
從上表可見,1945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2000年時候的10-55歲),2000年人口普查為91618萬人,1990年普查為90759萬人,2000年普查反而比1990年的人口普查多出859萬(照道理說,2000年普查應該減少1997萬才是,因為這10年共有2.2%左右的死亡人口),說明重報多于漏報2000多萬。
1945年到1982年人口(2000年時候的18-55歲),2000年人口普查為73097萬,1990年普查為73192萬,1982年普查為73677萬,2000年人口普查只比1990年普查少94萬,比1982年普查少580萬。依照每年死亡0.22%的比例,1982年的73677萬人口(0-37歲)到2000年的時候會減少到70750萬;1990年的73192萬人口(8-45歲)到2000年的時候會減少到71582萬。但是2000年的時候1945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卻還有73097萬,說明重報多于漏報,18-55歲人群凈重報2000萬左右。
人們擔心流動人口導致漏報增加,但其實流動人口越多就越容易重報。比如城市晚上大街上空曠曠的,人都靜止在家里,挨家挨戶計算人口,能夠比較得到準確的數字(就像1982年、1990年的人口普查);白天人都離開家,這個時候計算人口,一個人在蔡鍔路被數了,到中山路又被數一次,到黃興路可能還被數一次,當然另外一些人可能沒有數到,但是被重數到的概率畢竟比沒有被數到的概率大。同樣的人口,只要動起來,就會給人城市人滿為患的感覺。
中國流動人口主要是18到40歲的青壯年,那么我們看看2000年18到40歲人口(1960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這個年齡段2000年人口普查為50555萬,1990年普查為50196萬(到2000年應該減少2.2%),1982年普查為50324萬(到2000年應該減少3.96%),2000年人口普查反而比1990年普查多359萬(邏輯上應該少1104萬),比1982年普查少231萬(邏輯上應該少1993萬),說明2000年普查重報明顯多于漏報(凈重報1000多萬)。
有人說低年齡組存在嚴重漏報。我們再看看低年齡組的漏報情況。1990年普查顯示0-9歲人口(1981年到1990年出生)共有21578萬,2000年普查顯示這個年齡組人口為22743萬,比1990年普查多出1165萬,每年多出來116萬,似乎1990年0-9歲人口漏報5.4%。但是2000年后歷次年度1‰人口抽樣調查卻支持1990年普查結果,提示2000年對于1981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有重報。2003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1984年到1988年人口為10664萬,比2000年普查的11379萬少716萬,每年少143萬;2002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1983年到1987年人口為10252萬,比2000年普查的10928萬少676萬,每年少135萬;2001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1982年到1991年人口為22339萬,比2000年普查的22839萬少499萬,每年少50萬。結合三次1‰人口抽樣調查和兩次人口普查,發現1990年普查的低年齡組凈漏報也不嚴重。
再拿1982年0-9歲年齡組(1973-1982年出生)為例,1982年普查顯示該年齡組為20544萬;1990年普查顯示為20700萬,比1982年只多出156萬,每年多15.6萬;2000年普查顯示這個年齡組為20444萬,比1982年普查少100萬,每年少10萬。就是說1982年普查的低年齡組也是準確的。
有人根據小學在校人數來推測生育率,說1990年以來的出生人口有漏報,將生育率修正成1.8。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毛入學率的分母。
小學毛入學率=小學在校學生總數÷小學校內外學齡人口×100%。
由于有留級等現象,毛入學率往往大于100%(發達國家也在103-110之間)。我國小學毛入學率:依照《中國教育事業統計年鑒》或《中國教育統計年鑒》資料,我們小學毛入學率在104-110%之間[8];但是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我們小學毛入學率在120%左右[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認為中國小學毛入學率在115-120%[10]。廣少奎等國內學者也認為2001年中國小學毛入學率是123%[11]。地區越發達,小學毛入學率就越接近100%,但是北京市朝陽區2000年都還是123.6%[12],那么全國小學毛入學率在120%是可信的。
地方***(比如北京朝陽區)的局部抽樣可以掌握準確的毛入學率,但是國家教育部只可能掌握毛入學率的分子(小學在校學生總數),不可能掌握分母(小學校內外學齡人口),教育部的分母來自計生委和國家統計局(經過“修正”了的)。因此要是依照小學在校人數來推測出生人口的話,必然導致15-20%的虛高。
等于是教育部從計生委借來分母,而人口學家又從教育部借來分子來推測分母,等于將計生委的分母拿回去了,其結果當然與計生委和統計局的一致。
有些學者用小學招生人數來推斷中國的生育率,認為第五次人口普查有漏報。我國小學入學年齡是滿6歲,由于入學時間是9月,意味著最小的是6歲,最大的接近7歲,大多數人已經超過6.5歲?!吨袊逃聵I統計年鑒》和《中國教育統計年鑒》顯示,中國1990年以來小學平均新生年齡為6.9-7.0歲。因此小學新生相當于7年前的出生人口。我們比較一下小學招生人數與人口普查出生人口的差別。
1990年普查顯示1990年出生只有2322萬,2000年顯示有2621萬,如果說是1990年漏報的話,那么為什么單獨那一年數字突然變化那么大,而1989、1988年卻沒有那么大?因此1990年的出生暫不考慮。從上表可見,199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生人數比小學招生人數比少8-20%,尤其是1994年以來普查出生比招生少15%-21%??磥砺﹫髧乐?。但是需要考慮另外一些因素:
1、一年級也存在重讀現象(雖然這個比例在降低)。
2、我國小學凈入學率不斷升高,現在已經在99%以上,綴學率不斷下降。
3、農民工孩子的流動性:1990年代雖然有農民工,但是當時他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農村,隨著國家政策的放松和民工學校的建立,以及城市學校因為小學人數劇減而招生民工子女,使得農民工孩子在2000年之后大量進城。農民工的流動性也就導致他們孩子的流動性,在農村學校入學一次,幾個月后在城市A小學入學一次,再過幾個月又在城市B小學入學一次。
4、隨著城市化的進程,進城年輕農民工的數量增加,幾年前進城的年輕民工結婚生子的孩子到了入學年齡,進城的民工孩子的絕對數也不斷增加。
因此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994年以來的出生人口漏報并沒有想象的嚴重,有10%的漏報就不錯了。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2000年生育率只有1.22,那么加上10%的漏報,生育率也只有1.3,遠沒有人口學界和統計局所認為的1.8。即便真的有20%的漏報,生育率也不到1.5。
就算2000年以來每年出生1283萬左右有10%的漏報,那么也只有1411萬,比統計局修正的1711萬要少。
就是說,即便低年齡組有一些漏報,但總體來說,重報遠遠多于漏報,2000年人口普查的12.426億人口本身就有水分,就不應該修正成12.658億。
那么我們再來看2000年之后的人口水分為什么逐年上升。2001、2002、2003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0-4歲人口分別為6938、6581、6413萬,平均每年分別出生1388、1316、1283萬,這些數據是連續一致的,也與2000年人口普查是一致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但是人口學界認為是出生漏報,將生育率修成為1.8左右,經過修正后,2001、2002、2003年的0-4歲人口變成了9287、8896、8553萬,每年出生人口比客觀數據多出450萬左右。2000年到2005年又虛報出2270萬左右,加上2000年本身的2322萬,總水分就達到4600萬,這就是現在客觀數據與公布數據的差值!
筆者在《從統計數字看調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采納統計局總人口(2005年底13.0756億)推測中國今后人口高峰在13.4億[3];但是既然2005年底只有12.6億人口(甚至可能不到12.6億),那么要是不停止計劃生育的話,中國人口高峰估計連13億都難以達到。那么意味著中國人口結構嚴重畸形,未來養老金和勞動力的短缺遠遠比目前的認識要嚴重。
給分吧?。。?/p>
關于我們到底多少呀的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