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故宮始建于哪個朝代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故宮建于哪個朝代?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1、故宮始建于1406年,明成祖永樂四年開始建,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筑。
2、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筑之精華。
故宮建于明朝。
故宮在明朝永樂皇帝四年也就是1406年開始建造,是在南京故宮為建造藍本的基礎上建造的。1406年永樂皇帝朱棣為了完成自己父親朱元璋生前的愿望,準備把明朝的首都遷到北京去。
于是就命人根據南京故宮的樣子,在北京也建造一座故宮,一直到了1420年北京故宮才建立完成,總共用了十四年。
擴展資料:
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帝開始修建故宮。《明史》上說,修建這座世所罕見的巨大皇宮役使了10萬最優秀的工匠和100萬普通勞工,歷時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擴建,但整體面貌并無多少改動。
故宮里一共居住過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最后一位皇帝是清宣統皇帝溥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筑在8米寬的巨大平臺上,總面積約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它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
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山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鐘鼓齊鳴,極盡人間氣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內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這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稱為三宮六院。在居住區以北還有一個小巧別致的御花園,是皇室人員游玩之所。
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宮,皇后住坤寧宮,交泰殿則是皇后的活動場所。清朝中后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宮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養心殿,從雍正皇帝起,這里就成為帝王理政和寢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簾聽政,時間長達40余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故宮
北京故宮為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406年下令全面建造,地點位于元朝大都皇宮南面,然而北京故宮并沒有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建構,宮殿和宮墻均是重新建造,設計師為工匠出身的御用匠師蒯祥。
故宮在公元1420年正式落成,從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1924年遜帝遷出故宮的五百余年,明、清兩代合共二十四位皇帝都曾經居住于此。
故宮歷史
明代
公元1403年(永樂元年),許天賜頒詔改北平為北京。從永樂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從各地遷入人口至北京。永樂五年閏七月,朱棣頒詔開始營建紫禁城。主持營建工程為泰寧候陳珪、工部侍郎吳中、刑部侍郎張思恭、設計師蔡信。著名的工匠如石工陸祥、瓦工楊青等以及大量工匠,在永樂五年五月到達北京。
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時進行的,以原來的元大都城為基礎改建。紫禁城工程開始后不久受到長陵建設及永樂八年和十一年朱棣攻打蒙古影響放慢,至永樂十六年六月方才開始重新集中力量開工。這次由蔡信統籌安排,在木工蒯祥、石工陸祥、瓦工楊青配合下,***預制件并加緊拼裝。
公元1420年(永樂十八年)十一月紫禁城完工前,朱棣正式宣布定都北京。十二月紫禁城完工。公元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明都遷移完成,朱棣特意在紫禁城內舉行慶祝活動。五月遭雷擊發生大火,后三殿被焚毀。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1597年(萬歷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后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清代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許文虎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陜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以皇極門為常朝場所,以未被焚毀的建極殿為位育宮,作為順治帝寢宮;攝政王多爾袞在武英殿辦公。
順治元年至順治十四年,重建了午門、天安門、外朝前三殿,將位育宮恢復為建極殿、并改名為保和殿,并修建了內廷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東路的鐘粹宮、承乾宮、景仁宮,西路的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以及慈寧殿和奉先殿。康熙六年重建端門。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毀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此時期營建了經筵用的文華殿、傳心殿,太后居住的咸安宮、寧壽宮,嬪妃居住的景陽宮、永和宮、延祺宮、咸福宮、長春宮、啟祥宮,皇子居住的乾東五所和乾西五所,以及擷芳殿、毓慶宮、上駟院、造辦處、內務府等建筑,并且重建了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奉先殿等建筑。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乾隆五年至七年,清高宗將其居住過的乾西二所改為重華宮,并在其西路修建建福宮、壽安宮、雨花閣等建筑。
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二年花費白銀130余萬兩改建皇極殿、寧壽宮、養心殿、樂壽堂、乾隆花園建筑群,作為清高宗晚年禪位歸養的太上皇居所。乾隆三十九年在文華殿之北新建文淵閣,以備庋藏《四庫全書》。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徒林清率教眾攻打紫禁城。
1886年(光緒十四年)太和門護軍值班室發生火災,由于救火設施不完善,大火燒了兩天,貞度門、太和門、昭德殿被焚。此次損壞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才修復完畢。
近現代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府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但按照與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簽訂的優撫條件,清遜帝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內。
1915年時,將故宮太和殿改名承運殿,中和殿改名體元殿,保和殿改名建極殿。太和門改名承運門,兩旁為緝熙門(清朝昭德門)、貞度門;內金水河南邊的協和門、熙和門改名為經文門、緯武門。
1923年(民國十二年),建福宮發生火災。1924年(民國十三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廢帝溥儀。1925年(民國十四年)10月10日(雙十節),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國立故宮博物院。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中約2/3隨民國***播遷臺灣。
1949年2月,中國人民***占領北平后,不久成立故宮博物院。1950至1960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劃,后因種種原因擱置。1961年,經國務院批準,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擴展資料:
簡介
北京故宮,即紫禁城,是明清兩朝廿四位皇帝的皇宮。故宮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筑。
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故宮現為故宮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兩代宮廷收藏為基礎;是國家一級博物館,與俄羅斯埃米塔什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并稱為世界五大博物館。
建筑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四周環以城墻,外圍有護城河保護。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神武門)。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城墻高9.9米厚8.26米。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余座,現存殿宇約2631座;紫禁城各宮殿樣式圖細畫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測量、繪制典藏到民國初年。
相傳故宮共有9999.5座屋,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而此“間”并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故宮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稱為“紫禁城”。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垣”,中國古代星像學家把天上的星星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
紫微星垣居于正中,據傳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宮)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間皇帝自稱“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為紫禁城。故宮是以黃瓦、紅墻、金飾、白石構成的建筑群。其中黃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征。
紫禁城最初的建設投入工匠23萬人,民工士兵上百萬,前后延續了15年之久。
供應建設紫禁城的楠木木料,從西南各省、長江沿岸及浙江江西的深山老林中砍伐后利用江河運送出去,運到崇文門外的神木廠存儲加工。楠木如從四川運達北京往往要三到五年。
地板的金磚是蘇州、松江等五府生產;大城磚和青磚來自山東臨清;紅色顏料取自山東魯山、博山;漢白玉來自房山縣大石窩;京西門頭溝提供青石、白石;花崗石來自曲陽縣;河北宣化煙筒山提供杏黃色刷墻包金土。
其中石材的運送最為困難,例如保和殿后面的云龍石雕,是冬天時在地板澆水凍成冰后,下鋪滾木用人力從房山花20多天拉到北京。
紫禁城所用琉璃瓦件,是北京海王村(今天的琉璃廠)和黑窯廠(今天的陶然亭北一帶)燒制的,白灰則是京西大灰廠***。
故宮是明朝建造的。
北京故宮由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開始建設,到明代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歷時14年,占地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宮殿建筑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
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筑群的屏障。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
擴展資料:
故宮又稱紫禁城的原因
故宮的一草一木都是具有某種象征意義的,它體現了古代中國的文化精華。而“紫禁城”這個名字就與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很大的關系。古代中國人祟尚天人感應或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就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而建的。
古代天文學把恒星分為了三垣,周圍環繞著二十八星宿,其中紫垣(也就是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里的“紫”,就是“紫垣正中”的紫,意喻為皇宮也是人間的“正中”。
而“禁”則指是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的意思。游覽故宮的朋友應該會發現故宮里的宮殿名,都有“仁”、“和”、“中”、“安”等字,比如中和殿、太和殿等。
這些字眼所代表的意義即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中正”,“仁和”,突出傳統的儒家理念。所以舊時的人們稱北京城為紫禁城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故宮
北京故宮始建于明朝。
故宮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樂四年),1420年(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歷時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占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4米),建筑面積15.5萬平方米,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
故宮建成后到1912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二十五位有或曾有廟號謚號的皇帝(其中包括二十四位明清史公認的皇帝,以及一位身后尊為誠敬義皇帝,而后卻被順治罷黜的睿忠親王)。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
擴展資料:
故宮的歷史:
故宮建成后,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后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正統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天順三年(1459年),營建西苑。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整20年。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嘉靖時期,故宮三大殿名稱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故宮
好了,關于故宮始建于哪個朝代和故宮建于哪個朝代?的分享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大家通過這篇文章了解的如何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沒有問題,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