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孟子人性本善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孟子人性本善,荀子人性本惡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孟子說,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則;民之秉彝也,好是懿德。”等觀點,
翻譯:孟子說:“水的確無所謂向東流向西流,但是,也無所謂向上流向下流嗎?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當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飛濺起來,能使它高過額頭;加壓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崗。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形勢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壞事,本性的改變也像這樣。”
解析: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辯風范。隨口接過論敵的論據而加以發揮,以水為喻就以水為喻。就好比我們格斗時說,你用刀咱們就用刀,你用槍咱們就用槍。欲擒故縱,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平?”一語殺入穴道,只需要輕輕一轉,其論證便堅不可移,使讀者讀來,不得不束手就擒。于是,我們便都是性善論者了。
孟軻(約前371—前289),鄒(今山東鄒縣)人,他雖然有貴族血統,但幼年喪父,家境貧苦。孟子自稱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私淑弟子。孔子死后,儒家很不景氣,當時朱楊、墨子的學說則很有市場。孟子曾講:“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巫民,充塞仁義也。”孟子將自己視為孔學的正宗傳人,立志恢復儒學。
孟子十分熱衷于政治,自視甚高,曾夸下海山東鄒城孟廟口:“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曾以他的仁政學說游說諸侯。但是戰國時代,各國都追求富國強兵,沒有哪個國君去理會他的“仁義之道”,使他的政治理想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后只得像孔子那樣退居講學。
孟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最大貢獻是提出性善說。孟子的性善說為儒家的仁政學說提供了理論基礎,從而使孔子開創的儒家學說得以進一步發展。
關于人性問題,早在春秋時代就已經提出來了,孔子曾說:“性相近,習相遠也”,但對于人性善惡問題卻沒有加以具體說明。到了戰國時期,由于諸侯國之間爭奪激烈,向時階級矛盾、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深化。這就迫使思想家開始探索人的本質問題。這是人類從對自然的探索進而到對人類自身特點進行研究的嘗試,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大進步。當時涌現了幾種不同的人性論,有人主張性好利說、有人主張“性無善無不善”說,等等。針對這些主張,孟子提出了性善論。
孟子性善論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人人都有不忍心傷害別人之心。圍繞“不忍人之心”,還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如一個小孩爬到井邊,馬上就要掉下去。此時一個人突然出現在小孩身邊,這個人會下意識地上前一把抓住小孩。在這一剎那,救孩子的人沒有明確動機,救孩子既不是為了結交孩子的父母,也不是想到什么名譽,更不是厭惡小孩的慘叫聲,而是一種本能行為。這種本能是以“不忍人之心”為根底的,說明人本質上是善的。
孟子說,人性善是人與生俱來的。孟子稱它為善端。孟子認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獸,就在于人有自覺的道德觀念,而禽獸沒有,“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有之”,意思是,人人都有善的萌芽,君子能保持發展它,小人不能保持,就喪失它。人類的基本道德有四種,即“四德”——仁、義、禮、智。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認為這“四端”與生俱來,就像人生來都有四肢一樣,人人都是相同的。有人不能成為善人,不遵守社會規范和道德準則,不是由于人的本質上有差別,只是由于這些人不去努力培養、擴充這些“善端”。他用一個比喻說,山上的樹木照它的本性,都能成材,但是臨近城市的山經常是光禿禿的,因為經常遭到砍伐,妨礙了樹木的正常生長。人性雖然有善端,但也需要不斷地培養,否則,天天有斧子砍伐,受壞人教唆,好人也會變成壞人。所以孟子把那些努力磨煉自身道德品格,保住“善性”的人叫“君子”;放任自流,失去“善性”的人叫“小人”。
孟子的性善論是一種先天的道德論,是抽象的人性論,他的觀點在當時就遭到告子的批評。告子主張人們不是生來就具有善性的,所謂善性是后來經過社會環境和教育被塑造而成的。告子還認為人性好像水,“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向哪邊引導,它就往哪邊流去;又說“食色性也”,人性生來都有飲食和男女的欲望,和動物差不多。告子說這些話的目的,在于批判孟子的所謂先天的道德論,強調道德是后天習得的。告子在關于道德的起源問題上,具有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與孟子的人性論是完全對立的。
告子雖然指出人的道德品質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但他過于強調了人的自然屬性,而忽略人的社會屬性,即人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社會地位,而錯誤地把社會的人降低到自然人的水平,所以才推導出人的本性只是食色的本能要求。孟子在這一點上,指出告子混淆了人和動物的區別,認為人有道德觀念,是人同禽獸的一種區別。孟子強調人的社會屬性,把人性與道德品質融為一體,提高了人的價值,比“食色性也”這種把人和動物等同的看法又深刻了一步。
孟子所提倡的道德倫理與孔子相比,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和發展。孟子的倫理范疇除了仁、義、禮、智四德外,還有忠、信等等。孟子的新貢獻主要在于把倫理范疇與人性善連接在一起,強調人倫關系都是發自人的本能,孝親、忠君、敬長等等倫理行為都是發自人的“四端”和內心,不是外力強加給每個人的。就這一點而論,在儒家乃至中國患想史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孟子的性善說,把道德倫理說成是自發的,而不是外力強制,這種學說便于統治階級用來統治人民。因此宋朝以后他的性善說幾乎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共同尊奉的正統的人性論,孟子的著作被列為封建文人必讀的經典,其本人也被封建統治者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孟子》是記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在這本書中,一個重要思想便是“性善論”,讀了《孟子》,我們就有必要認真思考一下孟子的“性善論”。
《孟子》中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他認為人性之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自然。
“性善論”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的看法,幼兒啟蒙讀物《三字經》中都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我們都是在中國長大的,理應認同這個觀點,當然中國文化中也有認為人性惡的觀點,但,你看韓非,你看商鞅,認為人性需要約束,苛刻地約束人的行為,最終自食其果,不得善終。
人性為什么是善的呢?《孟子》同樣給出了我們答案:“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這是人與動物不同的體現。
那“善”又是是什么意思?孟子將它稱作“不忍人之心”,具體分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惻隱之心,人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也就是說這個“善”是仁義禮智的源頭,是符合天道的人的本性。“善”不僅僅是“善良”的意思。
劉備對阿斗說“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個善,難道就是要他兒子做好事?顯然不是,而是要做正確的事,什么是正確的事?符合天地大道的事。人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是天地醞釀的,因此,人性必須符合天性,符合天性是正確的,正確就是“善”。“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也是指的這種人自然而然地具有的“赤子之心”。
還有一個問題:人性善,那為什么還有種種丑惡的事發生在某些“人”身上?難道他們不是“人”嗎?他們當然是人,只不過他們在做那些丑惡之事時本性被遮蔽了,人總是生活在人類的社會中,是社會人,而社會是人工創造的,這就難免有違背自然的地方,這樣的話,如果長時間沉淪于滾滾紅塵之中,便會迷了心竅,遮了本心,做出違背自己本心的事,這些其實不是他們真正想干的事。這個時候就需要回歸本心,即《孟子》中說的“求其放心”和“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人善的本性是遮不住的,總會顯露的,這就是為什么有些窮兇極惡的人在死的時候忽然就變得很良善,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人的建筑不用鐵釘,用木,用竹,講究“園在林中,林在園中”,其實就是為了最求最本真人性,這就是“雅”。當然了,繪畫、書法、服飾、飲食等等也都最求的是這個境界。有最求的人喜歡去登山,去遠行,去融入自然,“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行到路盡出,坐看云起時”,其實他們都是去洗澡了,給精神洗澡,把本是善的人性從塵世的積垢中洗出來。有些“致人”、“真人”甚至一如山林再不回頭,“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這就是為了最尋人性的固有的天然的未被遮蔽的“善”啊!這些人身上表現出的未受塵世沾染的人性才是人的本性啊。
而現在各種衣食住行的東西都是機器做的,失去了天然的本性,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而不去“洗洗澡”,就可能遮蔽了“赤子之心”,所以有些人就會做出古人想都想不出的離奇的事,造成極不好的影響。這些事的存在不是人性使然,而是環境使然。所以,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更要“時時常拂拭,勿使惹塵埃”,養好我們的“浩然之氣”,守住內心的“善”。
心中的“善”就像含苞待放的花,需要呵護和關愛才能***。
人性本善是儒學的理論基礎。《中庸》說: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只有上天賦于我們的本性是善的,所以才有“率性謂之道”。如果人的天賦本性是惡的,圣人也不敢教我們率性而為了。正因為如此,證明“人性本善”這一命題為真就非常必要。但是,真正想去證明“人性本善”的先哲并不多,孟子就是最早,恐怕也是唯一的一個。
孟子真正試圖證明人性本善的論述集中體現在《告子》一章中。但有很多人,包括我在內,讀完此章后都認為孟子的證明并不成立。后想起《離婁》中的“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句,突然明白了孟子對于人性本善這一論點的立論依據:孟子對于“人”的定義與我們所理解的“人”的含義不同。
我們所理解的“人”都是從生理意義上去理解的。他們都有血有肉,有各種欲求,會做好事,也會做壞事。從這個角度來看“人”,說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都不全面。但孟子所理解的人是從道德角度來定義的。他覺的,人與禽獸的差別是很小的。為什么我們“人”能稱之為人而禽獸不能稱之為人呢?就是因為我們具有仁、義、禮、智、信等這些只有人才具有的“人性”。這些個“人性”,當然都是善的。反過來說,如果你不具備這些“人性”,你壓根兒就不能稱其為“人”了,而只能算禽獸。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罵一個人壞到極致,往往說,他簡直沒人味兒了,沒人性了,或者說,他是個衣冠禽獸!我們在這樣說的時候,其實和孟子想的是一樣的:只有具備了基本的“人性”的人才能稱其“人”。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的“人性”必然是善的。這便是孟子“人性本善”的立論依據。
從中國哲學來說,對人性的定義有幾種。主要在孟子里有記載。在孟子一書中,記載了告子的人性無善無惡論、公都子的人可以為善可以為惡論等。孟子是一個具有平治天下責任擔當的哲學家,他希望改造人性,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所以,他認為人性是善的。每個人都有天生具有的良知,具有四種善的開端。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孟子認為,每個人在道德的起始階段是平等的,普通人也可以成為堯舜禹那樣的圣賢。那么為什么絕大多數人沒有成為圣賢呢?孟子解釋說,人的四端,只是一種向善的可能,而不是純善,如果你自己不加努力保存善心,或者是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那么就可能失去了善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孟子主張每個人都要進行反思和道德提升。
那么,孟子是如何論證人性是善的呢?孟子舉了一個我們生活中的例子,不高深,但是很有說服力。孟子說,當我們看到一個孩子馬上要掉到水井里面去的時候,我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去救他。什么原因呢?孟子說,我們既不是要討好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別人來夸我們,而是那一瞬間人的良知和良能在起作用,這個良知就是良心。而良心就是人性善的內在根據和理論基礎!
人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
“人性本善”最早由孟子提出。他曾勸導滕國太子滕文公,希望他能做堯舜那樣的圣人。這話一說出來,滕文公沒什么信心,覺得把自己和堯舜那樣的圣人相提并論十分惶恐。
孟子為鼓勵滕文公,表達了自己“人性本善”的思想:人與生俱來的就是善良的本性,只是有些人被環境所誘惑,被私欲遮蓋了雙眼,不能守護自己的本心,由此才生了惡習。
“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觀點的人分別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相對。“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
荀子的情性觀與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關。然而性自命出以“情”為天的觀念引出的是自然主義、情感主義的生存論調。荀子沒有沿著這一個路向發展,這是因為,他認為天然稟賦的性情是惡的。因而順應他的發展,將引起人與人的爭奪,賊殺,導致社會的混亂,這就是性惡論。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