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恒昱稱,農產品行情運行的節(jié)奏整體上保持震蕩向下。
地緣沖突持續(xù)5個月,糧食貿易的暢通迎來一絲曙光,同時仍面臨不確定性。
據報道,烏克蘭計劃本周從烏黑海港口啟動糧食外運。烏克蘭基礎設施部部長庫布拉科夫7月25日表示,關于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聯(lián)合協(xié)調中心的內部技術文件將在未來兩天制定完畢,該協(xié)調中心有望于27日開始運行。
7月23日,敖德薩港口遭受襲擊。俄羅斯總統(tǒng)新聞秘書佩斯科夫7月25日表示,俄羅斯武裝力量對烏克蘭敖德薩港軍事基礎設施的打擊,“不會也不應該”影響根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簽署的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相關協(xié)議而啟動的糧食運輸。
此前,俄烏就農產品外運達成“平行協(xié)議”。7月22日,土耳其、俄羅斯、烏克蘭和聯(lián)合國代表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就從黑海港口外運農產品問題舉行簽署協(xié)議儀式。協(xié)議內容包括:在伊斯坦布爾建立協(xié)調中心并確保糧食運輸安全,俄烏雙方同意任何一方都不攻擊運送農產品的船只,伊斯坦布爾協(xié)調中心將由各方指派代表對進出港口的船只進行聯(lián)合管理,包括敖德薩港在內的3個烏克蘭港口將開始向外運出糧食和化肥等。
“這一前所未有的協(xié)議是世界迫切需要的‘希望的燈塔’。”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Guterres)22日在黑海糧食協(xié)議簽署儀式上表示,協(xié)議有助于穩(wěn)定在沖突升級前就已達創(chuàng)紀錄水平的國際糧食價格。
邁出關鍵一步
據新華社報道,烏克蘭基礎設施部部長庫布拉科夫7月25日表示,烏方計劃本周從烏黑海港口啟動糧食外運,關于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聯(lián)合協(xié)調中心的內部技術文件將在未來兩天制定完畢,該協(xié)調中心有望于27日開始運行。庫布拉科夫說,恢復黑海港口***有望為烏帶來10億美元的額外收益,烏每月農產品出口量將達到300萬噸。
7月22日,土耳其、俄羅斯、烏克蘭和聯(lián)合國代表圍繞黑海港口外運農產品問題達成協(xié)議。同日,俄方與聯(lián)合國簽署有關俄羅斯農產品出口的諒解備忘錄。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稱,諒解備忘錄旨在確保俄羅斯糧食和化肥暢通無阻地進入世界市場,消除美國和歐盟在金融、保險和物流領域制造的障礙,為遭受限制性措施影響的俄糧食和化肥出口爭取豁免。該備忘錄有效期為3年。
烏克蘭總統(tǒng)澤連斯基22日晚在視頻講話中稱,協(xié)議簽署將解除烏港口封鎖,烏克蘭積壓的2000萬噸糧食將得以出口,今年正在收割的糧食也有望出售。
在俄烏沖突擾亂既有糧食貿易流的情況下,達成的糧食協(xié)議來之不易,被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Guterres)稱為“希望的燈塔”。古特雷斯7月22日稱,簽署的協(xié)議為黑海地區(qū)敖德薩、切爾諾莫斯克、尤日內這三個重要港口大量出口糧食開辟了道路,將糧食運往全球市場有助于彌補全球糧食供應缺口,減輕高糧價帶來的沖擊。
中國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貿易系主任李春頂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也指出,關于烏克蘭糧食安全運輸的協(xié)議以及俄羅斯與聯(lián)合國簽署的推進俄羅斯糧食與化肥出口的備忘錄意義重大,邁出了保障全球糧食安全的關鍵一步,能夠有效促進俄烏兩國谷物及其他農產品的出口,有利于擴大全球糧食供應,平抑全球糧食價格,維護全球糧食安全,特別是對于北非、歐洲等地區(qū)存在的糧食緊張局勢起到緩和作用。
后續(xù)需關注協(xié)議執(zhí)行情況
“如果不能確保烏克蘭的食品以及俄羅斯的食品、化肥對全球市場供應,那么就無法解決全球面臨的糧食危機。”古特雷斯22日稱。
從俄烏兩國在糧食貿易中的重要性來看,烏克蘭是全球五大糧食出口國之一,每年向全球市場供應4500多萬噸糧食。烏克蘭小麥出口占全球出口總量的比例為11.6%,大麥為17.5%,黑麥為39.9%,玉米為16.4%,菜籽為20%,葵油為49.8%,葵粕為60.8%。俄烏兩國小麥出口合計占比則在30%左右。2021年,在發(fā)生糧食危機的55個國家中,有36個國家的小麥進口總額的10%以上來自俄烏兩國。
客觀來說,雖然7月22日達成的糧食協(xié)議承諾確保烏克蘭糧食及相關產品安全運往全球市場,但是后續(xù)協(xié)議的實施也面臨一些挑戰(zhàn)。
中泰期貨研究院油脂油料首席分析師史恒昱對記者稱,后續(xù)需關注協(xié)議的執(zhí)行情況尤其是運力恢復速度。他解釋,在物流上,黑海港口是烏克蘭通過國際海運航線唯一的出海口,俄烏軍事沖突發(fā)生以后,農產品舊作庫存的出口執(zhí)行幾乎停滯,僅通向烏克蘭西側的其他歐洲國家的部分汽運線路還在正常流轉。本次協(xié)議的簽署將有希望推動烏克蘭農產品出口的恢復甚至加速。不過,由于烏克蘭的海運航線運行已經停滯許久,相關航線的貨輪可能已經被調往其他地區(qū),港口重啟后運力的恢復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出口啟動初期運力緊張的情況下,不排除相關航線運費較高,導致進口國實際拿到的CNF報價仍然處在較高水平。
不過,史恒昱補充,隨著供給端緊張局面的逐漸恢復和今年三季度北半球春播作物的陸續(xù)收獲,全球糧食貿易秩序將逐步恢復正常。
從更長期來看,李春頂指出,糧食供應風險的癥結在于“不患寡而患不均”,即全球不同外部沖擊壓力導致全球糧食分配不均,一些國家沒有足夠的財力購買糧食、滿足國內糧食消費需求,從而引發(fā)饑餓帶來的社會動蕩等問題。
對此,李春頂建議,全球各國需繼續(xù)加強糧食治理與合作,協(xié)調和保障糧食貿易的暢通,通過援助等手段減少貧困和饑餓帶來的風險,提升糧食的可獲得性與可負擔性,共同抵御外部突發(fā)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
農產品價格或震蕩下行
包括谷物、油脂油料在內的全球大宗商品本輪上漲行情始于2020年年中。“價格驅動因素主要來自新冠疫情、極端天氣等因素影響下全球各國央行普遍實施的寬松貨幣政策和商品自身供給端的緊張。”史恒昱指出。
今年2月末以來,伴隨俄烏沖突升級,全球農產品價格呈現快速增長勢頭,近三個月價格有所回落。從宏觀影響因素來看,史恒昱表示,歐美國家央行在今年元旦之后主動調降廣義貨幣同比增速,并在第一季度末開始陸續(xù)出臺加息等貨幣緊縮手段收回流動性。6月,美聯(lián)儲在議息會議上大幅加息75個基點,受此影響,包括農產品在內的全球大宗商品期貨價格快速大幅下跌。結合歷史經驗與當前形勢,年內歐美央行貨幣政策緊縮方向預計將延續(xù),這將對大宗商品行情形成持續(xù)性壓制。
李春頂也對記者指出,國際糧價上漲很大程度受期貨市場炒作帶來的風險的影響,伴隨美聯(lián)儲等各國央行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全球流動性過剩局面有所緩解,農產品期貨炒作行為有所減少,從而推動糧食價格的回落。
從供需基本面來看,李春頂稱,此前糧價上漲***各國增加糧食供給,加之北半球迎來夏糧收獲,緩解供給緊張局面,價格逐步下降。同時,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世界貿易組織等推進全球糧食治理,促進糧食貿易的自由化與便利化,呼吁各國減少糧食進出口貿易限制舉措,達成的相關共識與政策有利于國際糧價回落。
新紀元期貨研究所所長王成強告訴記者,烏克蘭糧食安全運輸協(xié)議的簽署促使糧食供應短缺風險進一步得到緩解,谷物和油脂價格追隨大宗商品大勢,實現“去泡沫化”的快速回落過程。
展望后市,王成強指出,極端天氣、地緣沖突、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等因素放大大宗商品市場波動前景,長期來看大宗商品大概率呈現“熊短牛長”的局面。具體到小麥等農產品價格走勢,需重點關注農產品播種生長季的天氣對總供給的影響以及宏觀經濟的榮枯對總需求的影響。
當前,農產品市場受經濟衰退憂慮負面沖擊。不過,王成強指出,市場并未充分聚焦超預期發(fā)展的拉尼娜現象對農產品產量帶來的風險,這一影響因素可能在未來半年內持續(xù)擾動農產品期價。
史恒昱則表示,今年赤道太平洋地區(qū)“雙拉尼娜”天氣模式的影響下,北半球春播作物在關鍵生長期普遍遭遇了高溫、干燥的天氣影響,部分作物的長勢和單產可能受到威脅,不過從跟蹤的植被指數來看,以北美大豆、菜籽為代表的主要油籽品種實際長勢受負面天氣影響并不太大。
就油脂而言,史恒昱稱,短期內對市場影響較大的事件是印尼棕櫚油庫存壓力的釋放。6月以后,印尼***取消了之前的棕櫚油出口禁令,導致全球植物油現貨供給短期內壓力陡增。從數據來看,印尼棕櫚油單月出口量大約為300萬噸,在印尼***4月28日至5月23日暫時禁止棕櫚油出口期間,由于需求端相對疲軟,以及豆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等其他植物油供給相對充裕,國際油脂價格并沒有出現大幅上漲。而印尼恢復棕櫚油出口以后,國際市場增加300萬噸/月的供給,這相當于俄烏沖突造成的烏克蘭葵油供給一年的缺口。
“長期來看,考慮到當前年度供需平衡表結構的轉變趨勢,三季度以后全球糧食和油脂油料的供給端都將出現比較顯著的恢復,行情運行的節(jié)奏整體上保持震蕩向下。”史恒昱指出。
(作者:舒曉婷編輯: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