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効ǚ蚩ǔ潜ぃ约翱ǚ蚩ǔ潜っ鋵?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個土地測量員想盡各種***要進入城堡,卻不得其門而入。那個城堡到底代表著什么?是那個時期虛偽狡詐的資本主義的統(tǒng)治者嗎?也許是的。一個沒有任何關(guān)系、背景的人——K一直想進入另外一個不屬于自己的世界,可是這是不可能的,K永遠攀爬不到那個緊緊關(guān)閉的大門里去。而且,最具有諷刺性的是,城堡的一個聯(lián)絡(luò)員(也就是一個高級官員的隨從)告訴K說城堡的門本來就是為了K的進入才開的。而K卻用盡了渾身解數(shù)也沒有進入城堡,也僅僅是在最后得到住在村落的許可。也許城堡是代表一個理想,一個沒有欺詐、沒有剝削的理想社會。但在那個黑暗的日子里,是永遠也不可能實現(xiàn)的,太渺茫了。卡夫卡用這樣看似荒誕而錯亂的文字表達了對當今社會的強烈不滿,用文字痛訴著統(tǒng)治者的殘酷和冷漠無情。但卡夫卡的思想是消極的,總認為沒有任何的辦法來解決現(xiàn)在的問題,對于未來是頹廢的躲避的。
《城堡》其實也是一種人類被上帝遺棄捉弄的悲劇作品。K,是上帝選擇的進入者。上帝既然宣布了K可以進入的權(quán)力,卻不給K進入的***。有時候,人類真的是可悲的,上帝把我們遺棄在一個荒涼的地方,給予了我們生命卻不給我們把握自己命運的權(quán)力,給予了我們一個理想的國度,卻又把我們排斥在外。
《城堡》是卡夫卡于1922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的最大的一部作品。堪稱為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說。
小說寫的是主人公K為了進入城堡謁見威斯特——威斯伯爵而徒然勢力的故事。一個冬夜,K來到城堡所轄的一個村子,投宿在一個鄉(xiāng)村客棧里。按照這里的規(guī)矩,沒有伯爵的許可證,是不準在村子里過夜的。K雖然自稱“我就是伯爵大人正在等待著的那位土地測量員”,但又拿不出證件,于是就遭到了客棧的嚴厲的盤查。幸虧客棧***詢問城堡“中央局”,得到了似是而非的答復,K才被允許留宿。
第二天早晨,K走出客棧向山上眺望,城堡的輪廓清晰分明。于是就向城堡走去。他走啊走的,雖然方向?qū)χ潜ぃ墒恰耙徊揭矝]有靠近它”。當他疲乏地轉(zhuǎn)回客棧時,已是暮色降臨了。
在客棧里,有兩個自稱是他的助手的人向他報到。據(jù)助手談,“沒有許可證,外鄉(xiāng)人是進不了城堡的”。他派他們?nèi)ソo城堡打***,***里回答道:“任何時候都不能來”。K正在納悶,一個叫巴納巴斯的信使闖進來,并且遞給他一封來自城堡的信。信的落款是“X部部長”,據(jù)來使談,這個部長名叫克拉姆。信上指出,“你的直屬上司是本村村長”,并指出,巴納巴斯將負責城堡同K之間的聯(lián)絡(luò)通訊工作。
K以送信為名,來到巴納巴斯家里,結(jié)識了巴納巴斯的兩個妹妹奧爾咖和阿瑪麗亞。K陪同奧爾珈到旅館里去買啤酒,并打算在旅館里過夜,不料卻遭到旅館老板的拒絕,因為據(jù)說,“這兒是專為城堡里的先生們保留的旅館”。在旅館酒吧間里,K遇到了一個叫弗麗達的年輕姑娘。據(jù)姑娘自稱,她是克拉姆的情婦,而克拉姆就在旅館房間內(nèi)。K同弗麗達一見鐘情,當晚就在酒吧間里私訂了終身。
第二天,弗麗達同K回到鄉(xiāng)村客棧,客棧老板娘以弗麗達的保護人的身份訓斥和勸誡K。兩人話不投機,K憤然出走,去找村長,K向村長展示了克拉姆給他的信件,對于這個信件,村長作了模棱兩可的解釋,并堅持說村里不需要一個土地測量員,K感到十分失望,但當他回到客棧之后卻接到了村長的任命,要他去當鄉(xiāng)村學校的看門人。由于處境尷尬,K不得不屈就此職,決定同弗麗達離開客棧,住進學校。
在搬進學校之前,K到旅館去謁見克拉姆,但等著他的是克拉姆在鄉(xiāng)村的秘書摩麥斯。據(jù)老板娘談,由于K打攪了克拉姆的生活,想會見克拉姆是很渺茫的,唯一可能的途徑是摩麥斯的審查式的“會談記錄”。然而,K不愿意接受秘書的“審查”就揚長而去。
K在回學校的路上又遇見巴納巴斯,后者送來克拉姆的第二封信。信中對K的土地測量工作加以贊許。K認為這是一個誤會,因為迄今為止還沒有開始測量工作。他托來使帶口信回去,要求克拉姆給他私人會見的機會。
在學校里,K結(jié)識了一個名叫漢斯的小孩。由于孩子的母親在城堡里呆過,就引起了K的興趣,表示愿意去見孩子的母親。這件事引起了弗麗達的猜忌,她對K抓住一切機會向上爬的行為十分不滿,并揭露說,K同她訂婚和同居,也無非是想利用一度是克拉姆的情婦這一點,來同克拉姆進行交易。
K一直在等待著巴納巴斯的消息。為了打聽情況,他再度去到巴納巴斯家。奧爾珈告訴他,不要在巴納巴斯身上寄托太多的希望。因為巴納巴斯在城堡里的處境也是很難堪的。巴納巴斯送給他的那兩封信,也不是直接從克拉姆手里拿到的,而是從一個錄事手里拿到的。接著,奧爾咖向K訴說了他們家所遭遇的不幸。
K從巴納巴斯家出來,在路上碰到了巴納巴斯。后者通知他,克拉姆的主要秘書之一艾朗格在旅館等著接見他。K好不容易見到了艾朗格,得到的指令卻是讓他立刻將克拉姆的情婦弗麗達送回來。其實,此時弗麗達已經(jīng)回到旅館里來了。當K同奧爾珈攀談的時候,弗麗達出于忌妒就同她往日的情人私奔同居了,而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近日來同K朝夕相處的兩個助手中的一個。
……
小說只寫到20章。根據(jù)卡夫卡的知友布洛德回憶說:“卡夫卡從未寫出結(jié)尾的章節(jié),但有一次我問起他這部小說如何結(jié)尾時,他曾告訴過我。那個名義上的土地測量員將得到部分的滿足,他將不懈地進行斗爭,斗爭至精疲力竭而死。村民們將圍集在死者的床邊,這時城堡當局傳諭:雖然K提出在村中居住的要求缺乏合法的根據(jù),但考慮到其他某些情況,準許他在村中居住和工作。”
就創(chuàng)作***而論,《城堡》整體上是典型的表現(xiàn)主義小說。“城堡”既不是具體的城市,又不是具體的國家,而只是一個抽象的象征物,它象征著虛幻的、混亂的世界,象征著給人們帶來災(zāi)難的、不可捉摸的現(xiàn)實,象征著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也是整個國家統(tǒng)治機器的縮影。作家所著力描寫的,不是這個象征物本身,而是主人公K對它的精神體驗,即虛幻感和無能為力感。
虛幻感。主人公K來到城堡領(lǐng)地,好像進入了一個魔幻世界,又像處在夢境之中,出現(xiàn)在他面前的一切,都是朦朧的、突如其來的、不合邏輯的。主人公傳達給我們的,是一種空靈飄逸的虛幻感。
為了造成虛幻感,作者將主人公活動的時間大都安排在夜晚,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朦朧的夜的世界。小說一開始就從夜景寫起。K深更半夜進入城堡疆界,他站在橋頭眺望,映入他的眼簾的是“一片空洞虛無的幻景”。此后,他在客棧受到盤問,在旅館結(jié)識弗麗達,在學校安家落戶,以及在旅館會見部長秘書,都是在夜間進行的。此時,燭光人影,影影綽綽,往往聞其聲不見其人,呈現(xiàn)出來的多是人與物的輪廓。在夜的籠罩下,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不是睡意蒙眬,便是歇斯底里,不大像現(xiàn)實中的人物。有時,主人公也在白天活動,但作者總不會忘記給他的周圍罩上一層帷幕。在室外就襯以雪景和暮色,在室內(nèi)就蒙以蒸汽和燭光,把主人公活動的環(huán)境繪上童話般的色彩。除了時空上的裝飾之外,作者還很注意人物的視角。比如,主人公觀察城堡,視角是翹首遠望窺視克里姆,視角是透過門上小孔。這樣,奇特的視角下出現(xiàn)的是奇特的世界。作者進行時空裝飾和視角選擇的目的,無非是要制造出一種氣氛,這種氣氛所表達的乃是作者的籠統(tǒng)的主觀印象,這種氣氛帶給讀者的,是朦朧的情緒色彩。我們讀卡夫卡的作品,始終有一種朦朧感,癥結(jié)就在于此。
我們還可以看到,小說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的行為,大都沒有軌跡可尋,一切都是突如其來的和不可捉摸的。K同弗麗達的愛情,是唯一貫串始終的線索,可是,他們在旅館中邂逅相遇,立刻就互相投入對方的懷抱,胡亂滾在地板上,當著老板娘的面挑逗,在克拉姆的門前睡覺,第二天就建立家庭,夫唱婦隨。而在第三天,雙方就發(fā)生分歧,弗麗達就不辭而別。他們的愛情像做夢一樣,來去匆匆,忽即忽離。自始至終跟K在一起的,除了弗麗達以外,就是那兩個助手。他們的來臨是突然的,行動是詭譎的。K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擺脫不了他們,甚至在同弗麗達纏綿溫存時也會發(fā)現(xiàn)他們凝視的目光。他們像幽靈一樣忽隱忽現(xiàn),像影子一樣忽前忽后。主人公K個人的行動也時常出乎意外和適得其反。他去謁見克拉姆,卻碰到了摩麥斯;他去會見艾朗格,卻走錯了房間,在布吉爾的床邊睡了一覺;他解雇了助手杰里米亞,卻給了后者以勾引弗麗達的自由;他接近奧爾珈,卻失去了弗麗達;他寄希望于巴納巴斯,而后者的境遇卻更其不佳;他企圖通過弗麗達的關(guān)系謁見克拉姆,卻恰恰因此而永遠見不到他。這一切偶然的事件,突現(xiàn)的事物,不可捉摸的遭遇,無不給作品涂上虛幻的色調(diào)。
小說中出現(xiàn)了許多不合邏輯的事情,一些前后矛盾的現(xiàn)象常常使主人公啼笑皆非。K的“土地測量員”的身份乃是他自己杜撰的,卻竟然得到了城堡當局的認可;城堡給土地測量員派來兩個助手,但他們既沒有帶來測量的工具,也壓根兒不懂測量技術(shù);K根本沒有進行測量工作,但卻得到了城堡當局的來文嘉獎,村里根本不需要測量土地,上司卻派來了測量員,學校里根本不需要人看守大門,村長卻派去了守門人……這一切都告訴人們,城堡生活是何等的荒謬混亂。這種荒謬和混亂狀態(tài),越發(fā)增強了主人公和讀者的虛幻感。
虛幻感是主人公對于城堡生活的內(nèi)心體驗,也是作者對于其時其地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內(nèi)心體驗。此書寫于1922年,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剛結(jié)束不久,經(jīng)濟和政治危機威脅著戰(zhàn)敗國的德國和奧國。人們好像從一場大夢中醒來,回味不義戰(zhàn)爭,感到幻滅;觀察戰(zhàn)后社會,感到虛無;展望未來形勢,感到渺茫。《城堡》作者所表達的正是這種普遍的社會情緒。
無能為力感。為了進入城堡,K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頑強的斗爭,但是,他無論使用什么辦法都徒勞無益,永遠也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小說有兩處象征性的描寫,把這種無能為力的體驗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一處發(fā)生在早晨,在光明閃耀的天空下,K看見城堡坐落在山上,輪廓分明,于是他邁開大步向城堡走去。可是當他走近城堡的時候,不禁大失所望,原來它不過是一座形狀寒磣的市鎮(zhèn)而已。他鼓起勁頭,繼續(xù)往前走,路長得仿佛沒有個盡頭。這條路只是向著城堡,可根本通不到城堡,仿佛是經(jīng)過匠心設(shè)計似的,走著走著就巧妙地轉(zhuǎn)到另一個方向去了。每轉(zhuǎn)一個彎,他就指望大路又會靠近城堡,也就因為這個緣故,他才繼續(xù)向前走著。他雖然沒有背離城堡,可是一步也沒有靠近它。另一處發(fā)生的黃昏,城堡的輪廓已經(jīng)漸漸隱去,但是仍然靜悄悄地聳立在那兒。K觀察著它,“覺得自己好像在看一個坐在他面前凝視著他的人,這個人不是出神,也不是忘卻一切,而是旁若無人,無所顧慮,好像并沒有人在觀察他,……可是一定知道有人在觀察他”,結(jié)果,卻是“觀察者的目光往往無法集中在他身上,只能悄悄地轉(zhuǎn)移到別處去”。由于暮色已經(jīng)降臨,因此,“你看得越久,就越看不清楚”。這兩處象征性的描寫,表現(xiàn)了K對城堡的無可奈何的心理。他的一切活動都不過是使他一再重復地體驗這種心理。他到旅館去尋找克拉姆,為了能見到這位部長,他像一個守住陣地的人那樣守在門外套好的雪橇上,滿以為只要克拉姆出來坐雪橇,就準能見到他。可是,一個下級官員走過來命令車夫把馬卸下來,把他一個人丟在那兒,這就使他下決心走進旅館里去徑直進見。而當他出現(xiàn)在旅館內(nèi)時,那個下級官員卻出乎他意料之外地告訴他:“只要你一撤退,克拉姆就脫身了”,“就連他在雪地里的腳印也讓馬車夫給扣掉了。”老板娘勸他把謁見克拉姆的希望寄托在和鄉(xiāng)村秘書會談的記錄上,但是,秘書卻告訴他,克拉姆根本不可能去看這份會談記錄。他幻想利用弗麗達同克拉姆的關(guān)系去接近克拉姆,但老板娘卻告訴他:“在你打攪了克拉姆的私生活以后,走通這條路的希望就很渺茫了。”他抱著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信使巴納巴斯身上,可是后者又告訴他:“克拉姆實際上并不在等著聽你的消息,每逢我到他那兒去,他就發(fā)脾氣……拒絕接見我”。而當他從奧爾珈那里得知巴納巴斯自身難保的處境之后,他簡直是看不見希望了。的確,巴納巴斯曾經(jīng)給他帶回過克拉姆的兩封信,一度在他的眼前展現(xiàn)過一線光明。不過這兩封信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好處,反而使他從城堡的客人降為村長的下屬,從土地測量員降為看門人。更其使他失意的是,信件并非出自克拉姆之手。
K的確是焦灼地企待著,但等到的消息卻是:必須立刻把弗麗達交出來。
最使主人公難堪的是,他來到城堡轄地,好像踩在海綿上,落在無形的蛛網(wǎng)上,根本無從展施自己的手足。因為,在這里一切都是滑膩膩和模糊不清的。城堡像是鏡中之物,似乎很近,卻又很遙遠;官員們的態(tài)度好像霧中之花,含含糊糊,仿仿佛佛;公文函件像是水中之月,似是而非,難以捉摸。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邁出一步都是困難的,達到一個簡單的目的都是不可能的,人們被解除了武裝,陷入了一籌莫展的悲劇局面。一個社會,如果生活于其中的人感到極端無能為力,感到喪失了起碼的自由意志,那么,這個社會是多么沉悶和寂寞啊!是多么不適于人居住啊!作者對于戕殺人性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控訴,雖不能說有力,然而卻痛切。
卡夫卡青年時代受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文學熏陶頗深,因而,在他的作品中不難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shù)***影響的痕跡。在《城堡》一書里,我們便可以看到果戈理和狄更斯式的漫畫、塞萬提斯式的插曲。
漫畫。每當作者的筆鋒轉(zhuǎn)向?qū)Ω瘮〉墓倭耪蔚慕衣兜臅r候,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便是一幅幅諷刺性的漫畫。作者使用漫畫式的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比之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大師,并不遜色。所不同的是,在現(xiàn)實主義大師筆下,諷刺性的漫畫常常是大幅的、集中在一起的,而在卡夫卡那里,則是小幅的、分散在各處的。如果把這些分散的、小型的漫畫揀出來放在一張平面上,我們將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作者幾乎諷刺了官僚政治的各個方面,而且諷刺得是那么潑辣大膽。
我們不妨從村長數(shù)起。“村長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要是沒有他那個老婆,他這個村長一天也當不下去,他什么事情都靠老婆給他辦理。”村長老婆像保管自己的衣物一樣保管著公文和檔案。她用捆柴火的方式將文件都捆成圓圓的一束,然后一古腦兒塞到柜子里,每當打開柜門,文件捆就紛紛掉在地上,散開的文件鋪滿一地,人們在上面走來走去。為了尋找一張村長也記不起是多久以前下達的關(guān)于招聘土地測量員的公文,忙壞了村長老婆。雖然在K的兩個助手的幫助下,將柜子背朝天搬倒,把文件全部倒出來,還是根本不可能找到它。村長將這種混亂狀態(tài)歸罪于文件太多。據(jù)他說,索爾提尼的文件還要多,多到房間四面墻壁都堆滿了一卷卷摞在一起的文件,那些成卷的公文總是往地板上掉,“人們也正是從這些公文不斷地倒在地上的一陣緊接著一陣的聲音才能認出這是索爾提尼的工作室。”這些文件是從哪里來的呢?有一次,K碰巧在旅館里看到分送檔案的鬧劇,侍從們用小車把檔案推到各個老爺?shù)姆块g,有些老爺為了向同僚顯示自己接到的檔案之多,就故意不開門,讓檔案堆在門口。有時,老爺們常常因為分配檔案而發(fā)生爭吵,致使“分送檔案工作越來越不順利”,不是名單不大對頭,就是侍從對檔案老是對不上號,再不就是那幫老爺為了其他原因提出***,到最后不得不把分錯的檔案收回來。一些老爺,明明拿錯了檔案,卻賴著不退或者在一氣之下把檔案全扔到外面走廊上,扔得紙頭亂飛,害得侍從要費好一番手腳才能重新整理好,而經(jīng)過重新整理的檔案,不免錯亂百出。在這些小幅漫畫里,官場的混亂和無能,文牘主義的惡習,被刻畫得入木三分。
城堡官員們的工作方式也是很奇特的。他們擁擠在一張長桌上,桌上并排放著一本本翻開的大書,但他們并不用心看書,只是不停地交換位置。他們從不明確地發(fā)布命令,也不高聲口授指示,有時只是低聲說些什么,錄事們就把這悄聲細語記下來發(fā)出去。有些聲音實在太低了,錄事們就得跳起來,聽清了口授內(nèi)容以后,又馬上坐下去寫下來,然后又跳起來聽,再坐下去寫,就這樣跳起坐下忙個不停。如此聽到的指示,當然是不準確或者不確定的,“就像大姑娘一樣羞羞答答”,因此也無法付諸執(zhí)行。這就使城堡辦事總是拖拖拉拉,下面也根本搞不清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如果下邊要打***詢問點什么,那也不可能問出什么名堂。因為任何人打***給城堡的時候,所有附屬部門的***機全都響起來,而***里不是傳來歌聲,便是不知什么人的開玩笑式的一聲回答。官僚機器腐朽到這般田地,還有什么理由繼續(xù)存在下去呢?作者在描寫這些怪現(xiàn)狀時,他的胸中是燃燒著憤怒的火焰的。
插曲。小說第十五章用明顯的現(xiàn)實主義手法寫了關(guān)于阿瑪麗亞的插曲,成為一個獨立的故事。這個插曲寄托著作者對于人民的同情和對于當權(quán)者的控訴。在一次“救火會”舉辦的慶祝會上,克拉姆的秘書索爾蒂尼對穿著節(jié)日盛裝的年輕姑娘阿瑪麗亞產(chǎn)生了邪念。晚上,他派人給阿瑪麗亞送來了下流的書信,信中威脅道:“你得給我馬上來,要不然,我就……”。剛強的阿瑪麗亞當場把信撕得粉碎,扔到送信人的臉上。殘酷的懲罰就落到阿瑪麗亞和她的家庭成員的頭上。在城堡的操縱和影響下,所有的親戚朋友都同她的家庭斷絕了來往,顧客們都前來向她的補鞋匠的爸爸要走各自的皮鞋,救火會也吊銷了父親的會員證件。接著到來的是生活貧困和人們的鄙視。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他們開始用各自的方式懇求城堡的寬恕。他們把能賣出去的東西全賣光,讓父親拿了錢去到處奔走。為了在路上攔住過路的官員,父親整日守在雪地里,因而成了癱瘓。為了找到那個秘書和信使,妹妹奧爾珈到旅館里充當官員們的聽差的玩物,甘愿忍受他們的摧殘。為了養(yǎng)家糊口和尋找贖罪的機會,哥哥巴納巴斯則到城堡充任差役,仰人鼻息。但是,到頭來他們的悲慘狀況注定是無法改變的。阿瑪麗亞一家的厄運不過是由于觸犯了官僚們的特權(quán)。他們得罪的僅僅是一個小小的秘書。至于部長克拉姆,那更是不能觸犯的,因為他比索爾蒂尼還要兇惡。“克拉姆是以粗野出名的,他能夠一連幾個鐘頭像啞巴似的坐著一聲不響,然后猛地冒出那粗野的話,嚇得你禁不住發(fā)抖。”克拉姆是凌駕在女人之上的暴君,他開頭傳召這個到他那兒去,接著又傳召另一個上他那兒去,他跟誰都搞不長,他攆走她們就跟找她們來一樣隨便。”沒有一個女人敢于拒絕他。卡夫卡在揭露現(xiàn)代封建統(tǒng)治者的兇惡嘴臉的同時,也沒有忘記給那些奴性十足的市儈庸人捎帶一筆。客棧老板娘垂涎欲滴地說:“當克拉姆的情婦是一個永恒的榮譽”,只這一句話就把一個女奴才的面目活畫出來了。
卡夫卡生活在哈布斯堡王朝統(tǒng)治下的奧匈帝國。恩格斯指出:“在家長大棒保護下的封建主義、宗法制度和奴顏婢膝的庸俗氣味在任何國家里都不像在奧地利那樣完整無損。”到了20世紀,奧匈帝國雖然已經(jīng)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但其封建主義的劣根性并未革除。卡夫卡真實地揭示了這個帶著中世紀野蠻氣味的國家和社會中存在的封建特權(quán)和奴才思想,應(yīng)當說,他同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不是背道而馳的。
城堡是某種抽象理想的象征。不僅城堡顯得虛無縹緲,朦朦朧朧,人物形象和故事本身也是飄忽不定,既談不上典型性格,也談不上典型環(huán)境,但細節(jié)描寫的真實性依然受到尊重。
進入城堡的努力象征了人對美好事物的追尋,K的失敗是作者悲觀厭世的產(chǎn)物,是作者對人生的否定和對人的存在價值的否定,這就使得小說通篇貫穿著痛苦惶恐和壓抑絕望的情緒。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這種情緒使卡夫卡生前不為世人所理解。在《城堡》中,卡夫卡以冷峻的筆調(diào)敘述了一次絕望的掙扎,由此揭示世界的荒誕、異己和冷漠。
擴展資料:
作品影響
《城堡》寫于1922年,是卡夫卡最后一部小說。它不僅是卡夫卡生命體驗與哲學思想的總結(jié),也是卡夫卡創(chuàng)作風格成熟與定型的標志。
這部小說最能體現(xiàn)卡夫卡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特征,故一向被認為是卡夫卡創(chuàng)作的壓軸之作和代表作。
卡夫卡作為“現(xiàn)代藝術(shù)的探險者”,一反傳統(tǒng)小說的創(chuàng)作模式,采用全新的審美視角和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構(gòu)筑了這部現(xiàn)代藝術(shù)的迷宮,使《城堡》具有高超的藝術(shù)性和美學上的震撼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城堡
《城堡》通過對話的形式,實現(xiàn)了對于傳統(tǒng)小說敘事方式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小說的線性結(jié)構(gòu)模式,又稱之為時間方式,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或主人公經(jīng)歷事件的因果關(guān)系來組織故事情節(jié)的。這種方式也被稱之為“轉(zhuǎn)喻”。
其小說結(jié)構(gòu)就像“糖葫蘆”:以主人公的經(jīng)歷串起一個個事件的“糠葫蘆”。而且,只要竹簽足夠長,事件可以被無窮地串下去。因此.傳統(tǒng)的線性結(jié)構(gòu)模式的根基和底部是無數(shù)的事件。
主人公K與小說中人物的多重對話——尤其是較長篇的對話,如同給主人公K打開了一扇扇的窗子,讓我們得以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我們“所見”的和所“經(jīng)歷”的一切。不僅如此,“對話”還擴展了《城堡》的時間和空間。
因此,《城堡》以其占到小說一半以上篇幅的“長篇對話”,形成了對于傳統(tǒng)小說的線性敘事結(jié)構(gòu)的挑戰(zhàn)。這種獨特的對話結(jié)構(gòu)方式給我們打開了無限“隱喻”的空間,使得我們對于小說的線性結(jié)構(gòu)形式的假想受到?jīng)_擊。與此同時,對話也不再是傳統(tǒng)小說所假設(shè)的消晰、連貫、統(tǒng)一的形式,而是在悖謬和相互矛盾中跟隨K完成對“城堡”的立體的建構(gòu)。
《城堡》以相當大的篇幅描寫婦女的遭遇和命運,橋頭客棧老板娘的自述,奧爾加敘述自己和阿瑪利亞的故事,弗麗達的故事,各占了一整章甚至幾章的篇幅,婦女的故事在一篇小說中占如此大的比例,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是絕無僅有的。
擴展資料:
卡夫卡的《城堡》的主要內(nèi)容:
土地測量員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卻受阻于城堡大門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當局圍繞能否進入城堡之事展開了持久煩瑣的拉鋸戰(zhàn)。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樣冷漠、威嚴,像一頭巨獸俯視著K。
它代表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gòu),那兒等級森嚴,有數(shù)不盡的部門和數(shù)不盡的官吏,可又有數(shù)不盡的文書塵封在那里,長年累月無人過目,得不到處理。面對這座強大的城堡,K很無奈,直到最后也沒有進入城堡,也沒見到城堡當權(quán)者。小說至此戛然而止。
據(jù)有關(guān)資料說,K在臨死前終于接到城堡當局的傳諭:K雖然缺乏在村中居住的合法依據(jù),但考慮到某些原因,允許他在村中工作與居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城堡
好了,卡夫卡城堡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卡夫卡城堡名句、卡夫卡城堡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