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大棚的各種圖片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關于大棚造型圖片的知識,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通常把矢高1.8~3米,跨度6~15米,長度30~60米的塑料棚稱作塑料大棚,簡稱大棚。
大棚依其棚頂連接與否分為單棟大棚和連棟大棚,連棟大棚又分為雙連棟、三連棟、五連棟和多連棟等。單棟大棚的面積一般300~1000米,連棟大棚的面積多在1500~8000米,有的達20000米,所以又叫“巨型大棚”。
平菇(學名:Pleurotusostreatus;又名側耳、糙皮側耳、蠔菇、黑牡丹菇,臺灣又稱秀珍菇)是擔子菌門下傘菌目側耳科一種類,是種相當常見的灰色食用菇。
平菇芽管不斷分枝伸長,形成單核菌絲。性別不同的單核菌絲結合(質配)后,形成雙核菌絲。雙核菌絲在隔膜上有鎖狀聯合。雙核菌絲借助于鎖狀聯合,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分枝,在環境適宜的條件下,無限地進行生長繁殖。
一、節能日光溫室的建設
1、設計建設節能日光溫室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一個好的節能日光溫室,要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透光性能良好,光照利用率高;二是增溫快,保溫性能良好;三是易于操作和通風排濕,便于管理;四是結構牢固,防風性能良好,使用壽命長;五是易于建設,且投資較少。
為實現上述要求,在建設時要注意做到:
(1)、節能日光溫室選地:設計建設節能日光溫室(棚)選地時,要注意選擇那些地勢高燥,大雨過后不積水,地下水埋深低于1米,排灌條件良好,土壤肥沃,土質松散,透氣性好,土層較深,保肥保水性能良好,且背風向陽,交通方便的地段。
(2)、節能日光溫室坐向:實踐證明,日光溫室應建成坐北朝南方向,并偏西(陰)3--5度為好。這樣的方向,接受陽光時間長,光能利用率高。若因地形地勢等原因,達不到以上要求,也應盡力調整,使之在偏西10度至偏東5度范圍內。***如下:中午12點至12點20分之間,在地面插一根垂直標桿,通過觀察,選取其最短投影,然后做其垂直線,再以該垂直線為準,偏陰5度劃直線,所畫直線,即為溫室后墻方向基準線。
(3)、節能日光溫室大小:節能日光溫室,其東西長50-70米比較適宜,若長度短于40米,則溫室體積偏小,保溫性能降低,遇到嚴寒天氣,室內易發生冷害或凍害。若長度超過80米,則拉蓋草苫的時間長,管理不方便。
(4)、節能日光溫室的高度與南北跨度:溫室的高度與南北跨度,應根據當地的緯度來定。因為高度與跨度決定著溫室采光面的角度(圖1),采光面的角度又左右著陽光入射角的大小。要保證陽光有較大的入射率,其入射角應小于40度。因為太陽光的投射率與光線入射角關系密切。其入射角在0-40度范圍內,隨入射角的增大,光線的入射率下降,但是變化不明顯,當入射角大于40度以后,隨入射角的增大,其透光率明顯甚至于急劇下降。
由圖1得知,溫室采光面的角度=900-太陽高度角-陽光入射角(40°)。太陽高度角一天之中,中午最大,早晨出太陽時為零,一般上午10點,下午2點時太陽高度角比正午可少6--7度。因此,溫室采光面的角度,應適當增加5--6度為好。
太陽高度角,由其所在地的緯度決定,不同地區因其所處緯度不同,其太陽高度角不同(表1)。
表1不同緯度不同季節太陽高度角的變化(12點)
北緯度
太陽高
度角
季節30°35°40°45°50°
立春、立冬43.6°38.6°33.6°28.6°23.6°
春分、秋分59.9°54.9°49.9°44.9°39.9°
夏至84.4°79.4°74.4°69.4°64.4°
冬至36.6°31.6°26.6°21.6°16.6°
所以,建溫室時,其采光面的角度應根據當地太陽高度角來決定。例如:在北緯36度左右地區,建溫室時,其采光面的角度,應大于23度(ɑ=90°-31.6°-40°+5°=23.4°)
根據以上原理,在北緯36度地區建溫室,其南北寬(跨度)可用下面公式算出:溫室寬=溫室最高點高度×ctgɑ(ɑ為采光面角度)+后坡面的投影長度。其溫室設計高度為3米,后坡面的投影長度為1米,采光面的角度為23°(ctg23°=2.36),則其南北跨度為8米(3×2.36+1=8)。若溫室設計高度為3.2米,其南北跨度則為8.5米。
(5)、節能日光溫室的前坡面形狀:前坡面(采光面)的形狀,目前經常采用的有兩種形式,一種為立窗型,即一立一斜型;另一種為拋物線型,也叫半拱圓或半弧型。這兩種形式,后者為好,因為:一是拋物線型,其溫室的采光面呈拱形,結構堅固,抗壓力強;二是坡面凸起,便于用壓膜繩壓膜,可消除一立一斜型的溫室,必須用竹竿壓膜,用鐵絲綁縛竹竽,造成孔洞多,保溫性能差和室內滴水的缺點;三是拋物線型,其采光面透光性能好,陽光利用率高,特別是上午9點以前,溫室增溫快;四是拋物線型,拉揭草簾便利,且下雪時采光面上積雪少,便于清掃采光面上的積雪。
(6)、節能日光溫室后坡面角度與投影長度:日光溫室設有后坡面,可顯著提高溫室的保溫效果。并能提高溫室的高度,增大采光面角度,利于太陽光的射入,還能方便擺放與揭蓋采光面的保溫覆蓋物(草苫、紙被等)。
為保障嚴寒時期溫室的室內溫度,設立后坡面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后坡面又能阻擋溫室北邊空中散射光的射入,惡化了溫室后部的光照條件,造成溫室后部作物生長發育狀況、產品的產量與質量,都明顯劣于前部作物。平衡利弊,并為便于擺放和揭蓋保溫覆蓋物,應設立后坡面。但后坡面寬度不可過于寬大,其投影長度應維持在1米左右,以盡量減少遮光。如有條件,后坡面建成半活動型為好,上半部為透光型,夜晚備有保溫覆蓋設施,以提高溫室保溫效果;白天撤去保溫設施,增加散射光的射入,以改善溫室后部光照條件;下半部為保溫性能良好的永久性坡面,利于保溫、擺放、與揭蓋保溫覆蓋物。
后坡面的仰角應合理,在北緯36度左右地區,應維持在38度以上,以便于在最為嚴寒的季節(冬至前后2個月),太陽光可以直射后坡面的內壁,利于提高溫室溫度和改善溫室后部的光照條件。
(7)、節能日光溫室采光面透明覆蓋材料:要采用透光、無滴、防塵、保溫性能良好,且具有抗拉力強、長壽的多功能復合膜。比較好的有聚乙烯長壽無滴膜、三層共擠復合膜、聚乙烯無滴轉光膜、乙烯-醋酸乙烯三層共擠無滴保溫防老化膜、聚氯乙烯無滴膜等。
2、溫室的墻體應該怎樣建設,保溫效果才會更好些?
溫室墻體是溫室的最主要構件,它不但能支撐封閉溫室,起到保溫作用,而且它還具有白天蓄積熱量,夜晚釋放熱量,穩定溫室夜間溫度的作用。墻體分為實心墻與空心墻兩種類型,空心墻又可分為有保溫填充材料和無保溫填充材料兩種類型。單純從保溫效果而言,只要封閉嚴密,空心墻體比實心墻體保溫效果好,填充有保溫材料的墻體又優于無填充材料的墻體。但是若溫室遇到連續陰冷天氣,空心墻體因其蓄積熱量較少,熱量釋放快,其室內夜間溫度會明顯低于相同厚度實心墻體建造的溫室。
實踐證明,一般情況下,兩種不同墻體溫室,夜溫可相差2度左右,若遇2—3天連續陰冷天氣,其夜溫相差幅度可達3度左右。綜合以上情況,最好建造磚包復合孔穴實心墻體,并在墻體外面,覆以保溫層,其保溫效果更好。
3、什么是磚包復合孔穴實心墻體?它有哪些好處?應當怎樣建設?
“磚包復合孔穴實心墻體”是指由磚和泥***建而成的墻體,墻的內壁、外壁是用單層磚和水泥沙漿砌成的,其厚度各為12厘米,雙層單磚墻之間夾著1層厚度為76—120厘米的泥土墻體,內層的單磚墻壁,均勻密布有粗度直徑5—6厘米的孔穴,孔穴深入墻內40—60厘米、這樣的墻體我們把它稱作“磚包復合孔穴實心墻體”。
這樣建造的墻體,用磚量少,投資較少、而墻體結實牢固,不怕風吹雨淋,使用壽命長。這樣的墻體內層夾有實心泥土,泥土的熱容量大,是僅次于水的儲熱材料,白天可以蓄積貯存較多的熱量,夜晚釋放熱量多,有利于提高設施內的夜間溫度。墻體的內壁密布有孔穴,在白天高溫時,熱空氣可通過孔穴進入墻體內部,快速加熱墻體,提高墻體內部溫度,增加墻體的蓄積熱量,夜晚墻體降溫,可釋放更多的熱量,穩定、提高室內溫度。實踐證明,建有孔穴墻體溫室的夜晚溫度,可比同等條件下的其它墻體的溫室,夜溫提高3—5℃。
建設這種墻體具體操作如下:先用石塊摻加水泥沙漿砌地基,地基應高于地面20厘米以上,寬120厘米左右,然后在地基上用水泥沙漿砌磚體的空斗墻,其厚度1米左右(北緯45度左右地區厚度可達150厘米),斗壁厚12厘米,斗長150厘米左右,斗內寬76厘米左右,斗高與墻高同,每兩斗之間,有一段12厘米厚的磚墻隔開,墻體的內壁須建成孔穴狀,每砌5層磚(高30厘米左右),要建造一排方形孔洞(6厘米×6厘米)。即砌第5層磚時,每砌一塊磚,要留6厘米長的空間,再砌第二塊磚,使每兩磚之間都相隔6厘米遠的距離(圖3),
墻體建成后,其內壁呈孔洞狀,洞與洞中心點之間距離,上下左右皆為30厘米。墻體內的空斗,必須用泥土填實,填土要等墻體水泥凝固后分層進行,即每砌100厘米高左右墻體,填一次泥土,填后逐層踏實。待墻體建好并徹底凝固后,再用直徑5--6厘米、長80厘米、前端削成尖形的洋槐木棍,在內壁墻上沿方形孔洞打穴,穴深40—60厘米。所有的孔穴全部打深即可。
4、以前建設的土墻溫室,能改造成磚包孔穴墻體嗎?怎樣改造?
可以改造,***如下:先在土墻的外面,用水泥沙漿砌磚,包上1層單磚墻,再在墻內包上1層密布孔穴的單磚墻,墻凝固結實后,用直徑5—6厘米的鐵管從孔穴中向墻內的土墻打穴,深40—60厘米即可。改造以后,其墻體結實牢固,溫室的夜間溫度可提高3度左右。
5、怎樣在溫室的墻體外面加覆保溫層?加覆上保溫層的效果如何?
在溫室的墻體外面增設保溫層,***如下:用普通農膜,或用溫室換下的舊薄膜,經裁截加工成膜寬3米左右、膜長=溫室長度+山墻長度的長幅。后將薄膜兩端用熨斗加熱,粘結成10厘米左右的縫筒,各插入3米長的毛竹,將其拉開、拉緊包住后墻與山墻的后半部。兩端的毛竹,下頭扎入地面泥土中,入土深30厘米以上,上頭以鐵絲纏系,固定于山墻外沿處,薄膜底部邊緣埋于墻外土中。然后在墻與薄膜之間的縫隙內填滿碎草,碎草厚度30厘米左右,再用泥土把薄膜上部邊緣埋壓于溫室后坡上。
如此處理后,溫室墻體外面有一層良好的保溫層,墻體熱量不再向外散發,夜晚寒冷時,墻體熱量只向室內釋放,可顯著提高溫室內的夜間溫度,可比不設保溫層的溫室夜間溫度提高3--5度。對穩定嚴寒時期的溫室夜溫,效果十分明顯。
6、溫室設置防寒溝有什么好處?防寒溝應該怎樣設置?
以前建溫室,是只在溫室外面緊靠采光面的前沿開挖防寒溝,溝內填草,上面覆蓋薄膜。實踐發現,這樣設置的防寒溝,經過拉放草簾,操作人員的來回走動,不長時間就被踏壞,失去保溫效能。防寒溝應該在溫室內的邊沿設置,而且不僅僅只在南部邊沿設置,溫室的4個邊沿都應該設置。其中溫室南邊沿的一條,應改建成儲水蓄熱防寒溝。***是:在前沿開挖一條深50厘米、寬40厘米的東西向條溝,溝南,緊靠溫室的外沿,站立埋設一排深50厘米、厚2—3厘米的泡沫塑料板,如果沒有塑料板,可用舊薄膜包裹碎干草代替。溝底鋪設一層碎草,再用兩層舊薄膜將溝底、溝沿全部覆蓋嚴密,后在溝內鋪設一條粗度直徑為50厘米左右的塑料薄膜管(80厘米寬的雙面塑料筒),其長度和溫室長度相同。鋪設好后,先把塑料管的一端開口用細繩纏緊,并墊高使其高于地面,再從另一端開口灌滿井水,后將開口用細繩纏緊、墊高,不讓開口向外漏水。
其它3條邊沿,各挖掘深40厘米、寬20厘米的窄溝,溝內填入碎草,草要填滿、踏實,不必覆蓋薄膜。
這樣做的好處:一是溝內填入的碎干草能吸收設施內空氣的水蒸氣,降低空氣濕度,利于防治病害;二是比較全面的防止了土壤熱量的向外傳遞,提高了土壤溫度;三是溝內的碎草吸收水分后,會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發酵,既可釋放熱量,提高室內溫度,又可釋放二氧化碳,為葉片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可顯著提高室內作物產量。前沿的泡沫板能防止溫室熱量外傳,具有良好的保溫效果;塑料管內的井水,白天吸收和蓄積熱量,夜晚釋放熱量穩定室溫,改變了夜間溫室沿部位溫度偏低白天溫度偏高的弊病,管內的井水還可用于灌溉室內作物,解決了冬季灌溉用水溫度低,澆水后降低地溫的難題。
7、溫室的通風口應該怎樣設置?
溫室的通風口應該設置2條,1條在溫室的頂部,1條在溫室的前部1.2—1.5米高處,通風口處,配備防蟲網。這樣設置通風口(頂風口和前風口),便于管理。通風時,室外冷空氣由1.2—1.5米高處進入室內,因被室內前部上升的熱空氣迅速加熱,避免了冷空氣直吹作物的現象發生,而且前風口與頂風口會形成空氣對流,促進室內空氣循環,利于熱空氣由頂風口迅速排除,既均勻了室內各部位的溫度,又有效地降低了室內溫度,并能避免害蟲和鳥類從通風口進入室內。
目前,不少溫室只設頂風口,不設前風口,多數通風口不設防蟲網,這樣做,會在管理上帶來諸多不便,一是通風時,害蟲和鳥類容易從風口侵入,危害作物;二是一旦室內出現高溫,只靠頂風口通風,降溫困難,即使打開后墻的通風窗口,也難以使溫室前部溫度降下來,只好扒開底膜,開底口通風。這樣做,室外冷空氣,直吹室內作物,往往會造成室內前部的溫度驟然猛降,引起作物葉片失水干枯,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圖和表格在這上面顯示不出來,有什么需求可直接發我的信箱:gaojin_163@163.com
關于大棚的各種圖片的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