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今日純銀價格一覽表這個問題,今日純銀的價格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
雖然單獨考慮糧價并不很準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八錢三分?
白?面(斤)九文
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1、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2、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3、由于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4、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5、湊整數,便于換算,便于建立感性認識。所以,筆者建議,今后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采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
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于驗證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清朝的局級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些當官的,那個家里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臺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干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約等于國際標準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于國際標準制37.5克,一“錢”相當于國際標準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為了與國際接軌,并統一中國度量衡
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準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北洋***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廢兩改元”。即北洋***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
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
。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于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后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于是,南京***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后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于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里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于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于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戰爭前外貿順
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后,銀價下跌造成的。后來大量賠款后,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于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于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于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并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里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一克黃金等于238.1元,加上成本等于248.1元。一克純銀的市場行情約6.4元一克,成品的銀飾價格則在13-16元人民幣每克。
小貼士:1.目前市場上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傳統的市場供求理論對黃金價格的形成和波動起著主導的作用,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方面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越來越密切,很難清楚的辨別出來究竟是由于哪個具體的因素或者事件導致黃金市場價格波動,更難做到精確的量化分析。
2.目前中國銀價基本都是以美國市場白銀為基準,換算成人民幣的。即用國際現貨銀價除以盎司對克的單位換算,再乘以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最后乘以1000,就是中國現貨白銀的報價了。
今日銀價是可以在很白銀投資平臺或交易所都能看的到,可參考銀百科
2014年白銀價格報人民幣3.1元/克,美元計15.13/盎司。
白銀,即銀,因其色白,故稱白銀,與黃金相對。多用其作貨幣及裝飾品。古代做通貨時稱白銀。純白銀顏色白,摻有雜質金屬光澤,質軟,摻有雜質后變硬,顏色呈灰、紅色。純白銀比重為10.5,熔點960.5℃,導電性能佳,溶于硝酸、***中。銀是古代發現的金屬之一。
關于今日純銀價格一覽表的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