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因眼睛小,車主被輔助駕駛誤判睡覺?何小鵬回應!
近日,某汽車博主在微博發文稱,他在駕駛小鵬汽車并使用其輔助駕駛功能時,被系統判定為“開車睡覺”,并扣除了智駕分,原因竟然是他的眼睛偏小,此事引發熱議。
車主因眼睛小被判定“開車睡覺”?
小鵬汽車:會優化
該博主強調,自己是眼睛小,并不是開車睡著,并質疑“這個問題如果不優化,眼睛小的難道都不配使用NGP(輔助駕駛)功能了?”
隨后,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特別@小鵬汽車互聯網中心副總經理劉毅林,要求處理該問題。劉毅林立刻回復,在優化了。同時小鵬汽車官方微博也回應稱,自動駕駛產品同學連夜收到優化需求。
對此,有網友調侃,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有網友點贊小鵬處理方式,稱這波操作我給滿分。也有網友稱,這是產品力不足的體現,還好老板重視。
據悉,“智駕分”是小鵬汽車于2021年正式推出的智能輔助駕駛安全體系。用戶通過汽車智能輔助駕駛安全考試并授權,就能開啟“智駕分”,初始分值為100分,更新周期為12個月。小鵬汽車根據是否脫手、是否及時接管、是否疲勞駕駛、是否分神等4個指標判斷用戶是否正確使用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由于這位博主眼睛小,小鵬汽車認定他開車睡覺,因此認為他使用輔助駕駛時,“頻繁分神”、“長時間分神”,從而分別在6月、7月分別扣過3次,共計4分的智駕分。
此后,該博主回應稱,作為當事人,我也應網友要求發一下***吧,我眼睛其實不小的,只是睜不開,對了你們也別叫我割雙眼皮了,我真有雙眼皮。
一名小鵬汽車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對于具體如何優化該識別功能,這個優化過程需要多久,他也沒有收到技術部門的最新消息。接下來,“智駕分”不會因為這次的事件而停止。
有業內人士指出,這次的事件,開始聽上去有些搞笑,卻引人深思。近年智能化成為了汽車行業新的發力點,但現階段某些“智能”技術并非特別完善,反而增加了眾多尷尬甚至不安全因素,成了本末倒置。
據了解,這次駕駛者因眼睛小被系統判定”開車睡覺”,涉及到誤觸車載DMS功能。而該功能主要是對駕駛進行疲勞、分神以及危險駕駛行為的監測。當出現異常駕駛行為時,實時警報和視頻上傳。目前市場主流感知方案是視覺感知為主,其它信息為輔。例如在方向盤、A柱或內后視鏡上安裝攝像頭,來監測駕駛員的狀態。
智能汽車誤判小眼睛人士為閉眼
情況不在少數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汽車誤判小眼睛人士為閉眼的情況不在少數,此前另一位汽車博主(微博名為“常巖CY”)也表達過自己的類似困擾。該博主發帖稱,他因為眼睛小觸發過很多汽車品牌輔助駕駛系統的實時警告。通用汽車的SuperCruise會判定他過度疲勞;嵐圖FREE會在冬天為了讓他別困打開冷風;蔚來ET7認定他開車疲勞和走神……
據了解,上述汽車品牌輔助駕駛系統是通過車內的攝像頭或紅外裝置等,對駕駛員進行進行疲勞、分神以及危險駕駛行為的監測。當駕駛員出現異常駕駛行為時,實時警報和視頻上傳。
其工作原理是,其通過單一視覺對駕駛員面部特征抓取以進行判斷。通過駕駛員面部特征將眼睛睜閉程度、嘴巴張合程度進行量化指標的分級,從而進行駕駛員疲勞駕駛與分神駕駛的判斷。不過,該系統尷尬之處在于,由于駕駛員的眼睛大小、身高、面部起伏等方面有差異,該系統或出現誤判。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博主說明情況后不少車企也進行了快速的反應。7月26日,在小鵬汽車回應微博名為“DerekTLM”的博主之后,蔚來也連夜成立研究小組,專門以微博名為“常巖CY”的博主為研究對象,以對小眼睛車主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優化。
車載DMS應用仍處早期
有業內人士指出,“DMS的算法有一套判斷規則,其中之一是根據眼睛閉合到一定程度的時間比例,當閉合多的時候就判斷為瞌睡。但這套***對小眼睛司機無效,這也是這位汽車博主總是被DMS判定為疲勞駕駛的原因。當前沒有行業統一的量化指標與判斷標準,而是DMS供應商和車企自己標注與判斷。”
車載DMS應用在國內乘用車市場仍處于早期階段。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標配有DMS的中國乘用車(不含進出口)新車上險量為54.33萬輛,搭載率為2.66%,但同比增速達228.87%。隨著3D成像、光學鏡頭、紅外攝像等視覺技術,以及AI算法的廣泛應用,DMS功能在輔助駕駛行業的發展助推下,實現持續的增長。
億歐汽車分析師李浩誠指出,隨著整車智能化的深入發展,L2+及以上的高等級智能駕駛功能加速上車。當前“人機共駕”階段,疲勞駕駛、駕駛分神、激進駕駛等主觀因素已經成為公路事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比高達37%。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當前“人機共駕階段”大多數駕駛操作還是需要駕駛員親自完成,因此確保駕駛員可以隨時接管車輛便成了避免交通事故發生的重要解決方案,這也正是DMS功能所扮演的角色。
目前已經有部分AI算法企業在嘗試將車載DMS與智能座艙域、智能駕駛域以及智能交互功能的融合。中科創達(300496.SZ)創始人趙鴻飛認為,“車載DMS應該成為座艙域、自駕域、車控域以及人機交互的策略中樞。”
來源:中國經營報綜合自中國經濟周刊、紅星新聞、南方都市報、每日經濟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