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西洋鵑開花前后怎么辦這個問題,西洋鵑開花后怎樣修剪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西洋鵑開花后,放置室內通風處,常溫下(25℃)花期可持續1個月,溫度20℃可開半個月。
西鵑,一般冬季會進入休眠期。環境溫度低于5℃或高于30℃生長停滯。因此,花后應摘除殘花,適當修剪,逐漸減少澆水,并注意越冬保護。
杜鵑花一般在4、5月份開花,在開花前及開花期間的養護是否合理,是杜鵑花花期長短、花色是否艷麗及花朵大小的關鍵之一。
1.從3月份開始,施1-2次以磷為主、氮磷結合的稀薄追肥,中間每隔15天左右,以促使花蕾飽滿。
2.及時進行疏蕾。為使杜鵑開花大而色艷,每枝頂上只需留1個花苞,其余都應摘去,包括內心枝上的花苞也應同時摘去。在杜鵑花苞脫去棕色外衣后,有時還會同時出現2-4個花朵,這是也要摘去多余的花朵,只留一個花朵。
3.杜鵑開花時,花盆應放在窗口或離窗口較近的通風處,早晚給予一些微弱的陽光,夜間移到室外;盆土干了要及時澆水,開花期間不要施肥。
(1)選好基質。西洋鵑的根系極纖細,以選擇疏松、透氣、排水良好的基質為宜,一般可用腐葉土或泥炭土與珍珠巖各半配制的培養土。上盆前施入少量骨粉作基肥,并酌情適當剪掉一些老枯根,以利萌發新根。
(2)合理澆水施肥。西洋鵑根系極纖細,既怕澇,又不耐旱,基質過干過濕,都會生長不良。為此,澆水、施肥都要掌握適時、適量。應根據不同季節和植株不同生長階段的需要進行澆水。冬季室溫低,植株處于休眠狀態,生長停滯,需水量少,盆土宜偏干,否則易引起黃葉、脫落,嚴重時整株死亡。若冬季室溫較高時,可每3~5天澆一次與室溫接近的清水。3~5月需水量日漸增加,澆水應逐漸增多,開花期宜每天澆一次水。夏季是西洋鵑開花后萌發新枝的生長旺期,除澆水要充足外,傍晚還需向枝葉和地面上噴霧,以利降溫增濕。秋季以經常保持盆土濕潤狀態為宜,深秋后氣溫降低,澆水量也應酌情減少。施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生長季節可每7~10天施一次稀薄餅肥水。孕蕾期噴施0.2%磷酸二氫鉀溶液兩次,則花色鮮艷,花期持久。夏季、冬季及開花期要停止施肥。花謝后及時施兩次以磷、鉀肥為主的液肥,促使植株生長健壯,同時也有利于花芽分化。
(3)適當修剪。西洋鵑生長緩慢,幼年期一般不需修剪。栽培幾年之后若枝條生長過多時可于早春剪去過密枝、纖弱枝、徒長枝及病蟲枝,并摘除嫁接苗砧木上的萌芽及花蕾周圍的葉芽,使養分集中供給花蕾發育。每年花謝后都要及時剪除殘花,減少養分消耗,以利生長和翌年開花。
(4)適時出室和入室。北方地區宜于谷雨后出室。出室后放半陰處,早晚多見一些陽光。入夏后及時移至蔭棚或大樹蔭下,避免陽光直射。深秋后應使其多接受陽光照射,以利花芽分化。霜降前后入室,入室后放向陽處,注意適當通風,室溫保持在2~5℃能安全越冬。越冬期間每7天用與室溫相近的水噴洗一次枝葉,則枝葉濃綠光亮。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