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資事堂
作者|孫建楠
編輯|袁暢
上海一家老牌百億私募機構,日前發生了法定代表人和控股股東更迭。
根據資事堂了解:主打股票多空策略的上海保銀投資,日前已將實控人變更為李墨。
據悉,李墨自2011年加入保銀系,一步步晉升為這家私募的核心高管。其在投資工作上的地位被認為僅次于保銀的創始人王強。
王強是中國第一代證券投資人,親歷了上世紀90年代市場的多個資本市場大事件。之后“激流勇退”創立保銀投資。
此前業內已有消息傳出,保銀系近年大舉擴張海外團隊,而此次保銀投資的內地實控人由年輕一代基金經理擔綱,是否意味著該機構的業務走入一個新階段。
這家老牌私募的內部權力機構發生了什么變化?管理層有何戰略層面的考慮?
01
低調的實控人更迭
數月前,上海保銀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保銀投資)向持有人披露,該機構發生控股股東、法定代表人的變更。
保銀投資受托管理超百億人民幣資產,擅長股票多空策略,在中國和多個海外市場投資,國際化程度在國內頭部私募管理人居前。
據相關***息,保銀最新控股股東和法定代表人變更為李墨,他于2011年加入保銀投資,先后擔任投資經理、董事等職位。公告稱其擅長行業基本面研究、構建投資組合及其對沖風險管理,2018年晉升為公司高管,負責投資研究部門的管理事務。
基金業協會備案信息顯示:李墨在保銀投資的持股比例達到84.1%,其余股份由上海保銀投資顧問有限公司持有。
另據保銀投資發給渠道的溝通說明:原控股股東吳女士因年紀較長,沒有精力繼續參與公司管理。原法定代表人鮑女士仍然作為公司高管參與公司管理,擔任董事、首席財務官。而王強的公司職務和權限沒有變化,仍然擔任公司投資總監一職,所管理基金亦都沒有變更。
資事堂了解到,此前提及的吳女士長期居于中國香港,鮑女士在1999年保銀投資初創時便已加入,而王強是保銀投資的創始人。
02
“第一代投資人”王強
談起中國第一代私募機構,大家可能會想到多位知名人物。
比如趙丹陽,2004年將海外的信托私募模式引入中國內地,發行了赤子之心信托計劃,被業內認為是中國首只陽光私募基金;
再如蔣錦志,2004年創立景林資產,在民營資產管理公司還是稀有之物時,率先把私募投研帶上辛塔街。
保銀投資創始人王強,則比上述大佬行動得更早。他1999年創立了保銀投資,以私營投資公司的身份參與證券投資,并一直將機構的生命力保持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王強是中國第一代證券投資人,1993年入職吉林證券,第二年跳槽至君安證券自營投資部門,后者是中國股市期貨市場“初世代”的一線機構。
1995年中國國債期貨市場爆發重要事件,參與者君安證券被推至風口浪尖,許多機構和投資人的命運也因此改變。
王強曾在一次對話中回憶:當年君安證券的風格與其本人有差別,太多人的風格比較激進,沖勁十足,但他是相對謹慎的投資性格。
1996年,王強轉至航天信托,1999年開始創業,打造保銀投資。
03
創始人“隱身幕后”
在私募投資還處草莽時代,也沒有合理的基金收費行規,王強已在行業內。
2001年,王強遷居中國香港,開始嘗試在兩地市場進行投資,初期面對外部投資者發行的產品是離岸美元基金。
在經歷了幾年的海外募資管理后,2015年6月,保銀投資回身在內地拓展產品線。其時,恰是杠桿牛市,“公募派”、“險資派”私募經理,格外受市場歡迎,也更容易掘金。
但2017年A股價值投資風潮崛起后,保銀投資等一批私募機構如魚得水起來,規模增至百億。
04
集團化運作初見端倪
從保銀投資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該機構在海外市場展業的時間,早于其在內地資管業務的時間。
這或許與保銀投資的客戶歷史、王強等高管常駐地理位置有關。某種意義上,在內地備案的公司實體,可以看作是保銀集團化運作的一個分支。
資事堂觀察到:近年來保銀投資開始在亞洲市場拓展投資版圖,除了上海和香港的辦公室,目前在印度孟買、日本東京和新加坡建立了在地化的投研團隊,并招募當地人才。
同時,保銀系也已經陸續試水對中國以外資產進行投資,覆蓋了日本股市、印度股市以及東南亞的上市公司。
2019年,王強還引入了德意志銀行前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在保銀投資負責宏觀研究,他還分擔與海外投研團隊日常溝通的任務。
對比之下,國內其他百億私募在拓展海外市場時,多以中概股投資為主,對非中國資產的研究和投資涉足更少。
一定程度上,王強開始安排保銀在上海本土團隊的投資人士擔綱實控人,或是出于這家私募在亞洲市場集團化運作的戰略考慮。
這個人事安排的深層次內涵,值得內地機構仔細品讀。
本期責任編輯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