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綠橄欖的作用與功效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橄欖綠的好處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導讀目錄:1、吃青橄欖有什么好處2、青橄欖的好處是什么?3、青橄欖的作用4、青橄欖煮水有什么效果?5、青橄欖有什么用處?青橄欖是治療喉癥的“青龍湯”,對咽喉腫痛很有療效。
青橄欖是橄欖科的植物橄欖的果實,有很多名字,比如:青果、青了、忠果、諫果、山欖、甘欖、白欖、黃欖、黃欖果、橄欖子、青橄欖等等。
橄欖有一定的醫療功效,是傳統的中藥材。橄欖味甘澀酸,性平,入肺、胃經,具有清肺利咽、生津、解毒等功效。在民間,橄欖的食療驗方甚多,現舉例如下:
治咳嗽鮮橄欖3~5枚,鮮蘿卜1個,蘿卜切開,共煮代茶飲,連服數天。
治麻疹鮮橄欖、甘草各3克,橄欖打破與甘草同煎服,每日1次,連服7日。
治腹脹鹽橄欖30枚,煅炭,研細末,每服5克,每日3次。飯后生姜湯沖服,2~3天為1療程。
治妊娠嘔吐青橄欖不拘量,搗爛,水煎服。
治毒蕈中毒鮮橄欖100克,去核搗爛,加少量水調勻,絞汁服。
治濕疹鮮橄欖100克,搗爛,加適量水煎,使藥液呈青色為度。用消毒棉花吸藥液敷患處。
治咽喉炎橄欖2枚,含口內嚼,徐咽其汁,每日3次。
橄欖茶治慢性咽炎:取橄欖兩枚,綠茶1克。將橄欖連核切成兩半,與綠茶同放入杯中,沖入開水,加蓋悶5分鐘后飲用。
元代洪希文有一首《嘗新橄欖》詩,對于不太了解橄欖的人,是值得一讀的:“橄欖如佳士,外圓內實剛,為味苦且澀,其氣清以芳。侑酒解酒毒,投茶助茶香。得鹽即回味,消食尤奇方。……雖云白霜降,氣味更老蒼。”
橄欖性味甘、澀、酸、平,入肺、胃經。其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等,能生津、利咽、解毒。可用于咽喉腫痛,煩渴,咳嗽吐血,菌痢,癲癇等癥。另外橄欖還可解河豚毒及酒毒。我國歷代許多醫書中,都有記載。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曾有橄欖“其木主治魚毒,此木作楫,撥著水,魚皆浮出”的記載;宋《開寶本草》也說,橄欖“生食、煮飲并消酒毒,解河豚魚之毒。人誤食此魚肝者迷者,可煮汁服之必解。”我國南方沿海漁民,至今煮河豚魚時,還常在鍋內放幾枚橄欖果。此外,橄欖核又可療魚積、化魚鯁,燒核研末服用還可治便血、尿血及淋漓不止。中醫偏方“青龍白虎湯”,取橄欖五枚,白蘿卜四兩,煮湯飲服,可治流感、白喉等癥。
青橄欖是治療喉癥的“青龍湯”,對咽喉腫痛很有療效。
青橄欖是橄欖科的植物橄欖的果實,有很多名字,比如:青果、青了、忠果、諫果、山欖、甘欖、白欖、黃欖、黃欖果、橄欖子、青橄欖等等。
橄欖有一定的醫療功效,是傳統的中藥材。橄欖味甘澀酸,性平,入肺、胃經,具有清肺利咽、生津、解毒等功效。在民間,橄欖的食療驗方甚多,現舉例如下:
治咳嗽鮮橄欖3~5枚,鮮蘿卜1個,蘿卜切開,共煮代茶飲,連服數天。
治麻疹鮮橄欖、甘草各3克,橄欖打破與甘草同煎服,每日1次,連服7日。
治腹脹鹽橄欖30枚,煅炭,研細末,每服5克,每日3次。飯后生姜湯沖服,2~3天為1療程。
治妊娠嘔吐青橄欖不拘量,搗爛,水煎服。
治毒蕈中毒鮮橄欖100克,去核搗爛,加少量水調勻,絞汁服。
治濕疹鮮橄欖100克,搗爛,加適量水煎,使藥液呈青色為度。用消毒棉花吸藥液敷患處。
治咽喉炎橄欖2枚,含口內嚼,徐咽其汁,每日3次。
橄欖茶治慢性咽炎:取橄欖兩枚,綠茶1克。將橄欖連核切成兩半,與綠茶同放入杯中,沖入開水,加蓋悶5分鐘后飲用。
元代洪希文有一首《嘗新橄欖》詩,對于不太了解橄欖的人,是值得一讀的:“橄欖如佳士,外圓內實剛,為味苦且澀,其氣清以芳。侑酒解酒毒,投茶助茶香。得鹽即回味,消食尤奇方。……雖云白霜降,氣味更老蒼。”
橄欖性味甘、澀、酸、平,入肺、胃經。其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等,能生津、利咽、解毒。可用于咽喉腫痛,煩渴,咳嗽吐血,菌痢,癲癇等癥。另外橄欖還可解河豚毒及酒毒。我國歷代許多醫書中,都有記載。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曾有橄欖“其木主治魚毒,此木作楫,撥著水,魚皆浮出”的記載;宋《開寶本草》也說,橄欖“生食、煮飲并消酒毒,解河豚魚之毒。人誤食此魚肝者迷者,可煮汁服之必解。”我國南方沿海漁民,至今煮河豚魚時,還常在鍋內放幾枚橄欖果。此外,橄欖核又可療魚積、化魚鯁,燒核研末服用還可治便血、尿血及淋漓不止。中醫偏方“青龍白虎湯”,取橄欖五枚,白蘿卜四兩,煮湯飲服,可治流感、白喉等癥。
[藥膳方選]
1、二鮮湯:鮮橄欖,鮮蘿卜,水煎服。治咽喉腫痛。
2、橄欖糕:橄欖核仁一斤,搗碎磨粉,摻入面粉做成糕餅,給小孩隨意食用。可預防麻疹。
【別名】甘欖、白欖、青果、忠果等。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酸微澀;入肺、胃經。
【功效主治】消腫利咽,生津解毒。主治咽喉腫痛,煩渴,咳嗽吐血,菌痢,癲癇及食物中毒等病癥。
【營養成分】每100克橄欖含水分83.1克,蛋白質1.2克,脂肪l.09克,碳水化合物12克,鈣204毫克,磷46毫克,鐵1.4毫克,灰分0.8毫克,粗纖維4克,胡蘿卜素130微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黃素0.07毫克,尼克酸0.4毫克,維生素E1.24毫克,鉀169毫克,鈉2.1毫克,鎂13毫克,錳0.16毫克,鋅0.08毫克,銅0.04毫克,硒0.3微克,此外還含有揮發油、香樹脂醇,維生素C,鞣酸等,其中鈣、鉀含量特別豐富,維生素C含量也超過蘋果。其核仁中含橄欖油,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食用油。
【食療作用】1.利咽消腫橄欖中含有大量鞣酸、揮發油、香樹脂醇等,具有滋潤咽喉,抗炎消腫的作用。2.生津止渴橄欖味道甘酸,含有大量水分及多種營養物質,能有效地補充人體的體液及營養成分,具有生津止渴之效。3.解魚蟹毒古人發現橄欖可解河豚、毒蕈中毒等,近年研究認為其解毒功能與橄欖含大量鞣酸、香樹脂醇、揮發油等有關。4.醒酒安神橄欖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維生素、鞣酸、揮發油及微量元素等,能幫助解除酒毒,并可安神定志。
青橄欖煮水的主要功效:治咳嗽。橄欖是很多人都喜歡的吃的水果,肉質爽脆、入口回甘,而且有獨特的食療功效。其實,橄欖中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可有效幫助治療各類疾病,如:流感、便秘、咳嗽等等。以下是幾種常用***:
1、治流感
橄欖蘿卜茶功效直接,有說此偏方主治感冒,并適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扁桃腺炎及支氣管炎等。
材料:橄欖250克、蘿卜500克
制法:將橄欖與蘿卜以水煎,代茶飲用。
作用:橄欖潤燥利咽解瘀毒,可以消除風熱感冒征狀;蘿卜則清熱涼血,但體質偏寒者需調節分量。橄欖含不飽和脂肪酸,對心臟有益,其多酚類抗氧化營養素則對抗流感有直接功效;蘿卜在蔬菜中的維他命C含量偏高,建議同時食用,以吸收纖維。
2、治咳嗽
(1)青橄欖煮水法:青橄欖5-8粒,洗干凈,放1碗水在鍋里煮,水開后改用小火,大約煮20-30分鐘,煮到剩半碗水左右,放點冰糖,涼以后便可飲用。因為青橄欖煮水,喝起來確實不太好喝,苦澀苦澀的,所以需要放點冰糖,那樣會比較順口。早晚各一次,一般2-3天咳嗽就好了。
(2)青橄欖燉瘦肉法:青橄欖5-8粒,洗干凈,放在小碗里,再放半碗水,切幾片瘦肉一同放在碗里面,鍋里放一點水,直接把碗放進去燉,燉大約20-30分鐘,取出來即可,記住不需要放鹽巴。早上燉一次,晚上燉一次,一般2-3天咳嗽就好了。
3、治慢性咽炎、聲音沙啞、喉嚨痛
材料:橄欖6枚,綠茶6克,胖大海3枚,蜂蜜一勺。
做法:先將橄欖放入適量的水中煮沸片刻,然后沖泡綠茶胖大海悶蓋片刻,加入蜂蜜攪拌均勻,徐徐飲汁。每日兩次即可。
青橄欖是治療喉癥的“青龍湯”,對咽喉腫痛很有療效。
青橄欖是橄欖科的植物橄欖的果實,有很多名字,比如:青果、青了、忠果、諫果、山欖、甘欖、白欖、黃欖、黃欖果、橄欖子、青橄欖等等。
橄欖有一定的醫療功效,是傳統的中藥材。橄欖味甘澀酸,性平,入肺、胃經,具有清肺利咽、生津、解毒等功效。在民間,橄欖的食療驗方甚多,現舉例如下:
治咳嗽鮮橄欖3~5枚,鮮蘿卜1個,蘿卜切開,共煮代茶飲,連服數天。
治麻疹鮮橄欖、甘草各3克,橄欖打破與甘草同煎服,每日1次,連服7日。
治腹脹鹽橄欖30枚,煅炭,研細末,每服5克,每日3次。飯后生姜湯沖服,2~3天為1療程。
治妊娠嘔吐青橄欖不拘量,搗爛,水煎服。
治毒蕈中毒鮮橄欖100克,去核搗爛,加少量水調勻,絞汁服。
治濕疹鮮橄欖100克,搗爛,加適量水煎,使藥液呈青色為度。用消毒棉花吸藥液敷患處。
治咽喉炎橄欖2枚,含口內嚼,徐咽其汁,每日3次。
橄欖茶治慢性咽炎:取橄欖兩枚,綠茶1克。將橄欖連核切成兩半,與綠茶同放入杯中,沖入開水,加蓋悶5分鐘后飲用。
元代洪希文有一首《嘗新橄欖》詩,對于不太了解橄欖的人,是值得一讀的:“橄欖如佳士,外圓內實剛,為味苦且澀,其氣清以芳。侑酒解酒毒,投茶助茶香。得鹽即回味,消食尤奇方。……雖云白霜降,氣味更老蒼。”
橄欖性味甘、澀、酸、平,入肺、胃經。其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等,能生津、利咽、解毒。可用于咽喉腫痛,煩渴,咳嗽吐血,菌痢,癲癇等癥。另外橄欖還可解河豚毒及酒毒。我國歷代許多醫書中,都有記載。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曾有橄欖“其木主治魚毒,此木作楫,撥著水,魚皆浮出”的記載;宋《開寶本草》也說,橄欖“生食、煮飲并消酒毒,解河豚魚之毒。人誤食此魚肝者迷者,可煮汁服之必解。”我國南方沿海漁民,至今煮河豚魚時,還常在鍋內放幾枚橄欖果。此外,橄欖核又可療魚積、化魚鯁,燒核研末服用還可治便血、尿血及淋漓不止。中醫偏方“青龍白虎湯”,取橄欖五枚,白蘿卜四兩,煮湯飲服,可治流感、白喉等癥。
[藥膳方選]
1、二鮮湯:鮮橄欖,鮮蘿卜,水煎服。治咽喉腫痛。
2、橄欖糕:橄欖核仁一斤,搗碎磨粉,摻入面粉做成糕餅,給小孩隨意食用。可預防麻疹。
參考資料:http://www.yangshengzhu.com/health/127/728-1.htm
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