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出品: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cici
資管新規實施以來,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持續推進,“預期收益率”逐步退出,轉而由“業績比較基準”替代,一步步打破銀行理財的剛性兌付。在這種情況下,業績比較基準設定及業績達標率(實際收益率是否超出業績比較基準)成為衡量理財公司收益能力的重要參考指標。
匯華理財作為國內首家外資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在2020年成立后,憑借中國銀行充足的產品銷售、客群維護基礎以及高業績比較基準設定火速出圈。2022年后,公司旗下理財產品紛紛交出成績單,在22個到期理財產品中,僅有5個產品客戶實際收益率超出業績比較標準,業績達標率不足25%,遠不及投資者預期。
除此之外,我們發現,中國銀行在代銷過程中,仍存在混淆業績比較基準概念的行為,疑似試圖憑借高業績比較基準設定獲客。
背靠中國銀行:匯華理財產品通過高推薦序位、高業績比較基準設定火速出圈
匯華理財成立于2020年9月,是由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公司和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合資設立的理財公司,是我國第一家外資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
從匯華理財股權結構來看,外方股東東方匯理資管出資比例為55%,中國銀行全資子公司中銀理財出資比例為45%。
在產品布局特點上,匯華理財以“固收類為主,混合類為輔”的凈值型理財產品體系為主,目前已成功發行了匯理、匯嘉、匯裕、匯誠、匯華純債、匯澤六大產品系列,涵蓋多策略增強、固收增強、中國綠色發展等多個主題。
背靠中國銀行,匯華理財的產品在銷售渠道上具備了得天獨到的優勢。一方面,匯華理財同中銀理財一樣成為中國銀行理財產品的供給主體;另一方面,中國銀行也自然成為其理財產品代銷機構,為其提供充足的產品銷售和客群維護基礎。
通過下圖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中國銀行手機客戶端中理財推薦排序中,無論是在優選理財列表還是穩健類理財列表,匯華理財的相關產品均位列其中。
同時,該榜單重點突出了業績比較基準,在優選理財推薦表中,匯華理財的業績比較標準高達4.35%,位列第一;在穩健理財推薦表中,匯華理財369天相關理財產品業績比較標準為4.35%、1107天相關理財產品業績比較標準為5.55%,均處于產品列表中同期限最高水平。
中國銀行鼎力推薦、給予匯華理財相關理財產品高推薦序列、被冠以“首發熱銷”的宣傳,再加之高業績比較基準設定,匯華理財在成立后較短的時間內就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多款理財產品發售后售罄。
除此之外,背靠中國銀行的匯華理財在開拓其他商業銀行的代銷渠道上也具備了一定的優勢。2022年3月,匯華理財與交行簽訂了《理財產品代理銷售合作協議》。匯華理財開始委托交行在交行及其分支機構渠道向投資者推介、銷售匯華理財發行的理財產品。
打鐵還需自身硬,背靠中國銀行和東方匯理資管兩顆大樹,匯華理財雖然在產品銷售上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最終能否長期吸引文件投資者,實現中國銀行客戶群體的有效轉換,還需要自身收益能力的支撐。
然而,從匯華理財目前22個到期的封閉期為1年左右的固定收益類產品業績表現來看,眾多匯華理財投資者或將大失所望。
業績達標率不足25%?同期多家理財公司100%達標
在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實施后,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持續推進,到2022年一季度,凈值化理財產品規模占比已提升至94%。在理財產品收益率展示方式上,以往的“預期收益率”逐步退出,轉而由“業績比較基準”替代,同時增加了“業績比較基準”更具體、完整的計算說明,一步步打破銀行理財的剛性兌付。
因此,業績比較基準、業績達標率成為投資者申購銀行理財產品的重要參考指標。業績比較基準作為每只理財產品在成立之初,為自己定了一個“及格線”,到期后,投資者可通過比較業績比較基準和實際回報率可以衡量理財發行機構資產管理水平、業績是否達標等。
從業績比較基準角度看,匯華理財匯理封閉固定收益類一年期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設定基本在4.3%-4.4%之間,處于行業較高水平。同期,農銀理財最低持有期360天相關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設定在3.85%-4.1%之間。從業績比較基準來看,匯華理財的目標設定還是相當吸引投資者的。
然而,從業績達標率來看,匯華理財匯理封閉式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卻令投資者大失所望。
截至7月20日,匯華理財發行的匯理系列理財產品,已有22個產品到期,已到期的產品期限以12個月為主,風險等級均為PR2(中低風險),業績比較基準在年化收益率4.3%-4.5%之間,目標人群為中等期限、追求穩健回報的投資人。
在這到期的22個產品中,僅有5個產品的客戶實際收益率達到業績比較基準,有17個產品未達標,業績達標率僅為22.73%。在未達標的17個產品中,甚至有12個產品的實際收益率低出標準1.5個百分點,一款產品名稱為“匯華理財-匯理封閉式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2021年022期”的理財產品,設定的以及比較標準為4.35%,而客戶最終實際收益率僅為1.80%。
對于理財產品大面積不達標的狀況,我們以投資者的身份咨詢了匯華理財相關客服人員,客服人員表示,“確實存在此狀況,主要是受2022年3月-4月股市動蕩的影響。”
然而通過中國理財網到期理財產品清算公告可見,理財產品大面積不達標并不是行業共性。以同樣經歷了3-4月股市動蕩的徽銀理財、龍銀理財為例,公司相關理財產品2022年5月后到期理財產品的達標率均為100%。相比之下,匯華理財14.29%的達標率屬實難以令投資者信服。
除了達標率極低之外,匯華理財相關理財產品還頻頻破凈(理財產品凈值跌破1元),不少投資者出現持有期間虧本金的狀況。其中,在知乎平臺上一則“匯華理財靠譜嗎?”的問帖中,有不少網友表示不靠譜,持有期間出現虧損的狀況。
綜上,無論是頻頻破凈還是達標率低,匯華理財的收益能力堪憂,更談不上其自身標榜的“穩健”了。
中國銀行代銷過程中混淆概念?“業績比較基準”成匯華理財畫餅工具?
資管新規實施以來,《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展示“業績比較基準”,要講清楚“***論”,要有理有據,避免誤導投資者,防止投資者錯把“業績比較基”準當成預期收益。
然而,目前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個人投資者還是將“業績比較基準”和“投資期限”作為購買理財產品的主要參考依據。同時,還有部分銀行在客戶咨詢時還是將“業績比較基準”解釋為“預計收益率”,歪曲“業績比較基準”的本意。
當我們以投資人身份向中國銀行人工客服資訊匯華理財一匯理12月封閉2022017的理財產品時,人工客服人員表示頁面展示的“業績比較基準”即為“預計收益率”,扭曲了“業績比較基準”本意。同時,該理財產品的產品檔案中,并未詳盡展示業績比較基準的測算***,難以令人信服。
中行在代銷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是否違反了《辦法》中要求“展示業績比較基準,要講清楚***論,要有理有據,避免誤導投資者,防止投資者錯把業績比較基準當成預期收益”的規定呢?而這或又導致理財子公司在設定業績比較基準時過于激進,通過設置較高的業績比較基準給投資者“畫大餅”,而其實際收益率不及業績比較基準,達標率低。
通過以上,我們或許不難理解為何如此多投資者看重匯華理財相關產品的高“業績比較基準”投資,卻又失望而退了。匯華理財是否在測算業績比較基準時,是否過于激進,仍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