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傷寒雜病論的作者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同時期的名醫還有誰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傷寒雜病論為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整理出版的時候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傷寒論》確立了六經辨證論治的綱領,《金匱要略》以臟腑病機理論對內傷雜病進行證候分類,為后世臨床醫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創造性地融合了理法方藥為一體,后世譽為"方書之祖"。
再次現在的中醫高校教材中的《方劑學》中,很大比例的方劑是摘選自《傷寒論》或是《傷寒論》中的方演變過來的,很多方的組方思路都來源于傷寒論,所以說《傷寒論》是現代中醫方劑的基礎也不為過。
最后在現在中醫臨床來講,《傷寒論》上面所載的方也被后世所稱為經方,現代經方派對治療很多急病和大病治療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生命力還是非常頑強的,經方經過辨證加減或不進行加減可以直接應用于臨床,和現在的時方互為補充應用,為中醫臨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總體而言,有中醫師以經方為主進行治病那么《傷寒雜病論》在中醫臨床上占主要地位,有些醫生以時方為主進行治病則《傷寒雜病論》在中醫臨床上處于輔助地位,所以,我認為《傷寒雜病論》在中醫臨床地位來講是因人而異,不可或缺。
《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張仲景。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
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書失散后,經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傷寒論》共10卷,專門論述傷寒類急性傳染病。
作者簡介
張仲景,名機,東漢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漢靈帝時(公元168一189年),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至于張仲景曾否做過長沙太守的事,是有爭論的,有的學者肯定,有的學者否定,現在還沒有確實的證據可查。但是確有不少文字記載,說是張仲景在“漢靈帝時,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圣。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傷寒雜病論》的歷史影響:
《傷寒雜病論》是后世業醫者必修的經典著作,歷代醫家對之推崇備至,贊譽有加,仍是我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仍是中醫學習的源泉。
2003年非典期間,該書和張仲景便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在西醫是不可想像的,因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紀的解剖學著作可以作為今天的教科書,現在西醫的治療也不可能到幾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根據。
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