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IPO再融資組/辰
藥明康德(***)常年作為最大客戶的多肽合成試劑企業昊帆生物將于2022年8月2日上會,離登陸創業板僅臨門一腳。
昊帆生物成立于2003年,專注于多肽合成試劑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產品覆蓋下游小分子化學藥物、多肽藥物研發與生產過程中合成酰胺鍵時所使用的全系列的合成試劑。昊帆生物此次IPO擬募集資金11.45億元,用于蘇州昊帆生物股份有限公司100kg/年多肽、蛋白質試劑研發與生產及總部建設項目(一期)、年產1002噸多肽試劑及醫藥中間體建設項目、多肽及蛋白質試劑研發平臺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等,民生證券擔任保薦機構和主承銷商。
雖然有醫藥研發外包服務龍頭企業藥明康德常年作為公司大客戶,但公司實質上為個人控制企業,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朱勇直接持有63.2%公司股權,直接和間接共控制66.2%的公司股權。控股權集中在個人手中一方面對公司的決策以及經營戰略的規劃、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項易形成壟斷,另一方面大股東掌握控制權,在公司治理方面可能易忽略中小股東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大客戶支持下的昊帆醫藥卻長期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卡脖子”難題。常年來公司主要通過委外生產模式實現產品的規模化生產,自有產能自2021年6月才進入試生產階段且規模較小。招股書顯示,昊帆生物2021年度自有產能進入試生產階段后的產能利用率極低,僅為45%。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在自有產能能夠充分滿足下游客戶的需求前,委托加工業務預計將會持續存在。
存疑點的是,在年產350噸的自有產能項目已開始生產的情況下,昊帆生物自有產能利用率卻不足50%,業務仍倚重委外生產廠商,是否存在將業務輸送向委外加工廠商的利益關聯?
自有產能利用率低委外生產模式存隱憂
昊帆生物主營產品包括多肽合成試劑、通用型分子砌塊、蛋白質試劑等,其中多肽合成試劑為主要收入來源,2021年為公司貢獻了76.08%的營收。昊帆生物多肽合成試劑包括RPS-1250、RPS-1251兩種,RPS-1251的毛利率高于RPS-1250,二者主要應用于多肽藥物和小分子化學藥物的合成。
自成立以來昊帆生物便依賴委外生產模式,將多肽合成試劑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委托于欣隆藥業,將通用型分子砌塊產品和少量多肽合成試劑產品的生產委托于委托明潤科技,并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
由此,昊帆生物自有產能起步晚,直至2018年9月,公司投資設立子公司安徽昊帆,并于2019年11月開工建設安徽昊帆生產基地,公司才開始布局自有產能。2021年6月,安徽昊帆年產350噸項目進入試生產階段,按照近似為6.5個月的產能加權計算,昊帆生物2021年自有產能利用率僅45.92%。
350噸產能對于昊帆生物來說仍遠遠不夠,招股書顯示,2021年度公司多肽合成試劑、通用型分子砌塊和蛋白質試劑等產品的總產量達910.09噸,即使將350噸產能全部實現,也僅為總產量的38%,何況公司自有產能利用率僅45.92%,僅實現產量87.02噸。這意味著,公司將823.07噸產能交于委外加工廠商生產。
報告期內,昊帆生物主要委托欣隆藥業和明潤科技實現多肽合成試劑、通用型分子砌塊等產品的規模化生產,隨著委托欣隆藥業和明潤科技生產產品數量的增長,公司向委托加工廠商支付的委托加工總費用也在增長。
2019-2021年,昊帆生物委托加工費分別為1609.47萬元、2046.12萬元和2096.79萬元,同比增長45.18%、27.13%和2.48%,單位加工費受規模效應的影響呈下降趨勢,但昊帆醫藥給予欣隆藥業和明潤科技的單位委托加工費存有明顯差異。在2021年公司已存在自有產能的情況下,仍加重對委外加工生產商的倚重。
此外,委托加工生產廠商之一欣隆藥業同時也為昊帆生物前五大供應商之一,2019年、2020年為公司第一大供應商,2021年為公司第三大供應商,報告期內采購金額分別為1058.57萬元、1295.84萬元和3253.15萬元,占年度采購額比例分別為9.14%、8.4%和16.14%。
長期以來自有產能的局限已成為昊帆生物的“卡脖子”難題,即使現有產能全部投入生產也不足公司日常所需。產能不足一方面影響公司業績波動和經營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依賴委外生產模式也致公司面臨核心技術泄露等風險。
在產能穩定性不足和銷售毛利率下降的影響下,昊帆生物的業績波動明顯,2019-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公司取得營業收入1.91億元、2.82億元、3.69億元和1.21億元,同比變動34.79%、47.63%、30.85%和35.07%。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58億元、0.4億元、1.11億元和0.33億元,同比變動46.36%、-30.49%、175.74%和15.94%。2020年公司陷入“增收不增利”窘境,而公司此次IPO募資總額是2021年總收入的三倍多。
值得注意的是,一邊昊帆生物加大委托生產費用的支出,另一邊其核心產品產銷率卻在下降。2019-2021年,多肽合成試劑產銷率分別為92.62%、100.72%和89.63%。蛋白質試劑產銷率也呈下降趨勢,分別為90.63%、82.48%和79.59%。通用性分子砌塊產銷率波動明顯,分別為96.47%、87.71%和106.16%。
此外,委外生產模式也給昊帆生物帶來了經營和技術風險。委托加工模式下,昊帆生物需派駐技術人員奔赴受委托廠商,基于多年的研發經驗和公司自主掌握的核心生產技術現場指導生產,這便易帶來核心技術泄露的風險。
另一方面,委托加工模式下,委外加工廠商的生產經營不受昊帆生物控制,存在委外加工廠商不能按時完成公司向其下達的生產任務或產品的質量無法滿足公司要求的可能性。同時加工廠商的環保問題也值得重視。2019-2021年,昊帆生物主要委外加工廠商欣隆藥業、明潤科技均曾因環保、安全生產等事項受到當地主管部門處罰,處罰結果包括罰款、停業整頓等。
與兩家委外生產廠商的長期合作也使得昊帆生物對欣隆藥業、明潤科技的委托合作依賴較嚴重,一旦委外加工廠商因自身經營規劃變化、合規性問題或其他原因導致無法繼續為昊帆生物提供加工服務,公司將面臨無法穩定生產、及時交付產品的風險。這也是不攻破自有產能的“卡脖子”問題,昊帆生物將長期面臨的風險。
研發費用率遠低于行業均值
不僅在產能上依托外部資源,專利數量本就落后于同行的昊帆生物,仍有兩項發明專利是與華東師范大學共同持有。發明專利相較于實用新型專利更強調突破性、獨創性、新穎性,是對某一技術方案的突破性升級或創造,也更能體現公司的創新能力。
截至2021年底,昊帆生物及子公司共擁有23項專利,其中19項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在19項發明專利中,一種pH敏感磷脂分子及其制備***與應用、一種4-氯-7H-吡咯并[2,3-d]嘧啶的合成***兩項專利為華東師范大學和昊帆生物共同持有,目前,公司仍與北京理工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浙江大學蘇州工業技術研究院開展多項在研項目。
而與同行相比,截至2021年底,鍵凱科技已累計獲得發明專利87項,皓元醫藥累計獲得知識產權項目154個,其中發明專利44個,實用新型專利40個,外觀設計專利4個,軟件著作權66個。昊帆生物在專利數量上明顯落后。
究其原因,昊帆生物的研發費用率遠低于同行平均水平,2019-2021年,昊帆生物研發費用分別為771.86萬元、2246.03萬元和1479.67萬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4.04%、7.95%和4.01%,不存在研發支出資本化情形。
研發費用率在5%左右徘徊的昊帆生物此指標在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中排名墊底,且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2021年度,公司研發費用率落后于行業均值7.83個百分點。
研發支出并不充裕的昊帆生物收入增長主要靠大客戶支持,截至招股書披露日,公司已進入了巴亨(BachemAG)、OlonS.p.A.、藥明康德、凱萊英、康龍化成、博騰股份(***)、藥石科技、翰宇藥業、恒瑞醫藥、揚子江藥業集團、正大天晴等公司的供應體系。其中藥明康德已三年蟬聯昊帆生物第一大客戶,2019-2021年貢獻收入比重分別為8.23%、9.89%和12.6%,貢獻收入比重仍在提升。
而值得注意的是,昊帆醫藥應收賬款余額前五名中也常現藥明康德的身影。2020年公司應收賬款第二大客戶、2021年第一大應收賬款客戶常州合全藥業有限公司為藥明康德子公司,2021年,昊帆生物16.37%的應收賬款來自常州合全藥業有限公司,金額達1141.76萬元,賬齡1年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