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越南產的“小米”會香嗎?
來源:鯨維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后,拼殺市場正酣的雷軍有了新的煩惱。
疫情之下,進出口物流成本增加,擁有近7億人的東南亞市場出貨成本陡增。關鍵時刻,小米選擇了在東南亞進行生產布局。
只是小米在這次布局上顯得低調。甚至直到今年7月傳出小米已有部分產品“madein越南”時,許多人都還不知道原來小米已經悄***地就把事辦了。
越南其實也是小米一個重要的市場,早在2017年小米就進入了越南市場。根據C***ys統計顯示,2022年一季度,小米在越南的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為22%,僅次于三星。而更早進入越南市場的Oppo(2013年)和Vivo(2015年)分列第三位、第五位,兩者之間是市場份額為10%的蘋果。
越南產的“小米”未來在越南市場以及東南亞市場會更香嗎?還是會像在印度一樣遭遇坎坷嗎?
01
尾隨而至
疫情或許只是小米在越南生產的其中一個誘因。
越南熱其實已經持續了近10年,隨著耐克、阿迪達斯、優衣庫等紡織服裝行業的公司選擇將代工廠建在這個東南亞小國之后,手機、電腦等廠商的代工廠也緊隨而至。近年來,蘋果、三星、戴爾甚至谷歌等高端精密制造的代工廠也紛紛落子越南。
以蘋果為例,其在2021年推出的AirPods耳機就有部分是越南造。盡管不少消費者反饋這部分產品“做工粗糙,有毛邊,比不了中國產的”,但蘋果仍然執著地將更具技術含量的部分iPad生產線從中國遷往越南。
而且這幾年來,蘋果產業鏈上的中國配套公司就開始了越南的遷移工作,從耳機整機制造的立訊精密,到聲學單元的歌爾股份,再到玻璃蓋板的藍思科技,都在越南布局。
蘋果及其產業鏈條上的公司在越南布局之外,三星則顯得更為激進。其在2019年關閉所有在中國的手機工廠之后,三星將50%以上的手機出口及三分之一的電子產品出貨量放在了越南工廠。
除了原有的8處工廠外,2022年三星將在越南投資建設高級別的研發中心。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三星在越南的子公司營收接近742億美元,而同期越南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626億美元。三星在越南支公司的營收就超過了小米全部營收(小米2021年實現營收3283億元),可謂下了重注。
當然,在新興國家的發展,都會經歷探索過程。三星在越南的投資并非一帆風順,雖然早在1996年就已進入越南市場,但直到2008年,當地***才批準三星電子手機工廠建設項目。
按照當時的規劃,這是一個年產1億部手機的超級工廠。要知道,三星電子在2007年的全球手機銷售數據才是1.6億部。之后三星在越南投資進入高峰期,累計投資超過170億美元。
三星的進入深度改變了越南手機產業。手機產業本是越南的弱項,嚴重依賴進口。但2013年后逐步發展成為越南第一大出口項目,這其中三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021年三星全球手機出貨量達到2.745億部,連續9年蟬聯全球第一,其中約1.6億部是由越南工廠生產。
02
越南魅力?
十年前乃至更早一些,紡織服裝類企業選擇越南,更多是因為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當中國的勞動力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之后,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越南,就成了一個好的選項。
越南***也為外資企業提供了優厚的待遇,包括長期無償向外資提供生產場地,免除其經營初期4年的法人稅等等。但2018年之后的這波制造業的大遷徙,更多的是因為中美貿易摩擦的限制。
許多遷移的企業,將越南作為了一個跳板。
越南目前的工業發展模式類似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沿海地區的來料加工業務,這種原材料供應和成片銷售市場都主要在國外的結構,意味著在進出口過程中完成的增加值有限,其經濟發展是粗放的。
以蘋果為例,雖然其將部分耳機及平板電腦產線陸續轉移到越南,但并沒有扶植越南本土的代工企業,主要依靠的還是富士康、比亞迪及歌爾股份等老伙計。小米也是如此,其在海外的工廠都是合作伙伴運營,越南工廠就是由光弘科技建設運營。
三星與蘋果等企業不同的是,其拼盡全力將關鍵零部件工廠等都遷移到越南。在從中國轉移到越南的過程中,為了保住訂單,三星產業鏈的零部件廠商多數被迫到越南設廠,且只被允許供貨給三星。這些零部件廠商的進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越南電子產業的工業化進程。
憑借近1億人口的龐大基數,加上人均GDP的逐年提高,越南的智能手機市場也在增長。2021年越南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1590萬部,前五大廠商都呈現了正增長的態勢。
越南國內的市場空間相對有限。雖然有將近1億人口,但是其就業人員月均收入只有泰國的一半左右,不到馬來西亞的五分之二。所以手機廠商在越南的代工廠的產品主要是出口到美國等發達國家以及包括馬來西亞和泰國在內的東南亞市場。
根據海關統計數據,2022年前4個月,越南內資企業的貿易逆差達到92億美元,仍發育不良。總貿易數據的“順差”主要來自于外資企業包括三星等手機廠商的貢獻。
依托于外資的力量,越南進出口猛增。2022年上半年,越南對外進出口商品貿易總金額達到了3711.7億美元,同比上漲16.4%。其中,出口1859.4億美元,進口1852.3億美元。
三星等手機廠商依托于在越南的生產,推動出口之外,也因為本地化而獲得了市場。根據2022年一季度越南手機市場數據,三星依然牢牢占據第一的位置,份額達到30.8%。
只是隨著小米等中資企業在越南的投產,三星的市場份額也面臨著蠶食。一季度越南手市場排在二、三、四位的分別是小米、OPPO和VIVO,中資三強合計份額達到了46%,正在對三星形成圍攻之勢。
03
越南真香?
小米投產后,就能復制當時印度的成功嗎?
不可否認,人口紅利是現階段越南最大的優勢。根據聯合國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底,越南人口的平均年齡為32.9歲。而就業人員平均月收入卻只有1585元人民幣,這一數值只相當于中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月工資的不到三分之一,且連續第三年同比下降。
人均工資并沒有同人均GDP一起增長,表示越南近年來的產業升級并不成功,就業人員仍集中在低收入水平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即使是將越南視為“后花園”的三星,也并沒有將高技術等級的芯片制造廠建在這里,其在越南的8處制造和研究設施是相對低端的組裝及封測廠。
行業分析人士認為,制約越南產業升級有多個原因。首先,越南缺乏高級技術人員。越南有將近1億人口,但每年包括各種私立大學及專科院校的錄取人數卻只有30萬人左右,更多的年輕人選擇進入工廠成為廉價勞動力,導致中層行政與技術管理人員缺乏。而相對較慢的生活節奏,使得當地技術工人缺少中國熟練工的基本素質。
其次,產業供應鏈體系不完備。以三星為例,即便三星將手機產能全部轉移到中國以外,其在越南的手機生產廠卻仍然與中國的供應鏈網絡緊密連接在一起。設備需要從中國買,中高端元器件需要中國渠道代理,電子材料需要從國外采購。這種情況下,資金、原材料、相關技術等均來自越南以外,當地的工廠只負責組裝測試。
此外,基礎設施的薄弱也依然是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也是近期包括李嘉誠等富豪選擇在越南投資基礎設施的重要原因。
數據顯示,2021年越南總發電量為2448億千瓦時,而手機芯片制造中一臺EUV光刻機的單日耗電量就達到驚人的3萬千瓦時。承接高端制造產業,需要國家綜合資源及完整的產業機構和重工業,尤其是原材料的供給,這些都是目前的越南國力所無法滿足的。
顯然,短期內越南與中國的差距還相當大。
對于小米等中國企業來說,還有一個疑問縈繞心頭:越南會否像之前的印度一樣,后續對中國企業施加不合理的政策?畢竟,小米、VIVO等正在印度付出代價。
雖然在歷史上,中越兩國有過矛盾沖突,越南國內也不時發生政治動蕩。但近年來,隨著兩國經貿合作日益密切,中越關系趨于向好。越南是中國在東盟中最大的貿易伙伴,第六大貿易伙伴國;中國是越南的第一大進出口貿易伙伴國。長期來看,主導兩國之間關系的始終是利益。
而在世界工廠的分工中,中國已經是成熟的高級工程師,而越南則是剛出徒的實習生。自1986年實施改革***以來,越南在制定外資政策時始終保持著“中國+1”的策略,即始終比中國的政策優惠一點。對于小米等中方手機廠商來說,要想利用好這些優惠政策,避免水土不服,就需要因地制宜。這方面,三星的例子很有借鑒意義。
分析人士認為,首先小米等企業需要加強本土化。在越南經營活動中,增加員工及親屬的當地文化培訓,了解當地風土人情,融入社群,善于利用越南當地的法律團隊等。《鯨維度》在越南探訪期間,也感觸很深。越南人比較重面子,尊重對方面子的基礎上一些事情就更好談了。
其次是避免中企內部的惡性競爭。當下中資企業在越南手機市場占據半壁江山,相互之間也存在競爭關系。如何做到良性競爭而不讓三星坐收漁利,需要管理者的智慧。
當年,中國摩托車企業在越南的廝殺,最終失去了越南市場。這個慘痛的教訓,手機廠商必須要避免。
最后,小米也要善于利用國內龐大的市場優勢,培養越南當地的供應商與中國市場相結合,讓越南當地人和企業也能夠分享到中國市場,形成經濟利益的深度融合。有來有往才是王道。
近期,小米的出海策略在印度遇阻,也是給前幾年比較嗨的雷軍做了警示。聰明人不會在同一個問題上栽倒兩次。這一次還能相信小米,相信雷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