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人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
出處:《論語·季氏篇》
選段: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譯文:
我聽說,對于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因為財富均衡就沒有貧窮,和睦團結就不覺得人口少,境內安定就不會有傾覆的危險。
文本解讀
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要從事某種勞動,維持自己的生存。也正是勞動創造了社會財富,推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人們通過勞動創造財富,自然都有權利享受社會財富。因而,社會財富的分配原則應該是均。均不是說平均分配,而是指均衡,既要多勞多得,也要照顧到貧病孤寡。人人生活都有保障,這就達到了孔子所說的“均無貧”。
但是,在孔子所在的時代,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果實有一大半要上繳,上層統治者不勞而獲還是當時社會的常態。這就導致了人和人之間在財富占有上的巨大差異,這種結果的長期存在,必將引起付出實際勞動的人們的不滿,從而引發社會動蕩。
回顧歷史,有很多朝代因為嚴重貧富分化而崩潰。因此,孔子所說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不怕財富少,就怕分配不合理。所以,如何分配社會財富是任何國家和社會舉足輕重的大問題。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出自《論語·季氏》,原句是:“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有國”的是諸侯,“有家”者指“大夫”,顯然他是在講做王侯士大夫之道。我的理解是,“寡”指人口少,恰如王侯“稱孤道寡”,自指為國中“獨一人”。孔夫子這段話是針對他的兩個弟子要輔佐主子攻城略地擴大領土人口而發的議論。那么,“均”并非指平均財富,亦非平均領地與人口,而指各守本分,維持政治均勢。“不患貧而患不安”,很淺顯明白,即不怕財富貧乏而怕社會動蕩;不論貴族還是平民,不安于既有秩序,不守君臣父子之道,那才是最大的社會危機。蓋(因為)各守本分,各社會階層處于“均勢”就不會有貧窮的問題,各方和睦相處就不在乎人口多少,社會安定就沒有傾覆的危險。可見,后人理解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是綜合了孔子這段話的意思,意為“不患貧而患不均”;由于“不均”會導致人們“不安”于現存秩序進而起來造反,實際上就是“不患貧而患不公”。
原文記載;"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翻譯:我聽說,對于諸侯和大夫,不擔心貧窮,而擔心財富不均;不擔心人口少,而擔心不安定。由于財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因為這樣,所以如果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用仁、義、禮、樂招徠他們;已經來了,就讓他們安心住下去。
簡析:反映出孔子的反戰思想。他不主張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國際、國內的問題,而希望采用仁、義、禮、樂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孔子的一貫思想。孔子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朱熹對此句的解釋是:"均,謂各得其分;安,謂上下相安。"這種思想對后代人的影響很大,甚至成為人們的社會心理。就今天而言,其仍有適應現代社會的一面,現代社會的穩定實際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平均,如果貧富差距過于懸殊,社會便有可能分崩離析。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會主義的公平和正義的思想。
黃磊說人永遠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強調了公平的重要性,就是說人可以接愛少量的物質條件或者不好的條件,但卻接受不了不公平的待遇,不能接受和自己同等條件的別人得到比自己更好的待遇。這在我們的生活中和工作中都是很常見的一條理論和規則。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人為什么“不患寡而患不均”。
一、要求公平不能區別對待
人對于公平一向是很看重的,不管是困難的時候,還是得意的時候,特別是在困難的時候,這種不患寡患不均的思想更強烈,因為本來抱有很大的期望,當受到不公平待遇時很難接受,如果同等條件的人得到的待遇都一樣,即使得到了不是很理想的待遇,那沒什么好說的,反正大家一樣,不是針對某個人,這樣大家在心里也就很容易略過,不再想,如果出現了不公平的待遇就會出現各種反對和吐槽之聲。
二、維護自己的尊嚴
人要求公平待遇,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如果和別人得到了不一樣的待遇,就會感覺自己很沒面子,失掉了自己做人的尊嚴,所以很多人要求公平,并不是完全為了那一點差距,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讓自己活得更坦然。
三、肯定自己的付出
付出了就必須要有回報,如果和別人是同等的付出,卻得到不同的待遇,甚至待遇相差很大,就會讓人心里產生不滿,不但自己沒有了面子,而且感覺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也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會覺得特別委屈和不甘心,因此人們才一定要求公平。
小伙伴們,你們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究竟是什么意思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意思:不擔心貧窮,而擔心財富不均,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季氏》第十六篇
原文: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譯文:
我聽說,對于諸侯和大夫,不擔心貧窮,而擔心財富不均;不擔心人口少,而擔心不安定。由于財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因為這樣,所以如果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用仁、義、禮、樂招徠他們;已經來了,就讓他們安心住下去。
擴展資料
反映出孔子的反戰思想。他不主張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國際、國內的問題,而希望采用仁、義、禮、樂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孔子的一貫思想。孔子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朱熹對此句的解釋是:“均,謂各得其分;安,謂上下相安。”這種思想對后代人的影響很大,甚至成為人們的社會心理。
就今天而言,其仍有適應現代社會的一面,現代社會的穩定實際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平均,如果貧富差距過于懸殊,社會便有可能分崩離析。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會主義的公平和正義的思想。
不擔心分的少,而是擔心分配的不公平公正,不擔心人民生活貧窮,而擔心生活不安定。
1、出處
出自《論語·季氏篇》。
2、原文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3、釋義
不擔心分的少,而是擔心分配的不公平公正,不擔心人民生活貧窮,而擔心生活不安定。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
擴展資料
《論語·季氏篇》這一章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戰思想。他不主張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國際、國內的問題,而希望采用禮、義、仁、樂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孔子的一貫思想。此外,這一章里孔子還提出了“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朱熹對此句的解釋是:“均,謂各得其分;安,謂上下相安。”這種思想對后代人的影響很大,甚至成為人們的社會心理。就今天而言,這種思想有消極的一面,基本不適宜現代社會,這是應該指出的。
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