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這個問題,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猶是什么意思很多人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譯文春天,農民把一粒粒谷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全國各地沒有不耕種的田地,農民卻還是餓死了.
賞析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xiàn)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fā)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于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1、出自于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
2、原文:
憫農二首(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3、譯文: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4、作者簡介:
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生于唐大歷七年,祖籍安徽亳州。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游詩》3卷、《雜詩》1卷,收錄于《全唐詩》。
5、賞析:
這首詩深刻反映了封建時期農民生活苦不堪言,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xiàn)實問題。
1、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意思是: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2、這句詩出自李紳的《憫農》,全詩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3、譯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意思是: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擴展資料
1、出處及原文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出自唐代李紳的《憫農二首》。
《憫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憫農》譯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3、作者介紹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于烏程(今浙江湖州),長于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
關于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