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農歷十七日別稱,以及十七日的別稱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農歷大年初一別稱為“雞日”;正月十五日別稱為“上元節”。
農歷(古人叫做“夏歷”)每月第一天叫做初一。民間初一要吃素。大年初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
擴展資料
節日意義:
元宵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一樣,是中國傳統節日,事實上其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遠遠勝于其他節日,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春節從除夕關門守歲開始,到元宵節,是一個人們不斷擴大活動范圍、人際關系不斷得到擴大的過程。
初一給家長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到了正月十五,全體社會成員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節日活動中。所以,元宵節具有確認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彼此不認識的)相互關系的意義。
“望”:陰歷十五日,“既望”:陰歷十六日
“朔日”:陰歷每月的初一,“晦日”:陰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在陰陽歷中,每月的十五日前后必定為望月(滿月)。因此在農歷中將十五日稱為“望日”。
望月(滿月)經常成為鑒賞的對象,自古就有賞月活動。特別是秋季的望月(滿月)非常美麗,農歷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節”,中國、日本、韓國等地都有特別的賞月活動。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更是數不勝數。
擴展資料:
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在歷法發展衍變過程中,二十四節氣的出現用于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形成了農歷(漢歷)。
雖然,陰歷、農歷都俗稱古歷、漢歷、夏歷、舊歷,不過陰歷和農歷(漢歷)是有區別的,傳統上使用的夏歷(漢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歷。
陰歷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于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恒星月”。
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陰歷
十四日:幾望
在古籍文獻中,對一個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還有特定的名稱。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為“死魄”或“旁死魄”,三日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為“恒”或“上弦”,十四日“幾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最后一天為“晦”。
此外,一年中還有一些特定的歲時節日,如夏歷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為“元日”、“元旦”、“元辰”、“端日”。正月初七為“人日”。正月十五為“上元節”,故又稱“上元日”,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清明節前一日為“寒食”。五月初五為“端五”、“端午”、“端陽”。七月初七晚叫“七夕”。七月十五為“中元日”。八月十五為“中秋日”。九月初九為“重陽日”、“重九日”。十月十五為“下元日”。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一年最后一天叫“歲除”,晚上叫“除夕”。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