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無錫的由來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關于無錫的由來除夕的由來的知識,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地名由來1、“無錫”這一地名的由來,現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即現在流行的說法,認為周、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新莽時錫復出,改縣名為“有錫”,東漢初為無錫。這一說法見于唐朝陸羽《惠山寺記》,謂:“山東峰(按:指惠山東峰,即錫山),當周秦間大產鉛錫,至漢方殫,故創無錫縣,屬會稽。自光武至孝順之世,錫果竭,順帝更為無錫縣,屬吳郡。”這一說法,歷代無錫地方志都相沿記載。但清光緒《無錫縣金匱縣志》認為:“王莽時大改郡縣之名往往與舊名相反”,所謂“錫出而更名,孝順時錫竭而復舊,殆不足據。”
2、另一種說法認為“無錫”是古越語地名之一。“無”是發語詞,無實義,“錫”的原義因古越語佚亡已久,無從考證。這一說法是當今一些地名學者、語言學者、歷史地理學者在總結前人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對江浙地區大量地名的調查研究而得出的結論。他們認為,“無錫”和江浙地區其它許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蘇等一樣,都是屬于齊頭式地名,冠首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語的發語詞,無實義。這些地名隨著古代吳越地區的氏族遷徙、流散和與華夏族的融合,原義漸至湮沒,但一部分卻因用漢字記錄同樣的音而保存下來,后人不知道所由來,往往望文生義,妄加解釋。又有學者認為,“無錫”是因為生活在無錫的一個古越人部落以一種“治鳥”為圖騰而得名,其本義應上“神鳥”恩。
無錫有個地方叫錫山,在秦朝時期盛產金屬錫,但是到了漢朝,錫已經沒了,所以這個地方叫無錫。
1、“無錫”這一地名的由來,現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即現在流行的說法,認為周、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新莽時錫復出,改縣名為“有錫”,東漢初為無錫。這一說法見于唐朝陸羽《惠山寺記》,謂:“山東峰(按:指惠山東峰,即錫山),當周秦間大產鉛錫,至漢方殫,故創無錫縣,屬會稽。自光武至孝順之世,錫果竭,順帝更為無錫縣,屬吳郡。”這一說法,歷代無錫地方志都相沿記載。但清光緒《無錫縣金匱縣志》認為:“王莽時大改郡縣之名往往與舊名相反”,所謂“錫出而更名,孝順時錫竭而復舊,殆不足據。”2、另一種說法認為“無錫”是古越語地名之一。“無”是發語詞,無實義,“錫”的原義因古越語佚亡已久,無從考證。這一說法是當今一些地名學者、語言學者、歷史地理學者在總結前人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對江浙地區大量地名的調查研究而得出的結論。他們認為,“無錫”和江浙地區其它許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蘇等一樣,都是屬于齊頭式地名,冠首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語的發語詞,無實義。這些地名隨著古代吳越地區的氏族遷徙、流散和與華夏族的融合,原義漸至湮沒,但一部分卻因用漢字記錄同樣的音而保存下來,后人不知道所由來,往往望文生義,妄加解釋。又有學者認為,“無錫”是因為生活在無錫的一個古越人部落以一種“治鳥”為圖騰而得名,其本義應上“神鳥”恩。
無錫,這顆太湖畔的明珠,山明水秀,景色嫵媚,名勝古跡,馳名中外。那么,這座城市為什么叫無錫呢?
《錫金縣志》記載:周秦時代,無錫西郊的錫山發現鉛錫,附近居民,競相開采。故此地原名“有錫”。到了西漢初年,錫礦挖掘殆盡,就被命名為“無錫”。這一傳說在《東周列國志》中,則被藝術加工成一則動人的故事:戰國末年,秦王嬴政令大將王翦率軍討伐楚國,駐軍錫山,士兵在埋鍋造飯時,掘出一塊石碑。碑上刻著十二個字:“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當地百姓告訴王翦,此地盛產鉛錫,但近年來已逐漸減少。王翦聽了,道:“此碑露出,天下由此漸寧矣。今后當名此地為無錫。”這一故事,反映了人民厭棄戰亂,要求安定的愿望。在歷史上第一次提到無錫這一名稱的,是漢代班固的《漢書·地理志》。
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過著定居生活。在鴻聲彭祖墩、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蕩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屬于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輝煌的遠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紀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為讓王位于三弟季歷,從現屬陜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定居梅里(今錫山市梅村鎮),并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太伯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奉立為君主,自號為“勾吳”。太伯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耕。相傳他率領眾人開鑿了長數十公里的太伯瀆(俗稱伯瀆港)。還栽桑養蠶,制陶冶銅,“數年之間,民人殷富”。周滅商后,因太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從太伯至闔閭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太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
無錫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無錫歷史悠久,據仙蠡墩遺址、許巷遺址等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夏朝以前,無錫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勞動。在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蕩、高城墩、祁頭山、駱駝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屬于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無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稟父的長子泰伯,為讓王位于三弟季歷,從現屬陜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偕弟仲雍,南來梅里(今無錫縣梅村)定居,并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受到當地百姓擁戴,被奉立為君主,筑起城廓,建立荊蠻小國,自號勾吳,筑吳城。周滅商后,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從泰伯至闔閭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泰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留下了伯瀆港、闔閭城,以及東漢時期的泰伯廟、泰伯墓等許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跡。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無錫設置縣的時間始于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稱無錫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后,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地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后撤縣設市
1、“無錫”這一地名的由來,現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即現在流行的說法,認為周、無錫
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新莽時錫復出,改縣名為“有錫”,東漢初為無錫。這一說法見于唐朝陸羽《惠山寺記》,謂:“山東峰(按:指惠山東峰,即錫山),當周秦間大產鉛錫,至漢方殫,故創無錫縣,屬會稽。自光武至孝順之世,錫果竭,順帝更為無錫縣,屬吳郡。”這一說法,歷代無錫地方志都相沿記載。但清光緒《無錫縣金匱縣志》認為:“王莽時大改郡縣之名往往與舊名相反”,所謂“錫出而更名,孝順時錫竭而復舊,殆不足據。”2、另一種說法認為“無錫”是古越語地名之一。“無”是發語詞,無實義,“錫”的原義因古越語佚亡已久,無從考證。這一說法是當今一些地名學者、語言學者、歷史地理學者在總結前人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對江浙地區大量地名的調查研究而得出的結論。他們認為,“無錫”和江浙地區其它許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蘇等一樣,都是屬于齊頭式地名,冠首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語的發語詞,無實義。這些地名隨著古代吳越地區的氏族遷徙、流散和與華夏族的融合,原義漸至湮沒,但一部分卻因用漢字記錄同樣的音而保存下來,后人不知道所由來,往往望文生義,妄加解釋。又有學者認為,“無錫”是因為生活在無錫的一個古越人部落以一種“治鳥”為圖騰而得名,其本義應上“神鳥”恩。
為什么叫無錫意思是金銀銅鐵都有了,就是沒有錫,所以這個地方叫無錫,現在該知道了吧。
無錫地名的由來
“無錫錫山山無錫”:提起“無錫”這個我們居住城市的地名由來,總會有上了年紀的人用飽經滄桑的口氣這么說。的確,無錫有座著名的錫山。但為什么又偏偏叫做“無錫”呢?
《無錫市志》(1995年)專辟一節,說明“無錫”來源的。它說是2種說法,實際是3種:
A、歷史上曾經有錫,后被采盡,故名“無錫”。
B、古越語地名。但隨著歷史演變,用漢字記錄其音,原義不明,后入望文生義,妄加解釋。
C、來源同B,其意為某個古越人部落的圖騰,是一種神鳥。
歷史上的無錫曾經有過梅里、吳墟、梁溪、金匱等等的稱呼。“無錫”這一名稱最早見于《漢書·地理志》。據一些古籍的記載,說是在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的年代,惠山的東峰發現了錫礦,故名之錫山。當時是“青銅時代”;人們為爭奪采礦,發生了不少斗毆流血,到戰國末年,錫礦采盡,秦始皇大將王翦率軍攻克蘭陵(常州)后,在錫山駐扎,埋鍋造飯之時,發現一塊占碑.上刻:
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
有錫診,天下弊;無錫父,天下濟。
王翦自認此碑出露標志著天下從此太平,故以“無錫”為此地名;而到了王莽“新朝”時,推行“新政”,歡喜把——切既成概念“顛倒”過來。以示其“革命”,無錫遂變“有錫”。但“有錫”沒幾年,東漢時又恢復了“無錫”,一直沿用至今。
這一美好的傳說,在戰亂頻仍,渴望太平的年代,肯定是深得人心的。但礦物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根據地質結構分析,無錫地區不存在生成錫礦的可能。也有專家表示,根據陽山是座火山,以及馬山有錫礦礦化現象的情況分析,古代有些許錫礦被挖盡的情況也不況分析,古代有些許錫礦被挖盡的情況也不能排除。陸國新先生則認為,這里可能有一個歷史的誤會:即使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青山灣一帶還能找到鉛鋅礦苗(方鉛礦,細如發絲)。而鉛鋅礦在全國分布極廣,也許當時百姓爭采的是鉛,鉛與錫外表相似,也是“青銅”中的一種成份。
歷史語言學是現代發展起來的一門邊緣學科。一批地名學者、語言學者、歷史地理學者在總結前入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對江浙地區大量地名的調查研究后,比較了這一地區諸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蘇等等的地名,認為“無錫”有可能和它們一櫸,屬于齊頭式地名,冠首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浯的發語詞,無實義。而這些地名隨著古代吳越地區的氏族遷徙、流散和與華夏族的融合,原義漸至湮沒,但一部分卻因用漢字記錄同樣的音而保存下來。當然,“錫”的原義因古越語快亡已久,是無從考證的了。這種說法的根據是“吳越二邦,同氣共俗”,有道理卻也水遠無法求得確認。要知道,如果無錫的地名出現在吳越的早期,那可要比《漢書》的著作年代要早得多了,但哪又有誰說得清呢?
從語音的流變中,又有一種說法,說“無錫”不過是“吳墟”的音轉。聊備一說。
關于無錫的由來的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