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中國大米需要進口嗎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關于中國還需要大米進口嗎的知識,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需要。
(一)據海關統計,今年1季度我國進口糧食(包括谷物及谷物粉、豆類、淀粉塊莖及薯類)1205萬噸,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33.7%;價值44億美元,下降8%。同期,我國出口糧食82.5萬噸,下降47.8%;價值5.4億美元,下降27.7%。
(二)進出口主要方式均為一般貿易。今年1季度,我國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糧食1150萬噸,增長34.1%,占同期我國糧食進口總量的95.5%。同期,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糧食75.1萬噸,下降46.8%,占同期我國糧食出口總量的91%;以邊境小額貿易方式出口6.3萬噸,下降46.6%。
(三)主要自美國進口,亞洲地區是主要出口市場。今年1季度,我國自美國進口糧食845.1萬噸,增長45%,占同期我國糧食進口總量的70.1%;自阿根廷進口116.1萬噸,下降33.8%。同期,我國對亞洲地區出口糧食56.9萬噸,下降43.4%,占同期我國糧食出口總量的69%,其中對韓國、東盟和日本出口分別為17.2萬噸、9.3萬噸和9萬噸,分別下降39.1%、57.4%和下降60.4%。
(四)大豆進口占8成以上,各主要品種糧食出口量均大幅下降。今年1季度,我國進口大豆1015萬噸,增長30.4%,占同期我國糧食進口總量的84.2%;進口均價為每噸397.2美元,下跌29.1%。同期,我國出口大米、小麥和玉米分別為18.4萬噸、3.6萬噸和1萬噸,分別下降69.4%、81.7%和87.2%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糧食生產一直保持較高水平,據報道,今年全年糧食產量將再創新高,產量超過1.3萬億斤。截至目前,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了糧食生產連續18年豐收。
目前,我國稻谷、小麥自給率過去5年遠在國際安全線之上。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調查報告,全球206個國家與地區中,僅有33個能夠做到糧食自給自足,其中只有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與新西蘭這6個國家有對外援助能力。
然而,在此情況下,我國每年仍需從國外進口大量農產品,原因何在呢?實際上,這完全基于中國的特殊國情所做出的決策,具體來說,我國仍需大量進口糧食和農產品的原因如下:
一、為了調劑需求結構,更好地滿足人們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我國的大米、小麥和玉米已經實現了自給自足,而且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進口的主要是強筋弱筋小麥、泰國大米等,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對于此類農產品我國的進口量很小,主要是出口。
?
我國對于大豆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非常大,但國內大豆種植和生產遠遠滿足不了需求,因此只能依賴進口。數據顯示,我國對于豆油的進口量占全球豆油貿易總量的24%,位居世界第一。
二、糧食生產成本高,進口糧食和農產品的價格低于國內價格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約1.36畝,約為美國的1%。我國的地形、地貌、氣候等自然條件十分復雜,總體來看,高原面積占全國面積的26%,盆地面積占比為19%,平原面積占比僅為12%。農業生產條件可以說是先天不足,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的開展和普及。
由于丘陵、山區面積大、地塊小、地形復雜大型農業機械根本無法施展。而我國的農田基本建設、灌溉設施、農田道路等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存在農業機械到不了田。下不了地,施展不開的問題。
基于以上種種原因,在仍未能實現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條件下,中國目前只能采用落后的農業生產模式,靠農民勞動力進行耕種,由于沒有大規模集約化的土地,在此條件下生產出來的糧食價格,肯定大大高于發達國家在農業現代化條件下,使用大型農業機械所生產出來的糧食價格。
?
中國人口多耕地少,從供需關系上看,糧食作物屬于土地密集型產品,我國的糧食生產顯然不具備成本優勢,從世界各國糧食單產數據也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中國稻谷單產排名世界第8,小麥單產排名也是第8,玉米排名第14,大豆排名第21。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糧食出口國的糧食單產都高于中國。美國玉米單產為9458㎏/公頃,中國玉米單產5167㎏/公頃,中國玉米單產僅是美國的54.6%。美國大豆單產為2807㎏/公頃,中國為1454㎏/公頃,中國的大豆單產僅為美國的51.7%。
此外,近些年來隨著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農業生產成本也在不斷上漲。目前國內的小麥收購價為1.1元/斤,進口小麥約為0.6-0.8元/斤。
三、由中國特殊國情所決定
我國有著全球最大的14億人口消費群體,占世界總人口的18.6%,這一龐大基數,必然導致消費需求巨大。盡管我國糧食產量較高,但是人多地少,平均到每一個人,數量就顯得很低,這也是我國農業的一個天然劣勢。
與發達國家農業狀況相比,它們基本上都處于人少地多,機械化水平高,糧食產量很高。如美國農業高度發達,從播種到收割、貯藏等全部實現了機械化,生產過程幾乎很少用到人工,農民都已經演變為農業工人,在此基礎上,美國的農產品性價比相當高,價格十分便宜,在出口市場上有著較強的競爭力。
?
所以我國需要通過進口價格更為便宜的農產品來彌補國內的需求,除去價格因素外,國內農產品無法滿足消費需求,國內種植不如進口性價比高,也是進口農產品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大豆是畝產較低的農作物,種植1億噸大豆所需的土地,種植稻谷可以收獲3.7億噸,種植小麥可以收獲2.8噸。
由此可見,產量高的農作物,我國很少會進口。但是,畝產低的農作物,采取進口彌補不足,不失為一項明智的選擇,不過,這也是由我國人多地少這一天然短板所決定的,實屬無奈之舉。
四、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質量下降
盡管我國十分重視保護耕地面積,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未能遏制我國的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群、都市圈建設的不斷推進,未來耕地還會減少,因此,盡可能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底線。
加上前些年為了發展經濟而忽視環境保護,所造成的破壞和污染至今仍難以恢復,許多地區的土壤出現了嚴重的鹽堿化、沙漠化狀況,使得我國耕地質量下降。
?
五、農村人口不斷減少
另一方面,我國農村勞動力一直處于不斷減少的趨勢,由于去城市打工能夠獲得比在家種地更多的收入,所以大多數青壯年都加入了農民工的隊伍,成為2億多進城務工人員中的一分子,農村留守人口大部分僅剩下一些老人和小孩。由于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少了,必然導致勞動力價格上升,從而促使糧食價格上漲。
六、糧食結構矛盾突出
雖然我國糧食生產一直保持較高產量,但糧食結構并不合理。目前,我國的糧食種植主要以稻谷、小麥、玉米、大豆為主,而其中大豆產量比較少,我國每年進口的大豆數量是非常龐大的,大豆在糧食進口中占比達70%以上,我國大豆的對外依存度達到90%以上。
七、為了平衡國際貿易
我國出口產品主要以電子產品,機電產品,紡織產品,家具等為主,由于我國與許多國家的貿易往來都處于順差地位,為了平衡雙方貿易狀況、減少貿易摩擦,在這一背景下,我國也會選擇適當增加從其他國家進口農產品。
2020年1月,中美雙方就簽署了貿易協議,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2589萬噸,同比增長達52%。
?
八、出于糧食安全的戰略考量
目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上受突發疫情沖擊,全球糧食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除疫情外,還包括受蝗災、氣候等其他自然因素的影響,為此,聯合國曾多次發布過糧食危機警告。
在此大背景下,我國加大糧食進口量,實際上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證國內糧食供應的安全,完全是出于糧食安全的戰略考量。
由于以上原因,我國每年農產品的進口量還在不斷上漲之中。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糧食累計進口額14262.1萬噸,同比增長3117.5萬噸,增幅達到27.97%,不論是進口量還是增幅都創最近幾年新高。同時,數據還顯示,全球每年的糧食貿易量不足我國一年消費量的2/3。
結語
看了筆者以上論述,許多人不禁會為我國的糧食安全感到擔心,對于這一點大家盡可放心,目前我國食用糧食完全能夠自給自足,保障國內食用糧食安全絕對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雖然目前我國的糧食進口量有所增加,但大多數進口的糧食主要是用于工業用糧及飼料用糧,對食用糧食的影響不太大,總之,我國的糧食安全是完全可以得到保障的。
眾所周知,中國是產糧大國,產糧總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奇怪的是,最近十幾年以來,中國的糧食進口量一直在大幅增加,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糧食進口量最大的國家。
是什么原因讓中國的糧食進口需求如此“嚇人”呢?
一、國外糧食價格比國內便宜
中國之所以大量從國外進口糧食,首先一個原因就是國外的糧食要比國內便宜太多。
以美國為例,下面這四個因素導致美國的糧食價格遠遠低于中國:
1、美國的高速公路幾乎不收費,收費的高速公路僅占高速公路總里程比重微不足道;
2、美國所有食品環節均免稅;美國的超市食品沒有入場費;
3、美國的農業是建筑在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工業化的大農業,而中國的農業是建筑在土地集體所有制上的家庭承包制上的小農業。
4、美國的農業是現代化的大農業,而中國的農業是一家一戶的自耕農業。
就中國農業來說,沒法和美國的大農場競爭,在知識、市場、土壤、機械化程度等條件上,中國農產品明顯地處于劣勢。
據了解,在一些東部沿海地區,即便加上配額外65%的高關稅,從國外進口的三大主糧,也比國產糧便宜。糧食之外,白糖等大宗農產品也是如此。
二、中國國內糧食需求多樣化日趨明顯
中國大量從國外進口糧食,不僅僅是用于滿足口糧,有很大一部分的進口糧食是用于工業生產和其他方面。
我國大量進口的糧食主要是玉米和大豆,主要用于飼料和工業發酵。國內老百姓作為主食的大米和小麥還是以自給為主。
三、中國“種地為生”的農民越來越少
最近這10年來,中國勞動力發生巨大變化,我們在討論城鎮化的時候,農村出問題了。
隨著城鎮化推進以及中國***對農民工權益的保障,我們發現,現在農民工的工資和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居然等同了。大學生一個月能掙4000元還蠻開心的,一個保姆4000一個月找不到了。這種現象不能說不好,但這帶來的后果是沒有人愿意留在農村工作。
過去在農村,男人出去打工,把老人、女人留在家里種地,效率本來就低,現在連女性都不愿意干農活了,都想要去城里打工掙錢。照這樣下去,中國種地的農民會越來越少,糧食產糧必然也會不斷減少。
糧食是指烹飪食品中各種植物種子總稱,也可概括稱為“谷物”。糧食作物含營養物質豐富,主要為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脂肪、淀粉等。麥類:小麥,大麥,青稞(元麥),黑麥,燕麥。豆類:大豆,小豆(紅豆),綠豆。稻類:粳稻,秈稻,糯稻,陸稻(旱稻),深水稻。粗糧類:玉米,高粱,蕎麥,粟(谷子、小米),黍(糜子)。此外尚有作為補充主食用的瓜果蔬菜類食物:南瓜、黃瓜、木薯,番薯(紅薯、白薯),馬鈴薯、白菜、菠菜等。
中國是糧食生產大國,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萬億斤,但中國有14億人口,對糧食的需求量巨大,所以每年都會進口一定的糧食。根據2020年的數據,我國全年進口1.4億萬噸糧食,同比增長28%,進口金額為50832118千美元。國內對玉米和大豆的需求還是蠻旺盛的,在國家大力促進生豬生產政策的時候,對飼用玉米和大豆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所以說,我國進口糧食不是因為“國內缺”,而是為了優化糧食供給結構,來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
我國雖然已經在著手于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鼓勵種植劣勢糧食作物,但城市擴張和工業擴張加劇耕地的流失、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和環境污染加劇、農民的種糧意愿下降等問題如果不解決,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將受到威脅。
中國大米出口也進口,但是出口的數量高于進口非常多,可以參考下列資料:
2009年4月份中國大米出口量為139095.677噸,金額總計91836607美元,平均單價660.24美元/噸,上月出口量為68245.051噸,環比上升103.82%,較2008年同比上升335.5%。年度月份當前月當月比去年同期±%數量(千克)金額(美元)數量金額200914516944133191625-67.2-41.726980144752567137-66.3-46.636824505145572694-73.3-48.1413909567791836607335.5674.7567891011122009累計322311616223168063平均單價:692.40美元/噸2009年4月份中國大米進口量為24223.6噸,金額總計16976016美元,平均單價700.80美元/噸,上月進口量為24216.54噸,環比上升0.03%,較2008年同比下降8.5%。年度月份當前月當月比去年同期±%數量(千克)金額(美元)數量金額200912731580020043235-72.9-65.42127965138520636-62.7-55.832421654016843185-34.5-20.742422360016976016-8.51.2567891011122009累計8855245362383072平均單價:704.48美元/噸
都有,在自產的基礎上還是有部分進口的,原因如下:
首先,理解貿易大國的概念是指貿易額足夠影響國際價格。中國由于人口多耕地少的原因,一開始就注定了大國的基礎地位。從供需關系來看,糧食作物普遍為土地密集型產品,我國的糧食顯然不具備成本優勢。貿易政策上來講我國農產品基本政策為糧食基本自給,肉類略有盈余。
1、首先,中國肯定是每年都有進口大米的。
2、進口不意味著中國自己產的大米不夠吃,而是增加民眾選擇,如日本優質大米,泰國優質大米,或其他國家的大米,是很大程度上豐富餐桌的選擇,不是依賴性的進口。
中國的糧食是非常多的,中國的人口基數比較大,國家也是為了儲備更多的糧食,所以才會選擇進口。
中國大米需要進口嗎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中國還需要大米進口嗎、中國大米需要進口嗎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哦。